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归清:脱离实控356年后,清朝是如何做到实际控制青海的
创始人
2025-08-25 09:05:44
0

青海归清:脱离实控356年后,清朝是如何做到实际控制青海的

青海,这片高原上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朝到元朝,中原王朝对青海的控制经历了起起落落。元朝覆灭后,青海逐渐脱离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长达35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青海经历了明朝的羁縻政策,和硕特部的崛起,以及与清朝复杂多变的关系。然而,就在雍正二年(1724年),这片广袤的高原再次回到了中央政府的怀抱。这是如何做到的?清朝采取了怎样的策略?为何在这个时间点,青海最终归于清朝的实际控制之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面纱。

I.清朝初期的青海政策

1637年,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在青海地区崛起,攻灭了喀尔喀部却图汗,控制了青海全境。这一年恰逢大清崇德二年,皇太极刚刚平定漠南蒙古,征服了朝鲜,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疆域。固始汗灭却图汗后,主动遣使通贡,皇太极欣然接受,青海与大清初步建立起封贡关系。

这一举动对双方而言都是明智之举。固始汗此时正处于建立和硕特汗国的关键时期,还需要时间来巩固统治。而清朝虽然方兴未艾,但仍面临着来自明朝的巨大威胁。双方通过建立封贡关系,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又能各自集中精力应对眼前的挑战。

1642年,固始汗攻灭藏巴王朝,控制了整个青藏高原。同年,和硕特部派出使团抵达盛京,皇太极亲自出城迎接,并对天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一举动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关系,也从名义上确立了清朝对青藏地区的宗主权。

顺治登基后,清朝与青海的关系基本延续了皇太极时期的政策。然而,1654年固始汗去世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固始汗的儿子丹增多吉继任,成为达颜汗。但达颜汗的能力和威望远不如其父,无法有效控制青海诸部。

康熙初年,青海逐渐成为西北的边患。固始汗在世时建立的军政教三位一体的统治模式开始瓦解。达赖喇嘛收回了第巴一职,委任桑结嘉措为第巴,而汗王却不认可这一任命。双方关系的不和导致青海地区局势日益动荡。

三藩之乱爆发后,清军主力被调往平叛,边境防守空虚。青海各部乘机频频在边境劫掠,甚至拆毁边墙侵入河西。清军守将陈达在御敌中阵亡,这进一步加剧了清朝与青海的矛盾。

面对这一局面,康熙采取了强硬态度。他警告青海各部,若再敢扰边,将被视为吴三桂同党,清朝将出兵平乱。这一威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青海诸部暂时退回了自己的领地。

然而,这一时期清朝与青海的关系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尽管表面上双方仍维持着臣属关系,但实际上青海已经不再如固始汗时期那般诚心听令。清朝为了维持西北局势的稳定,不得不采取更加谨慎的政策。

康熙深知,要想真正控制青海,必须等到平定三藩之乱后才能腾出手来。因此,在这一阶段,清朝主要采取怀柔政策,通过册封、赏赐等方式笼络青海诸部。同时,康熙也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时再采取进一步行动。

这一时期的青海政策反映了清朝初期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谨慎态度。一方面,清朝需要维持对青海的名义控制,以巩固其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刺激青海诸部,以免引发更大的动荡。这种平衡政策为日后清朝实际控制青海奠定了基础,也为康熙中期的政策转变创造了条件。

II.康熙中期的政策转变

康熙中期,清朝对青海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背景是青海与准噶尔部的暗中勾结,以及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实力的迅速增强。

随着三藩之乱的平息,康熙将注意力转向西北边疆。此时,青海与准噶尔部的关系日益密切,引起了康熙的警惕。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野心勃勃,企图统一蒙古诸部,并将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与噶尔丹暗中联络,试图借助准噶尔的力量摆脱清朝的控制。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北边界问题。这使康熙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西北事务。同年,康熙派遣使者前往青海,对罗卜藏丹津进行警告和劝诫。使者带去了康熙的诏书,要求青海诸部恪守臣节,不得与准噶尔部勾结。

然而,罗卜藏丹津并未将康熙的警告放在心上。他继续与准噶尔部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允许准噶尔商人在青海自由贸易。这一行为引起了清朝的强烈不满。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决定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他派遣大军前往青海边境,展示武力。同时,康熙也采取了怀柔政策,向青海诸部频繁颁赐物品,试图通过利益交换来笼络青海贵族。

这一时期,康熙还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改变旧有政策,将青海纳入宗藩体系。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朝正式册封罗卜藏丹津为青海汗,赐予"忠顺"号。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清朝不再将青海视为单纯的封贡关系,而是将其纳入帝国的统治体系之中。

然而,册封并不意味着青海完全臣服。罗卜藏丹津虽然接受了册封,但仍继续与准噶尔部保持联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青海的控制,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康熙加强了对青海的经济控制。他鼓励汉商进入青海地区,开展贸易活动。这不仅增加了清朝对青海的经济影响力,也为日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情报支持。

其次,康熙注重拉拢青海地区的宗教势力。他多次邀请青海地区的高僧前往北京,赐予丰厚礼物,并允许他们在内地传教。这一举措既笼络了宗教势力,又增强了清朝在青海民众中的影响力。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与清军的战斗中失败自尽。这一事件对青海产生了深远影响。失去了准噶尔部的支持,青海的抵抗力量大为削弱。康熙抓住这一机会,加大了对青海的控制力度。

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朝在青海设立巡视官,负责监督青海各部的活动。这标志着清朝开始直接介入青海的内部事务。同时,康熙还下令在青海边境修建一系列军事堡垒,加强了对青海的军事威慑。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得清朝对青海的控制力逐步加强。虽然青海名义上仍保持一定的自治权,但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步纳入清朝的统治体系。

康熙中期的政策转变为日后雍正时期彻底控制青海奠定了基础。通过威慑与怀柔并用的策略,清朝逐步瓦解了青海的抵抗力量,为最终实现对青海的直接统治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政策转变,反映了清朝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灵活性和战略眼光,也体现了康熙皇帝的政治智慧。

III.康熙后期的战略布局

康熙后期,清朝对青海的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为最终实现对青海的实际控制奠定了基础。

首先,康熙决定取消和硕特汗位,重新分封各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在西藏遇刺身亡。康熙借此机会,废除了青海汗位,将青海诸部分别封为亲王、郡王等爵位。这一举措打破了青海原有的政治格局,削弱了青海贵族的权力,同时也增强了各部对清朝的依赖。

例如,康熙将拉藏汗的儿子策旺绰尔济封为亲王,但并未赋予他对整个青海的统治权。其他各部首领也被分别封为郡王、贝勒等爵位。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有效地防止了青海再次出现一个强大的统治者,为清朝进一步控制青海创造了条件。

其次,康熙废除了第巴制度,设立噶厦。第巴制度是青海地区长期存在的一种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康熙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清朝对青海的控制。因此,他决定废除第巴制度,代之以噶厦。

噶厦是一种由清朝直接任命的官员组成的机构,负责管理青海地区的政务。这一改革使得清朝能够直接参与青海的内部事务,大大增强了对青海的控制力。同时,噶厦的设立也削弱了宗教势力在青海政治中的影响力。

第三,康熙开始重视青海地区的水利工程开发。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下令在青海湖地区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为汉族移民进入青海创造了条件。

水利工程的修建由清朝直接主导,这使得清朝能够直接介入青海的经济事务。同时,水利工程的修建也为清朝在青海地区派驻官员和驻军提供了便利。

第四,康熙实施了汉族移民政策。随着水利工程的完成,康熙开始鼓励汉族移民进入青海地区。这些移民主要来自甘肃、陕西等地,他们在青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汉族移民的进入,改变了青海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形态。农业的发展使得青海不再单纯依赖畜牧业,经济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同时,汉族移民的存在也为清朝在青海地区推行政令提供了社会基础。

最后,康熙还注意到了青海地区传教士的活动及其影响。康熙晚年,天主教传教士开始进入青海地区。虽然康熙对天主教持怀疑态度,但他并未完全禁止传教士的活动。

康熙允许一些传教士在青海活动,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利用传教士的科技知识,如地图绘制技术;二是通过传教士了解青海的实际情况。例如,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曾多次进入青海地区,为康熙绘制了详细的青海地图。

这些传教士的活动,客观上增进了清朝对青海地区的了解,为日后的统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传教士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海地区的文化发展。

康熙后期的这些战略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为清朝实际控制青海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青海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清朝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虽然在康熙晚年,清朝对青海的控制仍然不够稳固,但这一时期的政策为雍正时期彻底控制青海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的这些布局,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成熟统治者的远见卓识,也为清朝的西部疆域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IV.雍正时期的全面控制

雍正即位后,对青海的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继承康熙后期政策的基础上,雍正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最终实现了对青海的全面控制。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津叛乱。罗卜藏丹津是青海和硕特部的首领,他企图借助准噶尔部的力量反抗清朝统治。这次叛乱成为雍正加强对青海控制的重要契机。

雍正接到叛乱消息后,立即调集大军平叛。他任命年羹尧为大将军,统领川陕甘三省兵马,进剿青海叛军。年羹尧率军迅速进入青海,在短时间内就击败了罗卜藏丹津的主力。罗卜藏丹津被迫逃往西藏,最终在那里自杀身亡。

平定叛乱后,雍正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彻底改变了青海的政治格局。首先,他废除了青海原有的封建制度,将青海正式纳入清朝的行政体系。雍正在青海设立西宁办事大臣,直接管理青海事务。这一举措标志着清朝开始对青海实行直接统治。

其次,雍正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他下令从甘肃、陕西等地选派大批军队和平民进入青海,开垦荒地,建立屯田。这些移民不仅改变了青海的人口结构,也为清朝在青海的统治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例如,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下令在青海湖东北岸设立巴燕喀拉屯田,派驻七百余名官兵和平民进行开垦。这些屯田不仅提供了军粮,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雍正还注重加强对青海的文化控制。他在青海设立了多所学校,推广汉文化教育。同时,雍正也重视对藏传佛教的管理。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青海地区寺院的控制,如规定寺院必须向清朝政府登记备案,限制寺院的规模等。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下令在青海设立木凉厅,这是一个专门管理藏族事务的机构。木凉厅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对青海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木凉厅,清朝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青海地区的藏族事务。

在经济方面,雍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他鼓励青海与内地的贸易往来,设立了专门的互市贸易区。同时,雍正还下令在青海开采矿产资源,如在青海湖附近开采盐矿。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青海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青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雍正还特别重视青海的军事防御。他在青海各要塞设立驻军,如在西宁、湟中等地驻扎大量军队。这些驻军不仅维护了青海的治安,也成为清朝控制青海的重要力量。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进一步加强了对青海的行政管理。他将青海地区划分为几个行政区,每个区设立一名管理官员。这些官员直接向西宁办事大臣负责,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体系。

雍正的这些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到雍正末年,青海已经完全纳入清朝的统治体系。青海各部落的首领都接受了清朝的册封,成为清朝的臣属。青海地区的社会秩序也趋于稳定,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雍正时期对青海的全面控制,不仅巩固了清朝的西北边疆,也为乾隆时期进一步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雍正的这些政策,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能力的统治者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也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V.乾隆时期的巩固与发展

乾隆继位后,在青海问题上继承了康熙和雍正的政策,并进一步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乾隆时期的青海政策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这一时期清朝对青海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政治方面,乾隆进一步完善了青海地区的行政体系。乾隆二年(1737年),他将青海划分为29个族,每族设一名头目,由清朝直接任命。这种制度被称为"青海二十九族制",它大大增强了清朝对青海各部落的控制力。同时,乾隆还在青海设立了更多的驻军和官员,如在西宁设立提督,统领青海军务。

乾隆十一年(1746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班第达额尔德尼策凭借其在青海的影响力,企图挑战清朝的统治。乾隆得知后,立即派兵镇压。这次事件后,乾隆彻底废除了青海和硕特部的特殊地位,将其直接纳入清朝的行政体系。

在经济方面,乾隆继续推行屯田政策,鼓励更多的汉族移民进入青海。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下令在青海湖西岸的共和地区设立屯田,这成为清朝在青海推行屯田政策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些屯田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促进了青海农业技术的进步。

同时,乾隆还大力发展青海的畜牧业。他下令从内地引进优良品种的牛羊,改良青海本地畜种。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在青海湖附近设立了专门的牧场,用于培育优质牲畜。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青海畜牧业的生产水平。

在文化方面,乾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青海的文化影响。他在青海设立了多所学校,推广汉文化教育。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下令在西宁设立儒学,这是清朝在青海设立的第一所正式的儒学机构。

同时,乾隆也注重维护青海地区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他多次派人到青海各大寺院进行修缮和赏赐,以此笼络青海地区的宗教势力。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亲自为青海塔尔寺题写了匾额,这一举动极大地提高了清朝在青海藏族地区的威望。

在军事方面,乾隆进一步加强了青海的防御体系。他在青海各要塞增派驻军,并修建了一系列新的军事设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下令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地区修建新的军事要塞,进一步加强了对青海的军事控制。

乾隆时期,清朝还积极开展对青海的地理考察。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派遣大臣阿桂率队对青海进行全面勘察,绘制了详细的青海地图。这次考察不仅增进了清朝对青海地理环境的了解,也为日后的统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乾隆还特别重视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他认识到青海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因此下令限制对青海湖周边森林的砍伐,并鼓励植树造林。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朝在青海湖东岸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活动,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原生态保护行动之一。

在对外关系方面,乾隆时期的青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乾隆利用青海的地理位置,将其作为清朝与西藏、中亚地区交往的重要中转站。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朝通过青海向西藏派遣大军,成功击退了廓尔喀入侵,这次行动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在青藏高原的统治地位。

总的来说,乾隆时期是清朝对青海控制最为稳固的时期。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措施,清朝实现了对青海的全面统治。这一时期的政策不仅巩固了清朝在青海的统治,也为青海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乾隆的青海政策,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成熟统治者的远见卓识,也为后世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关内容

纯电MINI ACEMAN...
近日,MINI品牌推出了一款特别的限量版车型——MINI ACEM...
2025-08-25 00:52:07
当泰式风味飘香长隆!长隆以...
当泰式风味飘香长隆度假区,一场以食为媒、以情相牵的文化对话也由此展...
2025-08-25 00:45:08
方寸棋盘见真章!260名选...
8月24日,在喜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氛围中,东莞市第八届市民运动...
2025-08-25 00:35:18
原创 ...
因为我一直都是写毛主席时代的文章,所以时不时有无知者来私信攻击,而...
2025-08-25 00:34:39
原创 ...
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方便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也给您带...
2025-08-25 00:34:37
原创 ...
肇庆,古称端州,坐落在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北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
2025-08-25 00:34:34
原创 ...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尤其是现代战争,自打进入热武器时代,人命再强大的...
2025-08-25 00:34:32
原创 ...
《唐诡2》不但在悬疑探案的剧情上节奏紧凑悬疑感拉满,而且在追剧中还...
2025-08-25 00:34:30
原创 ...
中国五千年上下的历史,只有一个毛主席,也只有一个李世民。唐太宗李世...
2025-08-25 00:34:26

热门资讯

2025年“荣泰杯”第十二届青... 8月24日,2025年“荣泰杯”第十二届青岛沙滩柔道赛在青岛市城阳区滨海路沙滩开赛。本次比赛由青岛市...
原创 美... 我们知道,虽然这些年美国发动多场战争,也因为陷入战争的泥潭而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即便如...
解码广州黄埔四千年文明层累与当... □ 张强禄 孔海英 广州,这方历史悠久的热土,当我们把其五六千年历史人文风貌,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其东...
慈禧有多无耻?大清灭亡之后,侥... 清朝结束后,一个活下来的老太医说出了个藏了很久的秘密,这让大家对慈禧太后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慈禧太...
原创 韩... 《资治通鉴》的现代应用·战国篇·28 公元前253年,28岁的韩非离开韩国,投奔到儒学大师荀子门下...
原创 溥... 溥仪对最后的妻子万般疼爱,她却直言后悔,去世后也不愿合葬 末代皇帝溥仪虽然曾有过一个皇后和三个皇妃,...
原创 民... 打开1960年代之前的上海老地图,你会发现,从庆宁寺到江镇,从周家渡到周浦,各有一条铁路。但是197...
朱元璋为何执意要杀李善长,实际...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平民皇帝,他的起家之路比谁都要坎坷。不过,靠着朱元璋的拼劲儿和淮西老乡的...
原创 李... 李斯被腰斩时,满朝文武为何没有人为他求情? 李斯是秦国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丞相。他不仅辅佐秦始皇扫平...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魏、蜀、吴三国盘踞一方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按理来说这时候中原地区十分混乱,三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