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讲到范雎死里逃生,被王稽引荐到了秦国。作为魏国的逃犯,他是如何快速获得秦昭襄王的关注与信任,并一步步走到国家总理的地位呢?
读《资治通鉴》:比智商和情商更强大,这才是克服逆境的利器!
这不得不提到范雎对人心的精准把握。驭人先驭心,要想驭心,逃脱不开一个“利”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不管是君王还是普通人,切身的利益永远是最能永远打动人心的。因为人们总是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物,而远离那些可能带来伤害的风险。
所以,要想让别人对你的话感兴趣,就要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他的核心利益。
王稽虽然把范雎带到秦国。但秦昭襄王却对这位外乡来客不感兴趣,一直没有见他。可这些时间,范雎没闲着,整天打听秦国的政治关系。
范雎逐渐了解到,当今秦国最有权势的人除了宣太后,还有“四贵”,分别是穰侯、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这几个人依靠宣太后的关系把持着王室实权。
秦昭襄王亲政多年,太后依旧“垂帘听政”。名为大王,实则王权旁落。
这些宫中内情对范雎来说太重要了,他马上意识到这里面有机可乘。
如何能见到秦王?
范雎拜托王稽帮忙上书秦昭襄王,说:“目前秦国虽然强大,但问题不少。难道大王就不想称霸天下吗?如果大王有意称霸天下不妨抽空听听我的意见。说对了可以参考,说错了尽管拿我问罪。”
“称霸天下”这句话可算说到了秦昭襄王的心坎上,立即派人去接范雎相见。
范雎来到王宫,没有一直等着,而是走到了秦王的必经之地永巷。
等秦昭襄王走进永巷,侍从发现这里竟然有一个外人,高声驱赶说:“大王来了,赶紧退让!”
没想到范雎不但不走,还故意高声说:“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
范雎胆子太大了,他不怕掉脑袋吗?
富贵险中求啊。
如果范雎用平心静气、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与秦昭襄王交流,未必能引起秦王的重视。这当头一棒,并略带夸张地将问题说的很严重,直击秦昭襄王要害。
正因为这一棒打正了,确实说中秦昭襄王心中最敏感的部分,范雎才为自己赢得了长篇大论的机会,占据话语的主导权。
果然,秦昭襄王当即让左右随从退避,自己向范雎请教:“先生有什么要指点寡人的吗?”
范雎还要再吊一下秦昭襄王的胃口,回答:“嗯嗯。”
秦昭襄王又问了一遍,范雎又“嗯嗯”一遍。
这一招是卖关子,先吊一吊你的胃口。等关子卖得差不多了,他开始变换招式,解释到,“我现在就是一个寄居秦国的人,说的又是以疏间亲的大事,太冒犯了,我说出来肯定会被杀。我不敢说啊!其实,自己死了倒也没什么,但天下有识之士一定都不敢再给秦国献计献策了!
范雎这一招,是告诉秦昭襄王,为了秦国,我不怕死;但死了以后你就听不到真话了,不值”。
范雎这番话构成了话术里的经典三板斧:棒喝,卖关子,护身符。
因为前面两步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预先为自己申请护身符,我说错话你可不能杀我!
范雎三板斧砍完了,这才终于进入正题。
范雎说,“以秦国的强大,攻伐诸侯的步子本不该这么慢,而之所以这么慢,一是因为穰侯怀有私心;二是因为秦王存在战略失误。穰侯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的刚、寿二邑,这就是失策。以前齐潜王犯过类似的错误,南征楚国,仗虽然打赢了,土地却保不住,白白便宜了韩、魏两国。秦国要想开疆拓土,必须由近及远,和远方的诸侯搞好外交,集中兵力攻打邻国。这样的话,每打下来一寸土地,秦国就能实实在在得到一寸土地。”
范雎的千言万语可以归结为四个字: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四字一出,秦昭襄王如醍醐灌顶,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啊!
范雎随即就任秦国客卿,帮秦昭襄王谋划军事。
随着“远交近攻”战略的实施,秦王对范雎的信任也不断提升。范雎知道,自己想要再进一步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穰侯魏冉。
范雎对秦昭襄王说:“果树长了太多果子,会伤到它的枝干。一棵树不能有太多果子,一个国家不能有太多的声音,一定要令出一处。”
秦昭襄王意识到,要想让自己有话语权,必须让别人没有话语权。
随后范雎出谋划策,秦昭襄王逐渐收回太后的干政权,驱逐了魏冉等四大势力,终于将治国大权统一在自己的手里。
权力回归之后,秦昭襄王任用了范雎为相,开始从韩、魏开始下手攻城略地、开疆拓土。范雎的功劳越来越大,跟秦王也日益亲近,从此后变成他的心腹。
范雎非常善于把握人心,一封奏章相当于一个钩子,换来了与秦王见面的机会。这次见面,他知道自己必须把握好,要在极短的时间让秦王记住他。
所以一见面,范雎用夸张的说法点出秦昭襄王面临的最大问题;然后开始卖关子,激起对方的好奇心;同时在保证全身而退的基础之上,表忠心,并站在对方的立场告诉他,虽然你现在的问题很严重;但我可以帮你解决问题;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
驾驭人心的本质就是利他思维。利他的本质也是利己。通过“为他人着想”,范雎从逃犯一跃成为大秦国相,实现了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此后,秦昭襄王与范雎这一对老搭档开启了秦国大步向东迈进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