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台湾统一后不久,福建总督姚启圣,因对统一台湾贡献巨大而病逝。康熙得讯后未显哀伤,亦未赐予谥号。
随后,御史再度上奏,指姚启圣任福建总督时夸大造船费用达47000余两白银,提请康熙向姚启圣之子姚仪追缴该款项。
姚启圣任福建总督五年,竭力筹备台湾统一。统一后,他未获封赏,反致儿子遭追债困境。姚启圣何以至此?
众人皆知清朝统一台湾乃施琅之功,然仅凭施琅难以成事。福建总督姚启圣坐镇后方筹备粮草,对施琅攻台至关重要,故姚启圣亦在统一台湾之战中立有大功。
现代人多通过《康熙王朝》了解姚启圣,剧中他为施琅师,形象为碎嘴糟老头。实则历史上姚启圣非施琅师,且高大勇武,文武兼备,对清朝统一台湾贡献巨大。
天启四年(1624年),姚启圣生于浙江绍兴,此地人多儒雅好读书,但他却好武,身材高大勇猛,且慷慨豪迈,颇具古代豪侠之风。
顺治初,清军占江南,姚启圣避至南通通州,遭豪绅欺辱,遂愤而投清军。因其作战勇猛,被任为通州知州。
姚启圣任知州后,报复昔日欺辱他的豪绅,诬告其私通南明,派兵逮捕全族。豪绅一族被灭后,他辞官返回绍兴老家。
回乡途中,姚启圣游萧山时遇两清兵欲侵民女,他假意劝解,趁机夺刀,格杀二兵,随后救下民女并安全护送其归家。
据《清史稿》记载,姚启圣历史上具豪侠气质,有仇必报,同时心怀侠义,常见义勇为,救助不相识的女子。
杀掉为非作歹的清兵后,姚启圣恐被追查,遂隐姓埋名。他弃武从文,专心研读儒家经典,逐渐成长为兼具文武才能之人。
姚启圣文学有成,见诛杀兵痞之事渐息,欲科举入仕。然其半路学文,恐难中举,遂思谋得旗籍,以应清朝特设之八旗科举。
八旗科举为清朝特有,专为八旗子弟设立。其文化考试难度较传统科举低,因八旗子弟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故考试要求相应降低。
八旗科举不仅测试文化知识,还考核武力,要求考生能拉弓且骑马射中靶心。因满人重视弓马,故对八旗子弟科举要求兼具文化与勇力骑射之能。
清朝严查八旗科举,要求中举者文武兼备,精通文化与骑射。若有不精,中举者与监考官均受法律惩处。故八旗科举重文武双全,姚启圣擅长此道。
姚启圣依托族人关系,归入汉军镶红旗旗籍,成为八旗子弟,从而获得参与八旗科举的资格。
康熙二年,姚启圣中八旗乡试榜首,任广东香山知县。因康熙初行海禁,而启圣主张开放沿海贸易,遂违令擅开海禁,遭御史弹劾,终被罢免。
康熙八年(1669年),姚启圣任知县六年后遭罢免,返回家乡。他索性放弃仕途,选择留在故乡,过上了赋闲的生活。
姚启圣前半生仕途坎坷,但并非如剧中所示盛京马场贫困要饭之状。历史上,他家境富庶,在家乡生活并不贫苦。
姚启圣并非电视剧所演,于周培公临终推荐给康熙时才启用。实则三藩之乱时,他抓住机遇参与平叛,因此获得康熙重用。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起,靖南王耿精忠反清,攻浙江温州、台州。姚启圣见状,认为报国时机已到,遂散尽家财招募乡勇,前往康亲王杰书大营请缨效力。
姚启圣得康亲王杰书赏识,随其平定浙江、福建耿精忠叛军,屡建奇功。耿精忠降后,杰书上奏朝廷为姚启圣请功,姚启圣因此被封为福建布政使。
姚启圣能任布政使,既因杰书保举,更凭朝中关系,其妹夫乃康熙朝大学士黄锡衮。黄锡衮助力获杰书关照,加之姚启圣作战英勇,康熙遂识此将,姚启圣也因此成为一省次高实权官。
三藩之乱初,平西王吴三桂密联郑成功之子郑经,邀其自台湾攻入福建抗清。为应郑经,吴三桂遣大将韩大任率三千兵马自江西入闽支援。
韩大任至福建时,恰逢耿精忠被杰书迫降,他犹豫是否支援郑经,因已觉吴三桂胜算渺茫。姚启圣与韩大任有旧,遂孤身劝降,韩大任及其部众三千余人皆归姚启圣麾下。
姚启圣带领韩大任降兵及福建清军,攻打漳州、泉州郑经部队,迅速击退郑经,迫其退守厦门。此后,姚启圣多次率军击退郑经,成为其劲敌。
姚启圣屡败郑经所部,获福建总督郎廷佐赏识。郎廷佐任期将满,奏报康熙,称姚启圣文武兼备,且自费养军购装备,建议其接任总督,认为统一台湾需此人。
康熙闻姚启圣自费助平叛,大喜,遂准郎廷佐议,褒扬启圣并任其为福建总督。启圣任职后,致力于备战台湾,厉兵秣马,储备军资,构建海防。
三藩之乱末期,郑经屡率刘国轩、冯锡范侵扰福建,欲登陆未果,屡遭姚启圣击退。1680年,姚启圣率福建军击溃郑部,收复厦门、金门、海澄,郑经失金厦基地,自此退缩台湾,不敢再战。
康熙对姚启圣成功压制郑经极为满意,金厦之战后,他晋升姚启圣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并赐其子孙世袭骑都尉与云骑尉爵位。
郑经被姚启圣击溃回台后,因失地抑郁苦闷,不久去世。本应长子郑克臧承袭延平王爵并监国,但冯锡范等人冤杀郑克臧,改立幼子郑克塽为王爵继承人。
郑经逝世后,明郑政权因继承人问题爆发内讧,贤能的郑克臧遭冤杀,幼子郑克塽继位。姚启圣洞察时机成熟,即刻上书康熙,请求发兵收复台湾。
姚启圣未自荐收复台湾指挥,他自知擅陆战不善海战,且福建水军仅能防御。他认为,若领福建水师攻台,必不敌精通海战的台湾将领刘国轩。
姚启圣奏请康熙,收台需三要素:一,荐原台降将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精海战;二,施琅改组水师,操练以备战;三,全力打造巨型战舰,确保军需充足。
当时,福建籍内阁学士李光地熟知福建情况及施琅,见姚启圣奏折后颇为赞同。因李光地受康熙赏识,故康熙采纳了姚启圣的建议。
历史上,姚启圣举荐施琅的情形与电视剧相似,但真相并非剧中所述的师生关系促使举荐,姚启圣举荐施琅的原因另有其他。
姚启圣本不识施琅,因海澄公黄芳度提及而知其名。姚启圣原欲请黄芳度任福建水师提督,指挥收复台湾,但黄芳度漳州战死,遗书荐施琅,故姚启圣转而举荐施琅。
施琅履职后,仅用一年多训练福建水师。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他率部攻取澎湖列岛,击败台湾大将刘国轩。期间,姚启圣坐镇福建筹备军需并策应,助力施琅获胜。
施琅八月收复台湾,13岁的郑克塽在冯锡范等人建议下投降。收复后,清朝王公贵族建议迁台民入内地、弃台湾,康熙受他们影响,也有放弃台湾的念头。
姚启圣与施琅闻康熙欲弃台,联名上书力阻,称弃台等于赠地于荷兰,福建多年经营将毁于一旦,故朝廷断不可弃台湾。
姚启圣未及康熙回复,于年底逝世,享年六十。然其努力未白费,康熙后续批准他与施琅奏请,保留台湾,并设府由福建管理。
姚启圣收复台湾后未获封赏,因施琅前线作战时,他已遭左都御史徐元文弹劾,列出七大罪名。姚启圣惶恐,频上奏折向康熙辩解。
徐元文受康熙重用,致康熙收复台湾后未即时封赏姚启圣,姚启圣因此终日忧虑,于台湾收复后三月余便逝世。
姚启圣逝世后,御史言官仍指责其任福建总督时虚报造船费47000两。御史建议康熙向姚仪追讨,但康熙鉴于姚启圣功绩,下旨豁免其47000两遗债。
因此,姚启圣的结局着实令人感叹不已,充满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