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毛主席在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及了一个名字——郭嘉,并表示《三国志•郭嘉传》非常值得一读。
不久,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到了这个话题:“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
那么,这位被毛主席接连提及的“郭嘉”究竟是谁?毛主席又为何一再地希望众人去了解他呢?
谁是三国第一谋士?似乎是一个无需多言便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多数人或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还用说吗?那必然是诸葛亮啊!”的确,说诸葛亮是“超一流的谋士”,想必不会有任何人反对。
毕竟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的功绩确实相当的耀眼,他的存在,堪称“全能型”的战略大师。
然而,在毛主席的心中,“三国第一谋士”另有其人。而他,便是上文中提到的郭嘉。
这一年(1959年),毛主席至少四次向身边的人提及郭嘉,并要求党内的领导干部了解他的事迹、学习他那“多谋善断”的智慧。
毛主席之所以会多次提及郭嘉,一方面是读书偶得,另一方面则是毛主席希望党内也可以多多涌现像郭嘉一般的人物。
当时正处于“大跃进”之后,党内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为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毛主席开始潜心研读《三国志》。
他通过郭嘉的事迹来告诫党内的领导干部,何为真正的“多谋善断”。即在做任何事之前,要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做工作,要从群众中听取意见;
在必要时,必须要做到当机立断,切不可拖拖拉拉、优柔寡断,要不失时机地作出判断和选择。
其中,“谋”是“多谋善断”的基础和前提,而“断”则是其关键和核心。对于郭嘉,毛主席是这样评价的:
“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不难看出,毛主席对郭嘉是极为欣赏和肯定的。那么,历史上的郭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建安元年(196年),在荀彧的举荐下,郭嘉来到了曹操的阵营。在此之前,郭嘉曾在袁绍手下做事。只不过,没几天的功夫,郭嘉便直接跑路了。
只因他看透了袁绍那优柔寡断的本性,这种不善用人、好谋无决何以成就大业?继续留下也只是徒劳无功,于是果断地做出了离去的决定。
当郭嘉与曹操初次相见时,他便以“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剖析了双方(曹操与袁绍)的优劣之势,这一番高瞻远瞩的言论深深地打动了曹操。
其一:“道胜”。曹操任其自然,从实际出发;而袁绍则为形势所困、礼仪众多;
其二:“义胜”。曹操顺应统一大势;而袁绍却割据一方,逆势而为。
其三:“治胜”。曹操从严治政,上下均清楚制度;而袁绍却过于宽松。
其四:“度胜”。曹操在用人方面,讲究的是“用人唯贤”,不论对方是何身份,只要这个人有才能,就会大胆用;
而袁绍只会做表面功夫,维持表层的宽宏大量,实则身边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家的亲戚子弟。
其五:“谋胜”。在谋略方面,曹操一旦有了计策,就会迅速执行,哪怕中途出现了什么问题,也能应对自如;
反观袁绍,他优柔寡断、缺少主见,对下得不到完全的行人,也不会去果断地执行。
其六:“德胜”。相比之下,曹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领导,对待下属,从来都是真诚对待,能真正做到有功必赏;
而这一点,袁绍却做不到,他就是职场上那类爱说空话、爱“画大饼”的那类,吸引而来的,自是那些溜须拍马的庸人。
其七:“仁胜”。在大是大非面前,曹操不仅能拎得清,还能顾虑周全;而袁绍却只会流露出那一丝的“体恤之情”,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其八:“明胜”。曹操用人得当,下属很少争权夺势;袁绍不会用人,下属多互相猜忌。
其九:“文胜”。对就赏,错就罚,这是曹操的准则;而袁绍却是非不分,赏罚不明。
其十:“武胜”。 曹操精通兵法,用兵如神;袁绍却好虚张声势,打“花架子”。
郭嘉说完这“十胜十败论”后,曹操眼神一亮,脸上尽是对郭嘉的赞许之色,并感慨道:
“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真吾主也。”郭嘉也随之应和道。
就这样,一场“君臣相知”就此拉开帷幕,而郭嘉也成为了曹操的“首席参谋”。
建安三年(198年)九月,郭嘉向曹操提出了第一个建议:“先取吕布。”
当时,曹营的士兵们已经连续多次进攻、疲惫不堪,眼看久久未能攻下下邳,曹操便打算领兵撤退。
然而,郭嘉却坚决反对这一决定。现在吕布他认为,同样因为战事而消耗巨大、身处困境之中,我们应该趁此机会一鼓作气、将其拿下。
否则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让吕布得到了休整的机会,再想攻下他就难了。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后继续攻城,果然顺利攻下了下邳并生擒了吕布。
后来,当刘备前来投奔曹操时,有人向曹操提议:“何不将刘备杀掉以绝后患?”曹操听后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认为这件事情还是要和郭嘉商量一下再做决定。郭嘉得知这一情况后仔细地为曹操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旁人的那一提议,不是没有道理,刘备的确是将来的一大隐患,将其除掉,以防后患未尝不可;
但如果真将刘备诛杀了,只会落得个“害贤”的罪名,那天下贤士,还会有人来投奔于此吗?所以说,现下根本不是除掉刘备的时机,弊是远远大于利的。
权衡利弊之下,曹操将刘备留了下来。只不过后期他太过于信任刘备,面对郭嘉的“出去必反、尽早除掉”的劝阻并未听从。
后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刘备根本就不甘于屈于他人,在率军出去后,直接举旗反曹,曹操这才反应过来,懊悔不已。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原本想趁此机会,去消灭刘备反叛势力。可这时,旁人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们忧心忡忡地指出,倘若曹操此刻出兵征讨,万一袁绍在背后发动各突然袭击可怎么办?众将的这番话,也让曹操陷入了沉思。
正当他不知该如何是好之时,郭嘉再次发话,给曹操吃下了一剂“定心丸”:
郭嘉认为,袁绍这人优柔寡断、难作决断,他不会去冒险行动的。毕竟此时的刘备,并未与袁绍达成“合作关系”,刘备尚处于“孤军奋战” 的境地。
再者,刘备刚刚崭露头角,根基尚未稳固,此时不除更待何时?曹操听后,当即下令征讨刘备。(后袁绍果然没有任何行动)
同年8月,官渡之战打响,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际,又有消息传来,说是孙策准备来个“坐收渔翁之利”,趁着双方对战之时,趁机袭击许昌。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众人皆惊慌失措,唯有郭嘉保持冷静。他笃定地认为,孙策为人轻率鲁莽,且所诛杀之人皆为英雄豪杰,树敌众多。
因此,孙策很可能在进攻许昌的路上就遭遇不测。果然,不久之后,孙策便在一次刺杀行动中毙命于江边。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逝,他的两个儿子则继续与曹军对抗。曹军几度强攻,却久久攻未能攻下。
面对这一僵局,郭嘉再次表示:“此时不宜急于求成,应静待其内部矛盾激化。”原来,袁绍去世后,并未确定由谁来继承。
而这两人本就有矛盾,如果现在一味地强攻,在危机面前,两人只会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
倘若稍缓一缓,两人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引发更严重的内讧,到时再去进攻也不迟。
而后,在郭嘉等人的辅助、献策下,曹操基本结束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就在此时,郭嘉却患上了重病。
曹操得知后,焦急万分,不断派人来探视,询问郭嘉的病情。然而,天不遂人愿,郭嘉最终还是因病去世。这一年,郭嘉不过才38岁。
曹操闻讯后悲痛欲绝,当场呼号:“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在后来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再次提起郭嘉,感慨万千: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也就是说,如果郭嘉还在的话,自己(曹操)断然不会落得如此结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以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而著称。
在这一时期,众多英雄豪杰各显神通,而曹操的谋士郭嘉也是其中之一。郭嘉的智谋,体现在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他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曹操面临刘备反叛和袁绍威胁的危急关头,郭嘉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形势,准确地指出了袁绍优柔寡断、难以做出果断决定的弱点,以及刘备根基未稳、易于击破的时机。
这一精准的判断,不仅为曹操消除了后顾之忧,更为他征讨刘备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
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始终秉持着忠诚和智慧,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在官渡之战前,他为曹操献上了定心丸,使曹操能够坚定信心,迎战袁绍。
而在袁绍病逝后,面对袁绍两个儿子的继续对抗,郭嘉又建议曹操静待其内部矛盾激化,再行出击。
这一策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决心。而郭嘉正是敢于担当这种责任,才为曹操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三国第一谋士是诸葛亮,也有人说是郭嘉。不论如何,两位均是三国时期的杰出谋士,而他们也恰如硬币的两面,各具特色。
诸葛亮代表体系化建设的"王道",郭嘉体现突破常规的"诡道",共同构成了三国谋略文化的完整图景。
其历史评价的变迁,实则反映了不同时代对"经世致用"与"出奇制胜"的价值取向博弈。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多谋善断说郭嘉——毛泽东曾多次推荐人们读《郭嘉传》-孙东升.党的文献
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大跃进失败后谈到了郭嘉. 凤凰网
中国古代著名秘书系列之六 多谋善断的军事秘书——郭嘉. 李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