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看了明史,明末的那些臣,委实寒了我的心。
向贼叩头求用,指斥先帝为无道者:大学士魏藻德。
从狱中出而为贼策下江南者:张若麒。
颂贼为救民水火、神武不杀者:梁兆阳。
代贼焚毁太庙神主者:杨观光。
大负先帝委任,终以拷掠死者:李国祯。
李自成败出北京之后,这些人有的南下,也有的降清,加上此前降清的洪承畴,以及后来的冯铨、孙之獬、李若琳,清军南下之后归降的钱谦益、阮大铖、谢三宾、宋之晋、苏壮、刘光斗等人,数量可观。
那些明官皆是参加过科考的,大家都知道若想成为明官,必须要乡试、会试、殿试,一步步走,每一步,都是艰难跋涉的泥潭深渊……
就算是考中了进士,也不能算是官的!还需要观政候选!
科举这条路,可谓是严格之至。但是,哪怕这么严格选拔的官员——为何国家有事,为国尽忠之人却不多见呢?
我以为,明廷的选拔官员的国策,有问题!
科举取士,重在科举,而忽略了秉性;
明廷为官,重在资格,而枉顾了道义。
却不知,这根本就是错误的!
却不知,这根本就是错误的!
不信?你看,明朝国破君亡,却鲜见忠义之士!
那满朝公卿,谁不享受了朝廷的高爵厚禄?
那天下士人,谁不享受了朝廷免税的恩赐?
然而,一旦君父有难,士人首先考虑的就是自重自保,百官首先考虑的就是改换门庭。
明皇那么多臣子,那么多士人,能做到忠义的,的确是少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些刚刚通过科举的#历史情感抒发#,他们会说——我能得到功名也不容易,都是我自己二十年灯窗辛苦,才博得头上一顶纱帽。而今一事未成,焉有为皇帝去死的道理?
这就是我说的取士——不能单单依靠科举的原因!
你看,明朝国破君亡,却鲜见忠义之士!
这个解释,虽然有些偏执,或许也的确是抓住了矛盾所在。
科举制以前,施行的举荐制虽然也有问题,却的确能保证选拔一些人品道德上佳之人为官。
虽然会导致世家的坐大,但是,举荐制所在的时候,朝廷(大汉三国)大都是压着周边猛打!
就算举荐与科举并行的大唐,兵威也盖压世界。
……#历史的惨痛#
至于官员?
明朝那些老臣会怎么说呢?
我能做到高官,也不容易——这是我混迹官场的二十年时间,处处小心,方才混到了这等高位上。
什么狗屁陛下的恩宠,那就是一句场面话。
天下的大臣,又不是只有我一个,我就算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算明皇殉国,他们又岂会与国同休!
这就是我想说的——官场不能讲资格、靠论资排辈来升迁的原因!
……下次再谈谈明末的党争……#回顾明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