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新四军成立于抗战初期,大约只有1万人。全军下辖4个支队,每个支队下辖至少2个团。每个团下辖3个营,每个营通常只有不到400人。我查询过每一位营长和副营长的生平介绍,这个特殊的群体出了成钧中将、朱绍清少将、段焕竞少将、熊应堂少将、余启龙大校、池义彪上校……不过,我要重点介绍的是营长熊刚。
熊刚,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出生于何年何月。初步推测,他出生于皖南地区或者赣东北地区,出生于1910年前后。他出身贫苦,所以很早就参加红军,并且很快光荣入党。因为作战勇敢,他很快升任为营长,深得赣东北红军负责人方志敏的喜爱和信任。1934年年底,赣东北红军主力北上皖南地区,营长熊刚则被派往地方工作。
在方志敏的安排下,我军留下一个主力营。这个营和皖南游击队被合编为皖南红军独立团。据统计,这个团只有五六百人,由熊刚担任团长,刘毓标担任政委。在建军前,熊刚是红10军团的营长,刘毓标是皖南我党的一个县委书记。熊刚目不识丁,但是作战勇敢,且粗中有细。刘毓标粗通笔墨,智勇双全,他和熊刚配合默契。
在关英、李步新、熊刚、刘毓标等人的努力下,我军发展迅速,很快建立了皖浙赣边游击区。这个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一度发展到近3000人,游击区域扩大到40多个县。此时,皖浙赣边省委决定以皖南独立团为基础,成立有800余人的皖浙赣红军独立团,扩大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熊刚继续任团长,刘毓标任政委。
独立团一度袭占浙江开化县城,并在婺源沱川月岭伏击歼灭敌军两个连。不久,独立团又奔袭浙江昌化县城,并歼敌一部。独立团神出鬼没,屡次痛击敌军,威震皖浙赣三省!所以,敌军迅速集结上万人重点围剿独立团。由于寡不敌众,独立团很快损失过半。政委刘毓标身负重伤,被捕入狱。据统计,全团最终有不到100人。
有资料显示熊刚也被捕入狱,也有资料显示,独立团损失过半,他率领幸存人员继续和敌军周旋在皖浙赣边的崇山峻岭之间。渴饮山泉,饥食野果和竹笋,他们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抗战全面爆发。哪怕再苦再累,熊刚也没有动摇过,更没有发过什么牢骚。1937年,我军决定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
1938年初,熊刚苦思了很久,最终还是率领不到百人的皖浙赣独立团下山。皖浙赣红军游击队的负责人李步新,率领另外一支队伍约150人也下了山。还有一支游击队在田英的率领下,也下了山。这三支队伍被合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由熊刚任支队长。随后,这支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有500多人。
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共有3个营,由张正坤任团长,刘培善任副团长。第1营的前身是湘赣边红军游击队,第2营的前身是赣粤红军游击队和桂东游击队,第3营的前身是皖浙赣红军游击队。所以,第3营也被众人称为“赣东北营”,营长熊刚,教导员王丰庆。我查过这些营长的结局,只要不出意外,至少也是开国上校或副专员。
第1营营长段焕竞,开国少将,他在建国后担任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第2营营长廖昌金,也是开国少将,他在建国后担任过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副团长刘培善,开国中将,他在建国后担任过福州军区第二政委。只有第3营营长熊刚,他先后两次出走,最终下落不明,并未坚持到底。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下他出走的具体原因。
熊刚英勇善战,忠诚不渝,但是他个性不羁,而且脾气暴躁。却说皖浙赣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的一个营,由他担任营长。对此,他很不高兴。首先,他非常抵触国共合作,毕竟他对国民政府有过深仇大恨。其次,他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团长,现在改为营长,他觉得自己被降职了,这是大材小用。一怒之下,他私自出走了!
再次推测,他是江西人,出生于赣东北地区。根据老战友的回忆,他带着妻子离开皖南,准备回老家去。结果,他们在景德镇附近被民团抓住。经过交涉,他们被放了回来,这要感谢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主任李步新,也就是他们的一个老战友。回来以后,他受到处分,改任为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的中队长,相当于一个连长。
对于这个职务,他更不满意,更加想不通了。经历类似的有叶道志,他是湖北红安人,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的一个师政委。抗战爆发后,他来到新四军,改任为新四军的一个副团长,后来又改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营长。他也一时想不通,带着几名干部私自出走。最后他被抓了回来,随后被新四军军部处决,类似的还有萧锋等人。
刘毓标的儿子写过,熊刚因为想不通,很快选择再次出走。最终,他下落不明,无人知道他的结局。我推测有两种可能,他要么被歹人或者民团杀害,要么从此隐姓埋名,不问世事。当然,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这样,一个英雄从世间蒸发了,类似的还有红74师政委李隆贵等人。唉,这就是命运!大浪淘沙,沉者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