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三国演义》中,蜀是最弱的,也是最先灭亡的。关于蜀国的灭亡,很多人把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认为是诸葛亮在其执政期间多次发动北伐,最终大规模消耗了蜀国的国力,使蜀国年久失修。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后到诸葛亮去世,诸葛亮完全掌握了一切。他率领军队从蜀国出征,六出岐山参加北伐,这是三国演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诸葛亮在大家心目中似乎是一个穷兵黩武,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但实际情况显然并非如此。诸葛亮虽然不是爱好和平的人,但也不是一个专门打仗的军人。诸葛亮本人是公务员,不是军事将领,所以他的职责是治理国家。事实上,在他执政期间,他的主要目标是治理好国家,而不是北伐去对抗魏。只是《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强调英雄史观。因此,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在《三国演义》中是非常突出的。再加上永恒的文明,使人们相信当时的诸葛亮完全处于战争状态。
历史上,公元223年,刘备东征在夷陵战役中被鲁迅打败。后来,诸葛亮去世时,因为驿站的刘禅还年轻,所以他正式掌管政府。此时,蜀国似乎面临着很多危机,各地叛乱层出不穷,特别是南方的孟霍等少数民族屡屡入侵边境,使国家不能两头兼顾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始终采取修身养性、积蓄国力、平息各地叛乱、努力维护蜀国稳定的方法。公元225年,即两年后,诸葛亮率军南下,七捕七战,终于平息了以孟浩为首的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使蜀国南部边疆安全。诸葛亮的北伐安全了。
诸葛亮在南方平息了孟浩的情绪后,并没有立即发动北伐,而是继续修身养性。因为在诸葛亮看来,当时蜀国的实力实在太弱了,如果不积累一定的实力,根本就不是魏、吴的对手。公元227年,看到魏文帝曹丕的死,诸葛亮就在受训者的名单上,开始准备第一次北伐,而第一次北伐实际上是在公元228年开始的,这次北伐规模比较大,诸葛亮也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希望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北伐为汉代复辟作准备。然而,由于双方实力悬殊,诸葛亮最终败下阵来,不得不含泪砍断马援,杀死心爱的将军,自卑三等。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率部返回汉中。事实上,他很久没有参战。北伐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看似规模较大,但只是一次小规模的骚扰,因为当时东吴在东边与魏军作战,蜀国派军队象征性地为同盟义务而战。魏国只是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两次北伐没有大规模的战役,但为了神化诸葛亮,《三国演义》却被大规模传播。
第四次北伐是因为魏军主动进攻蜀国,因为之前诸葛亮两次骚扰魏国,让魏国感到不爽,所以魏明帝派曹真为主帅,带领司马懿、张郃等人分兵多路。诸葛亮率军狙击,是被动地应战而已,这是司马懿第一次与诸葛亮对战,演义里面为了神化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大牛人,就说司马懿一直在与诸葛亮作战。这一次由于天气原因,规模虽然很大,但是也没有真的大打起来。
诸葛亮总共只有5次北伐,最后一次规模很大,应该是诸葛亮身体不行了,打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再搏一搏,看能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蜀国打开局面。不过司马懿严防死守,诸葛亮最终也无可奈何,在死前做好了一切布置,让蜀军主力安然退回汉中。
总之看这一切,可见诸葛亮并非穷兵黩武之人,真正的北伐也就2次,就是演义中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中间2次只是小规模的骚扰而已,第四次规模较大,但也是因为魏国打来,诸葛亮率军迎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