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苏兆先
苏兆先,生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字尔开,号在蓼,南安霞舒人(今南安市康美镇梅元村人),万历己未科进士,历任刑科给事中、兵科左给事中、陕西提学副使、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中宪大夫;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卒于家,享年57岁,赠太常寺正卿,葬晋江一都碧湖内铁灶山;著有《苏太常奏疏》。
三落大厝位于南安市康美镇梅元村,为苏兆先所建,苏兆先晚年居住于此。大厝立于半坡之上,为闽南典型的“皇宫起”建筑形式,原本有三落,后因公路拓宽改建,前落被迫拆除。历经近400年岁月洗礼,大厝今破败不堪。
直声振正传于世青锁名臣谁人知
苏清彬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春,一场殿试在南京拉开帷幕。面对明神宗朱翊钧开出治国方略的试题,来自泉州的考生庄际昌一鸣惊人,对答如流,被钦点为状元。会试、殿试皆第一,庄际昌亦为泉人科甲“破天荒”。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终极考试中,一同参加殿试的南安人苏兆先,也取得了“三甲八十二名进士”的好成绩,从此步入仕途。然而次年,万历皇帝驾崩,苏兆先的命运也随着皇权的更迭悄然发生改变。
之后,明光宗朱常洛仅当了29天皇帝即暴毙,其长子朱由校宣布登基。彼时,朱由校不理朝政,阉党乱政,置身其中的苏兆先,尽管曾建议“销朝野之党”,但仍然无法阻挡明朝灭亡的脚步。
公元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第二年,苏兆先因受阉党案牵连,被削职返乡。3年后,苏兆先卒于南安霞舒(今南安市康美镇)老家,赠三品官职太常寺正卿。
三落大厝
年关将至,伴随着冬日的暖阳,一路沿着南洪公路行驶,很快就到了康美镇梅元村三落地界。一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三落大厝,在民宅林立的村落里,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这座闽南古建筑立于半坡之上,成为车水马龙的守望者。拾级而上,靠近古厝,抬头望去,一块写有“太常寺正卿”的牌匾悬于大门,这是苏兆先后人重新挂上去的。
虽说是三落大厝,但眼前的古厝并不大,下落不见踪迹,仅剩顶落、后落。穿过大门即是顶落,建筑内墙因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早已斑驳发黑,有些墙壁有明显的掉皮、掉漆现象,就连柱子上的对联也已变色、模糊。不过细心观察,残缺的雕花构件依然闪烁金光,难掩精致之美。
兴许是常年无人居住之故,后落堆满杂物,空留老石磨、旗杆石墩等物。在苏家后人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末,三落大厝依然气势恢宏,大厝下落尚在,一直延伸至马路对面。在宽敞的门埕前,极具象征意义的旗杆高高树立。但随着南洪公路的拓宽改建,下落无奈被拆,用来固定旗杆的老物件,也被挪至屋内。
在闽南古厝中,左右两侧护厝必不可少。苏兆先功成名就后所建的三落大厝,也曾有护厝,并建有书房。遗憾的是,在后人拆旧建新的大潮中,三落大厝面积越缩越小。
令苏家引以为豪的是,54岁的苏兆先被削职返乡后,对家族贡献很大,建大厝、修祖庙、铸祖宗祖墓碑文等。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他还主持重修雪峰寺下廊山门等处。
“自始祖大郎公,由光州入闽居泉南涧埕……”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苏兆先修祖庙重镌碑文,记载了重修阜阳一世至七世祖坟事迹,也揭开了阜阳苏氏祖源和堂号的来历,以及裔孙外徙晋江、安溪、永春、惠安、德化的历史事实。
至于主持重修雪峰寺下廊山门,随着时光流逝,下廊山门已无处找寻。不过,他在游览雪峰寺时,留下《登雪峰》诗一首:“古刹高悬遥路逶,苍头随我载春巵(zhī)。楼前作对千峰秀,林外航飞一水奇。乍暗乍明寒食雨,载赓载唱旧题诗。感今思昔无穷意,醉向松风拂槛吹。”
苏家后人说,苏兆先在修建三落大厝时,就连重修雪峰寺所需石材、木材一并准备好,从丰州石垄等地,过东溪之水,不辞劳苦,运输而来。
青锁名臣
苏兆先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苏维榖(gǔ)满腹经纶。自小天资聪颖的苏兆先,5岁时便跟随父亲前往乐峰镇厚阳村的孔泉书院。在书院里,苏维榖传道授业解惑,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在书香弥漫的氛围熏陶下,苏兆先学业日渐精进。或许是对家乡的思念,少年时期,苏兆先曾回雪峰寺进修攻读,至今雪峰寺还留有他的粉灰石读书处,不过他真正高中进士,已经45岁。
苏兆先从“行人司行人”做起,这是个九品官职,负责传旨、册封等事。达到考查官吏政绩的一定期限后,苏兆先被擢升为刑科给事中。明朝时期,设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设一科,每科再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等职。
六科给事中在稽查六部的同时,还要弹劾两京大臣的失职行为。如果六科给事中有隐漏弹劾行为,要受到惩罚。明世宗时,工部尚书赵文华骄纵其子违背礼制,世宗“黜文华为民,戌其子边卫”,礼科给事中因“失纠劾,令对状”,都给事中谢江以下六人,“并廷杖削籍”。
苏兆先所担任的刑科给事中,虽职务不高,威慑力极强,主要参与重大刑狱案件的复审、行使司法监督等。正是在这样的位置上,他参与了多起案件。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五月,他上疏陈述,彻底核实军队帮贴关外驿站夫役月粮和所余之兵饷、马料两事,为稳定军心立下功劳。因敢于直言进谏,次年即迁兵科左给事中。
据民国版《南安县志》记载,当时皇帝大兴三殿,苏兆先奉巡工之命,更身兼视察军队库藏工作。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包揽这一事项的头目周应时,竟藏匿焰硝总计2.13万公斤。由于当场缉获,周应时狡辩不得,苏兆先请求敕命下法司究赃正法。
焰硝系重要的军需,苏兆先摘发奸胥,追还上供这笔焰硝,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为此,苏兆先“升俸一级,赏赐白金、文琦,擢升吏科都给事中,加太常寺少卿”。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赏识,此后他还曾“特荐王西台、余职方复其官,后各为名臣”。
由于在六部待的时间最久,忠于朝廷、如实办案,并且敢于直言进谏,苏兆先在当时有“青锁名臣”之称。
削职返乡
历史总是风云变幻,特别身处明朝官场,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随着明熹宗朱由校的驾崩,公元1627年八月,其弟朱由检即皇帝位,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朱由检登基后,开始清除阉党。熟读历史的人都知晓,天启年间,大宦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阉党势力达到历代顶峰。明熹宗不喜文、不喜武,只爱刀锯斧凿。皇帝沉迷木工活,对朝政不管不问,这让太监魏忠贤钻了空子,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崇祯皇帝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途中自杀;与魏忠贤关系颇深的客氏被鞭死于浣衣局;一些首恶被处死。可以说,阉党案牵涉范围极广,被崇祯帝列为“逆党”的,几乎没有遗漏一人。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受阉党案牵连,苏兆先被削职返乡。次年三月,崇祯帝向天下颁布诏书,公布魏忠贤逆案的处理结果。后人整理的阉党名录,除了首逆2人(魏忠贤、客氏),还有首逆同谋、交结近侍、交结近侍次、逆孽军犯、交结近侍又次、谄附拥戴军犯、祠颂、附逆案漏网,人数多达数百人。苏兆先被列为“附逆案漏网”。
实际上,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八月,苏兆先也看到当时的东林党与阉党门户之争的弊端,提出“勿以真门户假人,勿以非门户锢人”“销朝野之党”的建议。
可惜的是,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加之朱由校不理朝政,内忧外患的明王朝已经岌岌可危。被削职返乡那年,苏兆先年龄54岁。他之所以被处理得这么轻,有人猜测,或与他的皇亲国戚身份有关。据传,苏兆先曾因谋划救助田国公免于抄家灭族,后娶田国公二女儿为妻。田国公大女儿被选入宫中为贵妃,因此苏兆先有“天子同门”之说。
关于“天子同门”这一说法,苏氏族人是笃信的。阜阳苏氏《零草汇考》记载:“因历代苏家婚娶,轿门都挂联以显其荣。”在康美阜阳苏氏祠堂内,也有对联曰:“天子同门职述太常昭显贵,龙头独榜德滋阜谷垂芳模。”有些蹊跷的是,既然娶了田国公二女儿为妻,但在苏氏谱中,却不见此人名谥,不知何因。
涉嫌阉党也好,皇亲国戚也罢,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苏兆先死于家中,走完了57年的人生。朝廷感念他生前的贡献,赠“太常寺正卿”。
苏兆先短短10多年的政治生涯,历经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四个皇帝,见证了明王朝走向衰败的至暗时期。他死后,正治上卿、工部尚书、荣禄大夫林欲栋撰文,礼部主事、湖广潜江县事柯赓昌书丹,赞其曰:“直声振正当时,懿行重于变世。”在魏忠贤专权时期,要独善其身、免受迫害已非易事,更何况要敢于直言、保持高尚的气节,更属不易。这12个字,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客观的评价。
(图片由本报记者黄奕群拍摄,感谢康美镇梅元村苏晋卿先生对本次采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