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宗祠】探访云南邓氏宗祠,领略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
创始人
2025-08-26 07:33:57
0

这句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海寰宇的邓氏家族的口号,是我们的心声和愿望。邓氏族发南阳,写进国史家谱,无可更替,始祖曼公,起于殷商,再有春秋吾离,东汉仲华,乃族史家谱三大先祖无疑。今既姓“邓”,同泽祖恩,共感祖德,关注“邓氏一家亲”。了解邓家事。

近日,作者有幸探访了云南玉溪江川区前卫镇李忠村的邓氏宗祠。这座宗祠不仅承载着邓氏族人的家族历史,更体现了他们对先祖的深深敬仰。在聆听邓氏族人的娓娓道来中,我们得以了解他们的家族故事,感受那份宗祠传承的宝贵精神与文化。

明朝随军定基业

李忠村隶属于前卫镇后卫村委会,这片土地在数百年前曾作为“双龙县城”,是江川的古县城之一。在元朝时期,江川曾设立为“江川千户所”,后改为“江川州”,并管辖双龙县(现今的江川前卫、后卫一带)。至元二十年(1283年),江川降为县,双龙县并入,此后历代均称江川县。那时,双龙县的古城就坐落于今日的古城山附近。

古城山与李忠村相距仅约1公里。明朝时期,邓氏先祖跟随傅友德、蓝玉、沐英等人平定云南后,为巩固明政权在边疆的统治,他们与部分随军将士选择驻守当地,开垦农田,繁衍生息。然而,邓氏先祖并非一开始就扎根在江川。

邓春仁,一位44岁的邓氏族人,向我们讲述了邓家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最初来自安徽。在明朝洪武年间,他们随沐英等征讨云南,并在玉溪北城梅园村落脚,世袭武职。后来,因江川有人反抗明朝统治,祖上邓友鉴便随军从玉溪来到江川平定叛乱,并在李忠村落籍,开创了邓氏的基业。同时,玉溪梅园邓氏也迁往了峨山等地。”

当时的明朝为巩固其在云南的统治,实行了大规模移民政策,并让原本驻守云南的明军以军屯形式参与屯垦戍边。邓友鉴自然也成为了戍边的一员。“那时,我们的祖先在打造箭头、大刀等兵器的同时也耕种农田。据说,这种模式被称为‘以兵养兵’,即军士们每三年服役三年务农,并以此轮换。”邓春仁继续道。

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时的邓家子孙虽然不再遵循明朝的规制,但他们依然传承着祖上的打铁手艺,同时从事农业生产,过着自给自足的普通百姓生活。此后,邓氏在李忠村逐渐壮大,分支遍布江川的前卫、马家庄以及通海的邓家山等地。如今,历经数百年沧桑的李忠村邓氏已有近千名族人,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

宗祠匾额承家训

在李忠村幽深古老的巷陌间,邓氏宗祠独树一帜,它是一座历经沧桑的古宅,门楣上精美的木雕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尊贵。宗祠的前堂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后殿则是在清嘉庆六年(1801年)落成。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前堂于2001年得以重建,尽管时光荏苒,但其“一颗印”的基本布局依旧。

踏入宗祠,空间开阔的前殿三间七架,穿斗式结构通天而起,显得气势恢宏,这里曾是族中长辈商议族事的所在。后殿则以三间九架呈现,主脊中央高耸的葫芦宝塔直冲云霄,楼堂正间设有神龛,供奉着邓氏先祖。神龛由安化大营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精心打造,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不幸的是,它曾遭遇盗窃,许多精美的雕饰至今下落不明。

宗祠不仅承载着族人供奉祖先、传承孝道与敬祖的光荣使命,还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宗祠中的“三间七架”与“三间九架”布局,正是明代建筑规制的生动体现。明代在宅第等级制度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这种布局彰显了邓氏族人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环顾四周,祠堂中的天井四周屋檐下悬挂着众多匾额。其中,“武魁”匾额熠熠生辉,同时还有“贞节”“勤忍”等匾额,它们不仅代表着邓氏族人的荣耀与美德,更承载着家规家训的传承与弘扬。每一块匾额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见证着邓家的历史与辉煌。

在邓氏宗祠中,我们得以一窥其祖上的画像,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邓氏的家规家训,诸如“家训十法”“家训十戒”以及“家训十二则”和“律身十二则”等,无不体现了其家族对于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等方面的殷殷教诲。尽管邓春仁无法明确指出这些家规家训的具体制定者与时间,但正是这些家训的熏陶,使得历代的邓氏族人都能够恪守祖训,承袭遗志。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宗祠中那些弘扬邓氏族人美德的匾额,深刻感悟到家风的传承与绵延。同时,邓家人对孝、忠、信、礼、勤、廉等家训的坚守,也在那个科举制度严格的年代里结出了硕果,邓家人耕读传家,先后涌现出约10位进士和2位武举人。

谈及邓家进士,邓春仁虽了解不多,但说到武举人,他的眼中却流露出敬意。他介绍道:“邓瑗,字宝山,是我们邓家的一位杰出武举人。他在清光绪十五年己巳科武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名。邓瑗家境曾颇为殷实,他身材魁梧,能轻松驾驭百斤重的大刀。然而,在他20多岁离家参加科考之际,命运却与他开了个玩笑。据说,在考试前的比试中,邓瑗展现了过人的武艺,让众人认为他将成为今年的武解元。然而,在正式考试当天,他的马匹意外跌倒,导致他被主考官取消了考试资格。尽管如此,邓瑗并未放弃,他回到家乡后更加刻苦地练习武艺。在40岁左右时,他变卖家产筹集资金,再次踏上了科考之路。最终,他在考试中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中举后的邓瑗并未出任官职,而是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乡绅。

宗祠内的神龛,于民国二十七年精心打造,其画栋雕梁,无不透露出精湛的工艺与精美之感。这里,家族美德得以传承,家规家训的精髓得以彰显。在邓氏“家训十二则”中,“孝”字被置于首位,体现了家族对孝道的重视。家训中写道:“父母生育,德重恩深;孝思不匮,百行可钦;以孝传家,家道永兴。”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邓春仁的心中,他经常以此告诫孩子,要勤奋学习、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在家规家训的熏陶下,邓春仁的孩子都成长为懂得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人。他们一见到家中长辈便会主动问好,甚至在购物时也会首先想到长辈。尽管邓春仁是个地道的庄稼人,言语不多,但他却用朴实的话语概括了家规家训的教育方式。

如今,邓氏族人中许多家庭都将家规家训装裱成框,悬挂在显眼位置,让子孙后代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示,懂得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道理。曾有一位邓家的儿媳付秀兰,在家规的熏陶下尽心照顾奶奶。她认为孝顺老人是晚辈应尽的责任,并以此为榜样教育孩子。在付秀兰的精心照顾下,奶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她也因此得到了奶奶的关心与爱护。如今,奶奶已91岁高龄,生活得非常幸福。

传承家规家训对邓氏族人而言意义非凡。邓树东族人深知,邓氏家规家训的传承,紧密围绕宗祠、家谱和墓园展开,旨在强化族人对宗祠的认同感。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族人们力求践行“尊宗、敬祖、联情、竞存”的家族理念。其中,“尊宗、敬祖”是家族情感的基石,而“联情、竞存”则强调无论邓氏族人身处何方,都要保持团结友好,常来常往,相互学习帮助,共同提升生存能力。如今,邓氏族人每年都会聚集在祠堂,缅怀先祖的恩德,以此激发后代的孝思。这一传统仪式,不仅是对家族美德的缅怀,更是对邓氏宗祠所承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来源网络)

相关内容

加速数字人民币多场景应用 ...
对于百姓而言,数字金融是什么模样? 在上海市民的生活里,数字人民币...
2025-08-26 08:51:11
中金辐照(300962.S...
2025年8月26日,中金辐照(300962.SZ)发布2025年...
2025-08-26 08:50:30
单日成交额再上3万亿,A股...
单日成交额再上3万亿,A股历史第二次! 8月25日,A股三大指数...
2025-08-26 08:48:11
安徽亲子3日游行程推荐,黄...
家人们,假期了,是不是正愁带娃去哪儿玩呢?我最近就带着孩子去了安徽...
2025-08-26 08:47:37
马斯克来真的:旗下xAI起...
IT之家 8 月 26 日消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2025-08-26 08:47:33
安徽亲子5日游美食推荐,黄...
家人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喜欢带着孩子出门旅游,既能增长孩子的见...
2025-08-26 08:46:55
原创 ...
最近,在韩国济州岛,多位网友意外遇见了Lisa度假,然而这次并未引...
2025-08-26 08:46:15
鲁迅故里景区投诉人社交账号...
8月25日晚10:36关于“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一事,绍兴...
2025-08-26 08:45:55
特朗普答凤凰记者:期待再次...
据凤凰卫视报道,8月25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白宫称特朗普是唯一能够...
2025-08-26 08:43:21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岳飞的故事,相信大家自小便耳熟能详。这位精忠报国的英雄,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率领岳家军与敌浴...
原创 三... 三国时期英才辈出,在史书中留下名字,甚至是被人牢记的文臣武将更是不在少数。但是在三国时期也有一些让人...
原创 任... 1787年美国成为联邦制国家,颁布《宪法》规定总统职权,并要求每届任期为4年,且连任不能超过2次,不...
原创 袁... 世间万事,风云变幻,苍黄翻覆。纵使波谲云诡,但制心一处,便无事不办。天定胜人,人定兮胜天。 ——袁天...
原创 郭... 1980年4月,重庆北碚中山路一处民居,一对父子相对而坐。 老人家已是耄耋之年,须发花白,矮小的个子...
原创 此... 民国的时候,中国的“武林高手”特别的多,好事的人还排出了民国十大高手。其中有一个叫孙禄堂人称天下第一...
创意长镜头|人民江山 两会的长镜头,记录时代的大全景。 每年全国两会,人民大会堂见证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款款深情、殷殷嘱托和拳...
南非人与殖民主义:从石器时代到... 作者:贾里德-麦克唐纳博士 历史学高级讲师 自由州大学 本文概述了与南部非洲人民有关的最重要的历史事...
原创 索... 清朝年间,索额图为让康熙帝稳坐皇位,献言建策,为康熙立下汗马功劳,后来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康熙竟下令将...
八闽e评丨久久为功,让朱子文化...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南平是朱子理学萌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