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为了迎接这一历史性时刻,全总政务新媒体联合工人日报社,精心打造《晨读·百年工运故事》栏目,将带您回溯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进历程,讲述扣人心弦的工运故事,展现工人阶级的卓越贡献。透过重现那些影响深远的历史瞬间,感受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组织在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让我们一起汲取历史的智慧,激发前进的动力,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新的绚丽篇章!
百年时光之门,由此开启……
百年大事记(九)
求索:革命低潮下五次劳大的工运探寻
1929年11月7日至11日,在白色恐怖的阴霾笼罩下,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于上海秘密召开。这是一场在艰难时局下汇聚工人阶级力量的重要会议,来自全国8个省市地方工会、5个产业工会和闽西苏区的29名代表,肩负使命,突破重重封锁参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工人运动陷入低潮,赤色工会被取缔,工会骨干遭到迫害。但压迫之下,反抗的火种从未熄灭。为重新恢复和加强工人阶级的力量,促进工人运动进一步开展,全国总工会决定召开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并于1929年9月10日发出召开大会通知,旨在集中工人力量,与敌人展开坚决斗争。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工人斗争纲领》《工会组织问题决议案》《工厂委员会决议案》等12项决议。“本会号召全国工人共同提出斗争纲领,树立目前全国工人一致奔赴的伟大目标”。《纲领》的这个目标包括:政治、经济、待遇和失业四大方面,共计39项内容。其中,在保障工人劳动权益方面作出诸多规定,特别是在工时、带薪休假、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诉求,为工人的基本生活提供支撑。《纲领》关注到女工和童工这一弱势群体,要求实行保护女工、童工的政策。为应对工人可能面临的疾病、失业等风险,《纲领》还提出举办工人社会保险,这一举措为工人的未来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
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时的环境险恶,后续也面临诸多挑战。但从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来看,五次劳大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尽管大会在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上存在一定偏差,致使部分决议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困境,但不可忽视的是,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的革命低潮时期的一次重要探索。大会对工人劳动权益的重视与规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真实诉求,为后续工人运动提供了方向指引。
百年大事记(十)
萌芽:苏区工会诞生与劳模运动早期实践
1933年暮春的瑞金武阳区,乡亲们踩着露水往晒谷场赶,他们发现往日堆草垛的土台上挂起了一面绣着铁锤镰刀的红布——这是苏维埃政府第一次要颁发“劳动模范”的锦旗。这个清晨,山风裹挟着春耕动员令上的油墨气息,掀开了中国劳模史的第一页。
1929年,随着红军在闽西、赣南等地建立根据地,苏区工会运动开始萌芽——
1931年初,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成立,统一领导各根据地工会。主要职责为组织苏区各级工会开展群众运动,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带动作用,建立一致对敌的工农联盟,保卫和扩大苏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大力促进工人的各项劳动条件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33年初,由于白区工人运动形势恶化,临时中央和全国总工会由上海迁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改设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刘少奇任委员长,指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至1934年,中央苏区的基本区域与闽浙赣苏区有95%的工人加入了工会,全国苏维埃区域的工会会员人数总计36万人以上。
苏维埃革命政权和工会的建立为践行劳模运动打下了基础。1932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出《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苏区工厂中开展革命竞赛的任务和方法。通知指出,“模范队是革命竞赛运动的基本,每个模范队的任务是用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百分之百的完成工作计划,完成党与苏维埃政府的每一个决议和指示。”
1933年,苏区在农业生产中开展了春耕生产运动。在江西瑞金武阳区召开春耕生产运动代表大会(武阳劳模表彰大会),毛泽东出席大会,向模范单位赠送锦旗,并作了重要讲话,还结合武阳生产经验起草了“春耕生产运动大纲”。
妇女劳动模范也于此时开始涌现,毛泽东给苏区妇女颁发的奖品中,竹笠上印有“劳动模范妇女”几个大字,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劳动模范”称谓来称呼在生产建设中成绩卓越的劳动者。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扩大了劳动力队伍,促进了女性解放。
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是一场坚实苏区政权群众基础的运动,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推进了社会移风易俗,巩固了政权的群众基础。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形成了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全国总工会
初审:周霏菲
复审:杨爱平
终审:顾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