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而言,司马懿似乎应惧曹操,但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地位不高,对曹操而言,已非惧不惧之事,实则他尚无资格生惧。
将司马懿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当属曹叡无疑。他对司马懿的了解与操控,可谓深入骨髓,令人叹为观止。
司马懿出身贵族,自幼才学出众。其家族虽人脉广布,却忌“互捧”。父司马防为京兆尹,祖及曾祖父皆为太守,他们对少年司马懿总是赞誉有加。
公元200年后,司马懿归于曹操麾下。曹操乃贵族后裔,汉时贵族偏爱同类,闻司马懿才华横溢,遂欲召其为官,助己一臂之力。
曹操时任司空,命人召司马懿为河内郡上计掾,职责相当于郡守秘书,处理郡中各项琐碎事务。
年轻时,司马懿心怀爱国之情,因大汉对司马家有恩。自司马卬降刘邦后被楚军所杀,大汉政策便对河内司马家有所倾斜,故司马家并不轻易屈服。
起初,司马懿假称生病,拒绝出征,以此姿态表明自己心中仍有不满与激情,尚未全然妥协。
拖延非长久之计,曹操虽曾被议“清君侧”,却势力日盛。他非大奸,反担皇帝之责多年。久而久之,司马懿对曹操的看法亦有所转变。
公元208年,曹操被任命为丞相。
这一年,华佗因装病避曹操而被发现,终遭处死,毕生所学大半失传。巧的是,司马懿也曾装病,当时装病者众多,此举让许多人变得顺从。
同时也涵盖了司马懿在内。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具体细节各异,但这一事实是不容忽视的,确保了名单的完整性。
司马懿确实惧怕曹操,他性格非刚强之辈,常借病推脱。曹洪邀他相助时,他佯装腿瘸。曹操闻讯后警告,若再装病,便让他成真瘸子。
司马懿被吓得连忙丢弃拐杖,急忙去给曹操加班,实在难掩其急躁与不安分之心。
司马懿对曹操的恐惧并不深,因曹操无暇顾及他。他与曹丕亲近后,随时间推移,摸透了曹操习性,即不逆其意,偶提无关痛痒之谏,以此自保。
曹操虽喜怒难测,但司马懿更令人生畏,他眼光犀利,洞悉曹操弱点,得以施展才华。然他非曹操核心亲信,仅是因与曹丕交好,才略有地位。
公元220年,曹操这位一代枭雄逝世,随之步入的是曹丕的新时代。这对司马懿颇为有利,因曹丕乃其挚友,他无需惧怕曹丕的掌权。
曹丕旋即篡位登基,执政时委以司马懿重任,标志其蜕变。曹丕时代,司马懿迎来转折,开始主管军事,虽大权仍归曹氏,但因曹丕谋略,司马懿亦得参与要务。
曹丕临终前召见太子曹叡训诫,嘱咐道: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乃朝中重臣,此四人中有三人你绝不可生疑。
在历史上,《晋书》中已存在一个疑点。
《晋书》载,曹丕言此之时,有“若干人”在侧,或含曹休。他提四位顾命大臣,三人可信,一人需慎,然所指何人,无从得知。
众人皆认为,曹叡年幼无知,易于应对。
但若真如此认为,那便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曹叡才是真正的厉害角色。
曹叡登基后,继承父志,继续励精图治,他不仅重用各类人才,还合理分散了曹氏宗亲的权力,以维系朝局稳定。
按理说,曹叡的策略本可防止司马懿势力膨胀。然而,曹真逝世后,曹叡可用之才匮乏,加之三国混战频繁,司马懿因此得以掌控兵权。
即便司马懿手握兵权,曹叡亦曾对司马懿有过“防范”之举。
诸葛亮首伐时,施离间计于司马懿君臣,此乃“阳谋”。他散布司马懿欲拥兵造反之谣,战时此谣本难取信于曹叡,但关键在于二人关系微妙。
曹叡虽心存疑虑,但仍依计前往军营。趁司马懿阅兵之际,他诬称司马懿欲“谋反”。司马懿洞悉其意,连忙叩头。曹叡趁机称群臣不信司马懿,令其战后卸甲归田。
司马懿随即遵从了命令。
曹真去世后,司马懿接任,但曹叡总能设法让司马懿归朝即退职养老,手段高明。这位老臣司马懿,也被他整治得十分顺从。
司马懿晚年时,遭遇正值壮年的曹叡,且身份悬殊,这令他尤为畏惧。曹叡思维敏捷,而司马懿已显老态。他或许曾惧曹操、曹丕,但对曹叡的惧怕远超前者。
遗憾的是,曹叡晚年生活放荡,沉迷于女色,朝政混乱无序。曹氏宗亲要员凋零,他却未察觉权力外泄之危,实际上,不仅宗亲可能篡权,外人也同样有此可能。
曹叡临终前立七、八岁的曹芳为太子,因年幼无法担事,遂托孤于曹爽与司马懿。此时司马懿已资历深厚,然曹叡仍未将兵权授予他。
防范司马懿是曹叡少有的作为,司马懿后来掌权,实则源于曹爽自身的失误。曹爽的自作主张,为司马懿的夺权埋下了伏笔。
曹叡逝世后,曹家势力中再无人能制衡司马懿,就连曹爽也力有不逮。
曹爽握有兵权,频频压制司马懿。然而,司马懿故技重施,曹爽便中计。正如曹操所言,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他趁曹爽与曹芳祭陵之际,于高平陵发动了政变。
司马懿未借曹芳之力便掌握兵权,并安插亲信于各要职。其夺权之举轻而易举,虽装病看似艰辛,实则对他而言,不过是稀松平常之事。
失去敬畏之人会愈发膨胀,无所顾忌。司马懿视魏朝为私有,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亦非善茬,大魏最终易主,自有其因。
曹魏命运的转折点在于短命的曹叡,若他能长寿,司马懿恐难有机会。上位者的心理震慑,难以轻易消除。
此外,曹芳非曹叡亲生,这层疏远关系,成为了司马懿对曹芳缺乏敬畏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