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辗转多地,初仕凤翔革新,崭露头角;于密州出猎,豪情满怀;在杭州筑堤,泽被后世;守徐州抗洪,勇毅担当;贬儋州兴学,开化荒蛮;谪惠州赋诗,情牵民生……
△图源网络
凤翔路、密州路、杭州路……这些路名,便是对苏轼在各地留下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铭记,后人漫步其上,便能循着他的足迹,感受其豁达情怀与济世担当,触摸历史与现实交织的人文温度。
△谭雁云/摄
在东坡区的版图上,有一条道路,宛如一位岁月的史官,于无声处静静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它便是凤翔路。
这看似普通的街道名称,背后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往昔岁月里苏轼在陕西凤翔的那段为官经历,紧紧相连,勾勒出一幅跨越千年的人文长卷。
陕西凤翔是苏轼四十年仕宦生涯的起点,也是他在京外一次性任职时间最长的地方。
在凤翔时,他坎坷的一生没有真正开始,顺遂的生活还没来得及为他积淀下足够的阅历,去写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壮阔、豁达的诗篇。也正因为如此,在苏轼的一生里才有了如此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
嘉祐六年,苏轼踏上凤翔这片土地,出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的岁月里,苏轼洞察“衙前之役”弊端,改革役法,为百姓卸下沉重枷锁;主持水利建设,疏浚“六井”、修建“苏家堰”,为民生铺就发展之路;面对大旱灾情,多次虔诚祈雨,为黎庶唤来滋润甘霖;规划东湖景致,倡导疏浚扩池、种莲植柳,为凤翔绘就诗意画卷。
△东湖 图源凤翔东湖景区
苏轼在凤翔的这段经历,展现出他心系苍生、务实为民的高尚品质。他不仅用智慧和勇气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还以文学才情留下诸多佳作,让凤翔的山水人文,因他的存在而熠熠生辉。
时光流转,千年后的东坡区,一条道路以“凤翔”为名。这不仅是简单的地名传承,更是对苏轼精神的深度缅怀与弘扬。
如今的凤翔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脉络。清晨,阳光洒在凤翔路上,晨练的老人、匆忙赶学的学生、奔赴工作岗位的上班族,构成一幅充满活力的生活画卷。
这里与承载着三苏往昔岁月的三苏祠近在咫尺,开车仅需三分钟。这看似不长的距离,却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将远在陕西的凤翔与熠熠生辉的东坡文化紧密相连。
凤翔路,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一端系着古老的陕西凤翔,一端连着深厚的东坡文化,让后人能在这条路上,感受历史的厚重,品味东坡文化的独特魅力。
漫步凤翔路,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凤翔的功绩与情怀,融入东坡这座城市的血脉。这份来自往昔的精神馈赠,跨越时空,化作激励的火种,点燃一代又一代人心底的热忱。它激励着东坡人在新时代的浪潮里,以梦为笔,以志为墨,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奔赴熠熠生辉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