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
提起南疆这片汉唐流失的故土,用“自古以来”“岌岌可危”来形容毫不为过。
唐廷在这里设立安西四镇开始了正式的统治但后期丢失。元朝时这里属于察合台汗国,与中国其实貌合神离。直到清初的公元1758年的十月,一支清军才终于要来收复这里,却又在南疆叶尔羌城外被围超过三个月!
幸亏这支清军作风顽强,打饿不死,一派有如神助的刚毅,弄得打包围战的穆斯林回民以为他们是天兵,最终竟然被他们反胜,——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围观一下这场常被历史忽略的“呆仗”(过程其实不乏精彩)。
新疆地形图,三山夹两盆
这事还得从清军为什么而来说起。
公元1755-57年乾隆皇帝和他的远征军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消灭了世敌准格尔汗国,平定了北部新疆。
乾隆皇帝一时高兴就放了穆斯林领袖大小和卓,本意是让他们回南疆把南疆回部也招降给朝廷的,不料却弄成了放虎归山!大小和卓回了南疆后却号召回民信众起兵造了清廷的反。所以1758年,乾隆只得紧急调集因为追剿准格尔人而七零八落的军队去南疆平叛。
不知哪里来的自信,一个叫乌雅兆惠的后勤偏将,在得到皇帝的表扬信之后仅仅带着四千兵丁就勇闯南疆而去了。
战争模拟场景
清兵风尘仆仆到达南疆叛军总部叶尔羌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轻敌了!原来这叶尔羌一座腰围十几里的大城,连城门都有十二座!四千清兵其实还不够围城用的,而城中叛军至少两万(还有信众十万)!
在奋力打退南疆回军几次出城冲锋之后,兆惠决定率军在城外的黑水河边安营扎寨慢慢打,而这就是黑水营的由来。
疑似叶尔羌古城手绘图
黑水河是叶尔羌河的支流,也是一条绕城而过的母亲河,因为根据记载,兆惠是在城北河边扎营,而同一条河还流到城南去了。
不久之后兆惠还侦察到河之南有一座棋盘山,叶尔羌人的牲口还在那里放牧没来得及“坚壁清野”呢。于是兆惠马上做了两个骚操作,一是分兵八百去催援军快来(风紧扯呼,这里有仗打啊,大家快来!);二是自己点兵八百,打算前往河之南收割敌人牲口做口粮(可见清军远道而来其实已经缺粮)。
清军进军南疆线路示意图
这第二个骚操作差一点要了兆惠的命。
清军居然找到一条也没来得及“坚壁清野”的浮桥,于是大伙欣然登桥过河,不料才过了一半人数,桥就塌了!正所谓半渡之际,就连兆惠都没来得及过河呢......正在此时突然喊杀声四起,原来是回族叛军打开城门冲杀了过来——所以有人说隔河放牧可能是叛军的一个计谋,目的就是诱使兆惠出兵抢粮,然后“击其半渡”的......可见穆斯林兵法不比中土差哈。
穆斯林大军
当时据守叶尔羌的是小和卓(教主),此刻他领兵一万五千,以压倒性优势杀向背水一战的清军。
但是万万想不到对手不好啃。清军此刻虽然只有四百却是百战之兵,他们临危不惧,结阵而战,先是一轮齐射打散了回军的骑兵,然后步兵互砍,还发起了反冲锋的。但毕竟回军太多,不久清军就被分割包围伤亡大增了,就连兆惠也负了伤,他的坐骑都被叛军枪毙了两匹,他只好下令分散突围。
万幸的是万人重围居然被成功突破,兆惠本人及半数清兵得以生还,就连已过河的清兵后来也泅渡回了黑水河营地。
开疆拓土的清兵
终于想到敌众我寡不能蛮干,兆惠决定凭营坚守,以待援军。
而初战告捷的小和卓恰恰相反,因为尝到了甜头,觉得清军虽强但人少不足为惧,于是挥师出城转守为攻,妥妥的反包围了清军的黑水营。
但是接下来剧情又发生反转。回军虽然人多,但是大多是被忽悠造反的信众缺乏战斗力,清军草草结寨,壕沟不深壁垒不高,但是回军就是冲不进去。
而清军里的八旗兵、索伦兵、汉兵都是杀手级,困兽反噬,加上火器强劲,竟然打得回军完全无法靠近。
冲击几天之后回军惹不起清军的死侍,只好改变战略,在清军战壕外也围起了一道营垒,作长期包围状,打算用围困法饿死清军了事。
包围攻防战模拟
随后双方陷入了消耗战。
回军隔着双方营垒每天用火枪轰击清军,捉摸着清军快没子弹了也来上几回冲锋,结果一冲就挨打,一冲就被密集射击,也不知清军子弹咋就打不完似的?
此时小和卓又心生一计,既然清军在河旁扎营,那就来一手“水淹七军”如何?于是指挥回军去上游掘开黑水河道,让河水灌入清军营寨,眼看着清军快变成“泡肉馍”了,正高兴呢忽然就发现清军很快就掌握了南疆的地质,只要掘开干旱的地表,河水很快就渗入地下河而去了!
就这样水攻又被清军破解,清军不仅疏导了河水,还据此解决了营寨里的喝水问题!这可真是让阿凡提都吹胡子瞪眼的事啊!
洋人画师画的黑水河之战
另有一件事也同样令人纳闷,清军远道而来明明没有带着粮仓辎重,被围十天八天也该断粮了吧(数千人呢)?但是并没有!......
倒是据军士报告,清军黑水营里,每天都杀驼宰马晚上开篝火晚会烧烤吃得嘣香嘣香的,而回军冲锋过去被打死的兄弟居然连尸首都抢不回来,凭空消失了?这又是咋回事呢?
原来......
兆惠所部清兵虽然轻敌冒进,打仗全靠心口一个勇字,但是运气却不是一般的好!
首先他们扎营就扎对了地方。黑水河畔,草肥林茂,想必之前就是回民长期经营的风水宝地。然后当回军用水攻,清军挖渠疏水的时候,无意中居然挖到了回民之前“坚壁清野”撤离时埋下的带不走的粮食,据称“营中掘得窖粟数百石”(引文出自清代《啸亭杂录》,下同),一下子就解决了部队伙食问题,你说奇怪不奇怪!加上敌人灌进来的河水,那可真是又有水又有粮的供应链了啊!
至于清军子弹为毛也会源源不断?那个说起来也是奇事一桩。据记载说的是兆惠所部弹药当然是会日渐减少的,所以他们一般躲在营寨里的树林里省着用。反而是回军大花洒一样每天在清军头顶胡乱扫射,射过来的铅弹大多数嵌入树木里了。然后清军晚上砍树做饭做烧烤时,意外收获了可以补充己方弹药的铅弹!于是乎,只要清军有足够的火药就不会缺子弹了啦!
于是,被围清军就这样以逸待劳,——每天砍着树,煮着饭,喝着河水,吃着烧烤,捡着子弹,偶尔射击敌军,就这样把被包围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起来......
——且慢!所说的烧烤又是哪里来的肉呢?最初当然是杀驼宰马但也有吃完的时候不是?可后来不是说敌军尸首都抢不回去了吗?该不会是......
咳咳,都不用猜了,绝对“暗黑料理”!清朝人的“战地笔记”《啸亭杂录》(作者昭涟)直接就给揭秘了,一句话:“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充食”。这说的不仅死的,活的也干了哈!
事实上这没有什么稀奇的,古代战争年代哪朝军队没有过一点“暗黑料理”呢!该本“战地笔记”,甚至描绘有更详细的烹用情形嘞,那个就不便引用了。反正就这样,清军营里忽然就“饭也有了,肉也有了”哦......
补充说,兆惠此人本是后勤军官,所以饮食男女之事正是他的强项啊。正所谓仗可以不打,但生活不能不过是不是。
于是他本人也一面吃着“烧烤”、指挥着作战,一面给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写信请援兵。但算起来新疆也忒大了,就算最近的援兵从乌鲁木齐、阿克苏而来也要两三个月啊!
从后勤打到前线的乌雅兆惠
所以清军只能继续一面吃“烧烤”一面作战了......
就这样,清军被围而不困(也不饿),一晃就过了三个月!
什么样的军队被围三个月而不死?反正这支清军的作风连对面淳朴的回民穆斯林大军都看呆了!在他们眼里,对手作战勇猛,打饿不死,还弹药充裕,简直就是真主保佑的天兵一样啊!回军简直都要变成清军的“粉丝”了呢,所以后面的战斗就是做做样子的了。
期间还有另一支忠于清廷的维吾尔族(据信是著名的香妃所在部族)派部队来叶尔羌附近打劫,与被围清军联动,曾迫使小和卓想跟兆惠议和并送粮食,居然遭到兆惠的严词拒绝(快饿死的部队应该没有这样的底气的吧)。
终于熬到1759年的春节后(反正有记载兆惠他们除夕是吃着“烧烤”过的哈),清军援军到达(富德部)!
但这来的援军也是艺高人胆大的那种,他们人数还不如兆惠的多,还把所有的马都跑死了,结果在黑水营北部某沙堆上(呼尔満)也被叛军包围了,打了五天五夜也没粮了,援军们只好吃雪死撑。
结果还是兆惠这边听到北面戈壁有连日枪炮声,而且对面营里穆斯林兄弟被调动越来越少,所以猜到援军来了。于是“遂冲垒而出”,大杀四方(有肉吃果然不同)!
对面穆斯林兄弟既然成了粉丝,自然不战自溃,四散而逃。由此,兆惠不仅解了自己的围,也解了援军的围,两军会师,“莫不喜极涕出”,“计自去年十月至今,孤军在万里外陷重围者,卒得全”。
黑水营一战,就这样跌跌撞撞苦中有乐有如神助地打完了。
此战不是什么大捷,背后还有点黑,但并不妨碍兆惠将军自此封神。特别是回族兄弟敬畏他如神明,也从此把天朝大军视为天兵。
——这一场“呆战”、苦战却成了收复南疆的关键。后来兆惠与富德回后方整军,数月后再度南下,遂一举荡平南疆,从此天山南北归入中土。兆惠也被形容为自古收复疆土最多的中国战将。(富德还追击大小和卓进入到阿富汗境内,谱写了“虽远必诛”的新传奇)。
回头看黑水营一战,也就平凡人血肉之躯的死磕,但关及国运的战事,或许真有玄机也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