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笔记小说《类说》有这样的描述:"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而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这样的句子:“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近几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诸葛亮的墓地也被发现并且得到发掘。
当诸葛亮的墓地被打开之后,在墓葬中只发现了一把扇子,考古专家都说,看来古人的记载都是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骗我们。
先说说躬耕于南阳,受刘备三顾之恩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氏,在当地很有名气,与庞统一起并称“卧龙凤雏”。
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在叔父诸葛玄的照顾之下,与自己的弟弟诸葛均度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后来一直在南阳隐居。
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只得投奔荆州刘表。荆楚之地,人杰地灵,刘备在荆州积极访贤问能,笼络人才,诸葛亮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刘备的视野。刘备带着自己的两个结义兄弟张飞和关羽前后三次前往诸葛亮所隐居的卧龙岗拜访,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在这里畅谈数日,为其勾勒了刘备的创业路线图,后世称为《隆中对》。
白帝城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之后,为刘备取得了一系列的胜仗,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开始践行《隆中对》的策略,占据荆州襄樊之地,袭取西川,最后建立了蜀汉。随着夷陵之战的惨败,刘备一蹶不振,并在白帝城病逝,临死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得此厚恩,只能勉力支撑蜀国的局面,南征云贵,七擒孟获,安定了自己的西边,之后着手北伐,前后其次,最后鞠躬尽瘁,在五丈原离世。
获封武侯,后世之楷模
诸葛亮死后,获封武侯,他的事迹也成为后世人之楷模,无数人将其当作自己的学习对象,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奉献自己的力量。从隋唐时期开始,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提高,所获的封号也是越来越多,三国归晋不久后,晋朝皇帝就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到了唐朝的时候,诸葛亮被封为“武宁(灵)王”,并赐庙。在北宋年间,诸葛亮被封为“武安王”,赐“英惠庙”,后来又加了 “仁济”的庙号;在蒙元时期,诸葛亮正式被封为神王,并追封其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诸葛亮也实现了从凡人到神仙的过度。
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钦定“帝王庙”,并选从祀名臣37名,“忠武侯与焉”。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文能武,是一个近乎“妖人”一般的存在,后世的很多经典故事也与之相关。
诸葛亮的坟墓之谜
在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军队准备将他的遗体护送回成都,但是有亲近诸葛亮的人却拿出了其生前的遗言。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这样写道:“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同时还保留了“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传说:诸葛亮的棺材由四个壮汉抬着,从定军山之南出发,一路不能停歇,直到抬棺材的绳子断了之后,再将诸葛亮的就地掩埋。
由于诸葛亮的的下葬之处极为偏僻,陪葬之物并不多,因此,千百年来,也没有人去想要寻找诸葛亮真正的埋骨之处。
在很多地方,虽然有诸葛亮的祠堂甚至是坟墓,不过大多数都是空坟或者衣冠冢,以此来怀念我们心中所崇拜的盖世英雄。这一次,诸葛亮的墓地却在不经意间被世人所发现,也算是机缘巧合。
然而当坟墓被打开之后,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只剩下一把羽扇位于其中。这或许就是诸葛亮想要给我们的最终答案吧,除了印证陈寿在他的书中所描写的那样,简陋而随意,没有任何的贵重物品!
而这把羽扇也让我们不自觉地想起来了那个在“谈笑间,樯橹灰灰湮灭”的豪迈场景。
小结
诸葛亮是很多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一言一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准则,而诸葛亮的薄葬方式一改贵族们的奢侈浪费,更是成为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事件。
参考资料:《三国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