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在位第十五年,西晋开始对吴国发动讨伐战争,最终一鼓作气灭掉吴国。在这之前,西晋朝廷已经掌握了曹魏和蜀汉的故地,同时也渗透到了交州地区。但是,西晋为什么迟迟在开国长达十五年后,才想起覆灭吴国?
1、
孙权的谋略
其实早在孙权在世的时候,就对吴国的情况作出了正确的预判:那就是凭借吴国的战争潜力,如果坐等曹魏发展壮大,吴国很难长期在江东立国。为此,孙权为遏制曹魏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首先,孙权的吴国和蜀汉保持友好状态。事实上,孙权的后代能够做多年太平天子,很大程度要感谢蜀汉:因为蜀汉常年穷兵黩武讨伐曹魏,让曹魏不得不把防务重点放在抵御蜀汉方面。这也是孙权晚年期间,吴国虽然遭受内乱,但还没能被曹魏趁虚而入的原因之一。
其次,孙权也曾多次派遣使臣通过海路抵达辽东以及高句丽境内,打算联系辽东的割据势力甚至高句丽的割据势力,在东北地区拖住曹魏的势力。不过,辽东的割据势力很清楚曹魏和吴国哪个更可怕。当然高句丽也是如此。因此孙权派出去的使臣,不少都被辽东乃至高句丽的势力充当了送给曹魏的投名状。
此外,曹魏西北地区的鲜卑势力,也曾被孙权寄予厚望。
换句话说,孙权的战略主张是:通过吴国、蜀汉、东北的高句丽、辽东割据势力以及西北的鲜卑势力,对曹魏开启车轮战,甚至群殴,来消耗曹魏的实力。
事实上,吴国能够延续到孙皓时代,这个战略还真功不可没
——尽管,效果不是那么理想。
2、
西晋朝廷的困境
西元
266
年,曹魏权臣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帝国。虽然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但事实上,西晋的根基,是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所奠定的。
司马炎作为一个坐享其成的开国皇帝,自然没有开国雄主那样的雄心壮志,因此,对于吞并吴国,司马炎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司马炎登基初年,虽然吴国的皇帝孙皓为人残暴,但是吴国的综合国力,也并不能让司马炎小看:司马炎需要考虑,如果西晋朝廷和吴国全面开打,不能做到一举灭掉吴国,会对自己产生何等负面的影响:
首先,司马炎的个人威望肯定会受到影响,天下人会质疑,如此无能的君主,是不是真有资格取代曹魏;
其次,此时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位不久,而司马家族昔日好事多为:先是废黜魏帝曹芳,而后公然杀害魏帝曹髦,如此种种恶行,可谓前无古人。如果西晋陷入和吴国的战争泥潭里,闹不好会有新的野心家,以讨伐无德无能司马家族,复辟曹魏的名义,给司马炎致命一击。这样大的风险,司马炎还真不敢去承受。
第三,
西晋初年,西北地区出现过凉州之乱:西北地区的鲜卑人,多次骚扰凉州等地,这让司马炎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应对鲜卑人身上。如果这时候,西晋同时和鲜卑、吴国作战,无疑是很吃亏的。
所以,基于这些因素,司马炎登基后,并没有着手覆灭吴国。
直到十五年后,吴国的朝政遭到了孙皓严重的破坏,其实力已经明显衰败,并且西晋也基本上平息了西北的乱局,西晋才有条件考虑解决吴国问题。不过即便如此,司马炎也是经过再三犹豫,才在主战派大臣的全力建议下,决定讨伐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