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讲故事,聊一段发生在宋朝的一件大事,公元1004年的宋辽之间的一场战争,最后双方达成和解,大宋和辽国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关于澶渊之盟现在人有很多的看法,一派人认为,这是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堂堂大宋王朝,好丢脸。居然要和辽国契丹人送钱求和,每年要给人十万银钱,二十万
匹绢(当时一种丝织品),而且是没有尽头的给下去。以大汉族中心主义来讲,你这不是花钱买和平么,所以很多人认为大宋皇帝,怂包软蛋,没志气。
但是另外一派人的看法恰恰相反,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军事上来讲,打仗你又打不过辽国。从宋朝建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到1004年澶渊之盟,这几十年间的宋辽战争中,宋朝基本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而且宋太宗赵光义最后死,也是和宋辽战争有直接的关系。
当时在宋太宗信心满满,带着大宋十万精锐,誓死要夺回从晚唐就被契丹夺走的燕云十六州。这是我们中原帝王的毕生梦想,这个地方要是不拿回来,你好意思说全国一统。
死后到了地下,也不好和其他开疆拓土的开国帝王打招呼的,关系到一个王朝的面子尊严。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开始出发,北伐。
宋太宗北上一路出发直奔幽州,进展很顺利,一路攻城掠地。就在宋太宗觉得稳操胜券的时候,推进突然卡克了。
幽州城经过几天的猛攻,毫无进展。幽州城内的守军一看阵势,心里也明白怎么回事。大宋皇帝带十万精锐御驾亲征,誓死要拿下幽州,我们这点守军出去和宋军作战,必死无疑,都得填进宋军虎口。
只要我们在这里闭关不出,等着援军到来,围城宋兵自然就会撤退,当时的守军将领是辽国大将韩德让,在辽国历史上战神一般的人物,而且和辽国萧太后关系非同一般,有很多的历史绯闻,以后有机会讲韩德让的故事,在详细说。
果然宋朝这边进攻停滞,你想这是是一个老虎吃乌龟的战术。你老虎再厉害,捕猎能力再强,对乌龟无效啊。乌龟把脑袋四肢往龟壳一缩,老虎是没招的,双方就这么耗着。
如果我们当时军事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是对宋朝不利的。第一,北方的契丹辽国,和后来的蒙古人有的一比,非常擅长骑兵作战,军队机动能力非常强,大批的援军得到消息迅速的赶到了,军事实力上宋朝马上处于劣势。
第二,你大宋朝是远道而来,幽州在什么地方,现在的河北北部,背景,天津那个位置。北宋的都城在开封河南境内,大量的后勤你要从河南,运过来,后勤补给线特别长。你是不是要分出一部分的兵力,去保证你的补给线的安全。
做为一个领导战略眼光,是你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宋太宗知道如果进军一旦不顺利,这场仗是拖不起的。
久攻不下之后,宋太宗就变的非常的着急,动作就开始变的慌乱。
六月二十五日大军四面围攻幽州城,皇帝亲自督战。说白了就是在后面抽鞭子,所有人一刻也不能停,大力出奇迹,24小时不休息,耗也要把幽州城里守城士兵耗死,宋太宗已经是红了眼。
其实他已经失去理智了,最后一搏一定要拿下幽州。因为如果一旦失败,我皇帝面子往哪里搁啊。御驾亲征十万大军,你一个幽州城都拿不下,灰溜溜的回来了。好说不好听啊。
尊严和虚荣往往会让一个正常人失去理智,做出愚蠢的错误的举动。你想这时候如果辽国援军赶来,你大宋军士不眠不休的攻城,必然仓皇失措。
而且对于辽国人来说,是以逸待劳,你大宋军队四面围城,快速的集结也是问题。十万大军,又不是现在,有手机,无电线,快速及时的传达命令。当时只能靠骑马传递军令,从命令传递下去,到部队开始调整需要很长时间的。如果在这中间出现什么情况,完全来不及反应的。
墨菲定律,怕什么来什么。果然辽国人
七月初六,晚上就来了一个偷袭,大宋的军队完全来不及反应,就被打了七零八落。
士兵四散奔逃,
诸将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军士。皇帝也找不到将领,所有人都在逃跑。最后赵光义受伤中箭,身边一个近臣,慌忙之中不知道从哪里找了一辆驴车,把他扶上驴车,急速南逃。
皇帝差点死在战场上,从此之后北宋的皇帝对辽国算是有阴影,不太愿意主动发动对辽战争,风险太大,打也打不过。
所以到1004年宋真宗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很多宋朝大臣觉得,这事干的漂亮,作为一个重大功绩记录在大宋的历史上的。
我们现代人可能不理解,花钱买和平的事,也不是什么长脸的事。你低调干就算了,怎么还能歌功颂德呢,也太不要脸了。
但是回到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你会发现这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件伟大功绩,澶渊之盟对历史的影响,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首先,对于宋朝来讲,这绝对是一笔超划算的买卖。澶渊之盟,里面没有割地,领土没有损失。你别忘了还有一个事实,大宋军事上,对辽国作战没有优势,前面我们讲,宋太宗举国之力去打人辽国也没占什么便宜。当时宋朝年财政收入,一亿到一亿五千万两白银。每年为了防备北方的辽国,需要军费三千万两。现在一年只要给30万两给辽国,就能获得宋辽两国安全,怎么不划算呢。
而让宋朝人始料未及的是,澶渊之盟对辽国的影响之大,宋朝完全没想象到。
澶渊之盟之后双方就设立了榷场,就是
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双方可以相互贸易,奇妙的事情就从榷场开始了。
辽国这个国家比较有意思,虽然他是契丹人,胡人。但是他和别的北方少数民族不一样,他们特别崇尚汉人文化。
原来他们和宋朝作战,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占领你领土为目的,就是为了掠夺,抢东西。抢完之后就跑了,也不多停留,缺乏物资。
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不像汉人有稳定的粮食生产,金银,布匹,丝绸,盐,铁,都缺乏。
现在榷场一开,大家可以正常的贸易了,而且大宋朝每年给我们十万银钱,二十万丝绸,辽国皇族的生活就发生了改变。
有钱了,购物消费啊。皇族,有钱,爱消费,放到今天你会想到谁?
中东土豪吧,当时的辽国贵族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单纯只是消费购物,也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他们碰了一个他们根本把握不住的东西,儒家文化奢饰品。这个对辽国的影响,才是最致命的,前面那些赔款,什么的,和这个比起来,屁都不算。
奢侈品,我们都知道,豪车,豪宅,名贵包包,高档手表什么的。
文化奢饰品是什么东西,这里面就多了,上至龙袍,凤冠,下至喝茶,请安。文有吟诗作赋,人有君臣父子,三六九等。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亲如兄弟,相互之间还要派使臣走动。比如我看24史《辽史》,每年大年初一,宋朝要派使者去辽国庆贺。辽国十二月还有什么祝贺千龄节,如果两边有什么大事,皇帝过生日了,太后死了,都要派使者带着礼物去拜访的。和现在两个联姻家族走亲戚,一模一样的。
辽国痴迷汉文化以及中原文明,在各方面都不同程度模仿,但模仿的过程中还会叠加他们自己的东西。导致辽朝廷的礼节繁冗到让宋朝使节叫苦不迭。
就曾有使辽大臣作诗“礼烦偏苦元正拜,户大尤轻永寿杯”,并作注,“虏廷元日,拜礼最烦”。这辽国的礼节实在太繁琐了,比我们大宋朝都讲究。不清楚的还以为他们是汉人儒家正统,我们是TM简化的文化山寨呢。
后来有一次榷场上有人在卖一个价值连城,美玉做的腰带,非常名贵,估计比今天爱马仕腰带还要贵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后来就被辽国人给买走了。
澶渊之盟宋朝人不是每年要送辽国20万匹的绢,丝织品。这些东西当然就到贵族的手上,拿来做各种各样的华贵的衣服,皇室的女人都变成了史上的贵妇。
原来契丹人在草原上,都是皮毛大衣,逐草而居,放牧过活。服装先对比较粗糙,现在不一样了,成了统治阶层,有钱人,生活自然要过的细腻了。
放眼望去,周边都是蛮族,什么蒙古,女真,西夏,生活太粗糙了,一点品味都没有。你看人汉人皇帝,汉人皇后,穿着漂亮丝滑的服侍,吃这精致的美食,旁边一群人服侍。晚上还能在洒满花瓣的浴池里泡澡,身上淡淡香味。晚上穿着丝滑的睡衣,悠然进入梦乡。
所以契丹官方服饰越来越汉化,宋朝人写的《乘轺录》,其中“俗皆汉服”,“国母当阳,冠翠凤大冠……衣黄锦青凤袍”,承天太后的服饰和大宋皇后也没多大区别。
“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失”
除了辽国北部的臣子,和太后穿契丹人服饰,其他大部分的辽国臣子,和皇帝穿穿汉服。服装上契丹人已经开始全盘汉化。
如果仅仅是礼节上的学习,和服饰上的改变,还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辽国人玩真的,文化这个高地我们也得拿下啊。他们也搞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吟诗作赋,对对子。对唐诗宋词的痴迷,已经到了中毒的程度。
甚至还派人和宋朝去一决高下,有一次李维出使契丹,辽国接待的人员就给他接风,大家就坐一起开始喝酒,中间辽拌使给李维出了一个上联“蚤登鸡子之峰,危如累卵”。
如果你对不上来,那你可是给大宋丢脸了。
宋使臣则巧妙地回应道“夜宿丈人之路,安若泰山”,成为解围。
后来苏轼的弟弟苏辙要出使辽国,苏轼知道辽国非常仰慕大宋有才华的文人,非常害怕辽国把弟弟给扣下,不让回来怎么办。
所以就写了一首诗给弟弟,《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最后一句是告诉弟弟:辽国皇帝若是问你出身家世,你千万不要说我们家是中原才华第一。
咸雍元年(1065),冬十月,十三日,辽国皇太后射得一只虎,大宴群臣,让他们分别赋诗。
可见辽国从上到下,对汉文化的已经深入其中。
当一种文化从顶层流行开始之后,然后都会开始从上往下传播,形成风尚行程潮流。那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如果从文化的发展来说,肯定是好事。但是你如果把套文人墨客搞的事情,弄到军队,那就是就是灾难。
因为皇帝,太后喜欢这些东西,逼得那些领兵作战的将军,也得去读几本诗词歌赋,讨他们开心。原来契丹人那种野蛮的作战风格,就变弱了。
我在看《辽史》里面还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内容,八月初一,铁骊那沙等将兀惹百余户送到宾州,皇上赐给他丝绢。
同日那沙乞求赐给他佛像、儒学书籍,下诏赐给他护国仁王佛像一尊,《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
那沙大概是西部的一个小国,居然来辽国取经儒家书籍和佛像。这两种东西哪一个和辽国也不沾边啊。这也说明,当时佛教,和儒家在辽国文化地位非常好,皇族非常的重视。其实这也是拍辽国马屁罢了。对辽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发展的肯定。
二十七日,禁止民间私自刊印文字。辽国真的是深的中原王朝文化精髓,搞文字狱。病都是一样一样的。
《辽史·道宗一》记载:“夏四月辛未,禁吏民畜海东青鹘。”刚开始看到这段记载,我就很不理解,海东青是一种鹰,又叫
矛隼。为什么不让民间和官吏养这种动物呢,很奇怪。
后来知道了,辽国奢靡之风盛行,高官贵族都非常喜爱东北的珍珠。所以很多人都加入了捕捞珍珠的行列。
东北气候严寒,九月就进入了冰封状态,人们无法破冰入海,捕蚌取珠。而当地的一种天鹅则以蚌为食,它们吃了蚌之后将珠藏于嗉内。这时候,人们只要放出海东青捕杀天鹅,就能够得到珍珠。
辽国贵族就经常要求五国部进贡珍珠和海东青。因为海东青这种如此赚钱的动物,怎么能让官吏,和贫民去养呢。你们这些底层人,怎么配有珍贵的珍珠,这些奢饰品呢。
你们什么档次,居然和皇后,公主拥有一样的东西。所以民间禁止养殖海东青。
可见,辽国贵族的虚荣和对财富的贪婪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对物质的追求已经到变态的程度。你也可以预测的到,这个王朝最后必然会走向衰败。
而澶渊之盟最成功的输出是茶,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牛羊肉食比较多,饮食相对比较油腻,茶叶可解腥去腻帮助消化。
喝茶是一种习惯,会上瘾的,很多人喝茶就停不下来,每天都得喝,一天不喝就难受。喝茶增加了人体对水的需求,新陈代谢加快。现代科学证明,喝茶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可是辽国不产茶叶,只能送宋朝购买。而茶过去之后,你辽国不是要学习汉文化么,茶文化你也是不是要学习。
怎么泡茶,怎么品茶,用什么茶具,茶杯茶壶,你还得从宋朝买。这让宋朝在对辽国的贸易中,占尽了便宜。
茶在辽国已经不是一种饮品了,是一种贵族生活习惯。他们穿着高贵的汉服,手捧唐诗宋词才华满腹,悠闲雅致。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一种悠闲自乐的生活姿态,
喝的不是茶,是人生的领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心静若水,处事不惊从容境界。
整个辽国上下被茶文化征服,友人小聚品茶论事,走亲访友拿茶送礼。皇帝把贡茶拿来赏赐给重要的大臣,拉动人心。茶文化,成为辽国的皇室到民间,最时尚的潮流。
这是澶渊之盟大宋朝做梦也没想到的,辽国对茶重视到什么程度。前些年考古挖到一个辽国的墓,墓室里面墙上的壁画,你猜画的什么。
看右边这个,两人在负责奏乐,剩下三个人在负责煮茶。左边是一个乐队,在奏乐。说明就是一个人死之后,也要有人给他奏乐和煮茶。这对于他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大事,死了也不能少。
音乐和茶对辽国人生活的重要性,可见非同凡响。
人生没有什么烦恼,不是一壶茶消不掉的。侠客仗剑走天涯,千秋大业一杯茶。
可是你别忘了,辽国契丹人哎,蛮夷胡人。起家靠的就是野蛮杀戮起家的,现在澶渊之盟之后,全面开始汉化,而且从上到下开始痴迷于汉人生活文化里的奢饰品。
吟诗作赋,珍珠翡翠,喝茶送礼。大老婆生的孩子和小老婆生的孩子,区别对待。胡人本来是一个谁能干谁上的民族,进行族群的人才选拔用汉人儒家这一套,原来的野性就没有了。
当然了他也继承了,贵族剥削平民,压榨外族的基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后来果然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就造反了,创造了后金。
后金多厉害2万人的军队,对阵辽国御驾亲征70万的军队,居然能把辽国人打败了。现在很多人讲,辽国灭亡是宋朝和后金勾结,才灭亡的。
你真的去辽国的历史,这个更不是主要原因。辽国战败,主要原因,辽国皇族对各部的长期压榨导致,在外患来临时期,内部趁机分裂。最终导致了辽国的灭亡,和明朝的亡国区别不大,皇族几乎霸占了所有的国家利益,其他人生活水深火热。
回顾整个辽国的历史,用现在很有名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没有有钱人的命,却得了有钱人的病。
一个野蛮起家的胡人,你玩什么文化奢饰品啊。那能是你控制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