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个非常神奇的王朝。前半期无比辉煌,唐太宗在位的时候,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唐高宗更是将唐朝的版图推至极盛。到了武则天时期,虽然唐朝(武周)势力有所衰退,但她的孙子李隆基又将唐朝的威名重新振作,王维的一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把盛唐的景象完美地描摹出来。
然而,唐朝中后期却令人失望。还是那位李隆基,开元之治后紧接着便遭遇了“天宝危机”,随后的安史之乱,更是直接将唐朝的元气打散。到了中晚唐时期,那些原先的手下败将,诸如回纥、吐蕃等,竟然将长安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抢就抢。“国都六陷,天子九迁”成为唐王朝历史上永久的耻辱。
唐朝并非不想收复长安,无奈藩镇实力过于强大,中央兵力孱弱,无力与这些外来侵略者争斗。有时,被逼得没有办法,只能请外援协助,条件自然是让这些外援在长安周围肆意抢夺,这些老百姓的财产,乃至妻女,都为无能的唐朝统治者买单了。
今天我要讲述的,便是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帮助唐朝平叛的事情。
这起事件发生在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廷曾借用大食等国及地区的军队,协助镇压安禄山的反叛。
据《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至德二年九月,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率领汉蕃联军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东进讨贼。参加这支联军的,除了朔方、安西等唐军外,还有回纥、南蛮、大食、拔汗那等国及地区的军队。九月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两京得以收复。在这几场战斗中,唐朝方面的主力是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军,而蕃军方面则以叶护太子率领的回纥兵为主力。史书记载,经此战斗,安史叛军闻回纥兵而胆寒。
至于大食兵,他们并非主力。那么,在这支外援军队中,大食的兵众有多少?起了多大作用?产生了什么影响?史籍记载并不详尽。就人数而言,大概不会太多,千余人左右吧。所谓“三千回兵”的传说,显然是夸大了。在这支援军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是回纥。史书对其叙述得也较为详尽,例如,谁为主帅、参战人数、唐廷接待情形、战斗情况等,都有记载。而对大食之援兵,则仅仅提及其名称而已,且排列在最后。回纥援兵只有“四千余众”,所以大食援兵无论如何不会接近这个数字。千余人的估计可能是符合实际的。
关于大食援兵的组成,人们也有不同意见。当时,大食已经吞并波斯,中亚一些地区也已臣服。大食在呼罗珊驻有重兵,直接向唐朝派遣千把人左右的援兵似无太大困难。这支大食援军应当是由阿拉伯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人所组成。
根据我国史料,大食援军似乎只参加了收复两京的战役。“至德初,[大食]遣使朝贡。代宗时为元帅,亦用其国兵以收两都。”收复两京以后,蕃军似乎没有再参加战斗。至德二年十月,“癸酉,叶护自东京还,上命百官迎之于泸水东长乐驿。上与宴于宣政殿。叶护奏以军中马少,请留其兵于沙苑,自归取马,还与陛下扫除范阳余孽。上赐而遣之。”唐朝后来又曾再次借用回纥兵助讨史朝义,不过,后次借兵肯定没有大食的参与。
援助唐朝镇压安史之乱的大食部队,有一部分肯定也随着回纥兵的回归而退出中国,包括在“赐而遣之”的范围内。但是,大食援兵的大部分没有回国,他们留居于长安一带。回国的这一部分人既有循陆路而返的,也有沿海道而归的。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大食援兵部分人由海道回国,途中顺手抢掠了广州城。《旧唐书·肃宗纪》明确记载:“癸巳,广州奏,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城,刺史韦利见弃城而遁。”
可怜了广州百姓!这起事件,告诉人们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和能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练习,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避免在关键时刻陷入被动。
也就是说,菜不要紧,关键是要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