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前的根据地在东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三省。
清军入关后,虽然在东三省设立了陪都,但那里的满人却远不如关内满人过得滋润。
清帝设想是:关内满人>关外满人>汉人。
实际情况是:关内满人>汉人>关外满人。
为什么?
因为汉人太聪明,给个花盆都能给你种出大米来。
满洲的兴起
关外在哪?东三省,满人的陪都,汉人的关外,西方的满洲。
这个地方充满种族歧视,满人是社会上上层,家仆、妓女和流犯是下下层。
注意这个流犯,就是把一些重犯当作奴隶发配给满人干活。
犯人罪行越重、态度越顽固,清朝的司法机构就把他们往北发配得越远。尤其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被清政府用作流放地,那里不仅流放被贬谪的官员,而且流放判刑的罪犯。
按理说这不是让满人妥妥享清福么?可是给他机会他把握不住啊。
奴隶太多,根本养不活。
养不活怎么办,卖了。
卖给谁?都穷的叮当响。
卖不掉,那就干脆直接放了,省的留在家里浪费粮食。
迅速释放奴隶是符合奴隶主和奴隶双方利益的。这样一来,奴隶就可以用钱买得自由。有时奴隶主甚至干脆把他们释放。
要不说汉人优秀呢,被释放的犯人就地赚钱,有的干手工业,有的做小买卖,干着干着竟然发财了。
在1800年的满洲,富有的汉商居于社会上层,仅次于高级旗人官员。他们同旗人官员在社会、文化和商业方面有很多联系,官商之间往往平等相待。
真是有钱就能当老大啊。
这下清政府傻眼了,这样搞下去,东三省还不得姓「汉」,赶紧打住。
1810年正式禁止奴隶主允许奴隶赎身,1813年停止向满洲发配流犯。
增量控制住了,还有那么多存量怎么办?
内部消化,财富转移。
为了减轻旗人供养奴隶的负担,清政府还把贫苦旗人的奴隶转移给更需要家仆、也有能力养活他们的富裕军官和满族行政官员。
还是那句话,把有钱的有权的哄好了,剩下的满人自谋出路去,没人管你。
清朝满洲
不相信?看看清政府对自己人的政策。
你以为的满人都是人上人,都是征服者,
实际上只有少部分是,大部分还是穷的叮当响。
在表面上旗人作为创建大清帝国的成员,在社会上高人一头,但实际上只有他们的高级官吏即上层军人才能如此,只有他们在社会影响和政治权威方面才在整个满洲名列前茅。
因为任何种族内部都有三六九等,看过我之前回答都知道,得天下从来不是人人兼顾,抓住关键人就可以了。
看看他们是怎么封贵族的,
就三类: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什么是
宗室爵位,就是只有姓「爱新觉罗」的才有资格干,
而且八旗的老大也都是这些人。
什么是异姓功臣爵位,就是除了「爱新觉罗」的,
其他满人和汉人放在一个篮子里「评奖评优」。
看看他们是怎么管平民的
中国本土的满人接受的是汉式教育,在清帝国的大多数地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前途即已取决于此;但是在满洲,学校只教满语加练武,仅有少数私人教育是例外。
就是接受汉式教育又能怎样,你还能考得过汉人?
清政府为那些受过汉式教育并通过府考的满洲旗人规定了录取的名额,但是,学得很好的旗人很少,即使是那些够格的也必须去盛京赶考,因此这府一级的考生也是寥寥无几的。有资格去北京应省试的考生就更少了。
所以关外的满人,丢一个军队在那管管就好了。
由将军统理军政和民政,将军必须由旗人充任:首先是满人,其次是蒙古人。他们管理旗人和汉民,也管理其他部落民地区。清政府不打算把那些部落编入旗制,因此它们仍保留其原有的部落组织。
这就是他们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