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人的视角中,我们通常认为“青楼”是普通人无法进入的场所。
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青楼并不是如今影视作品中所描绘的那种,而是被视为“高档”场所,普通人难以进入。
如果打算在里面花费一番,您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
青楼之地
在古代,社会将人群分为三教九流,而青楼女子则被归类于“下九流”,因而受到大多数人的轻视。
难道古代所有的“青楼”女子都不被社会接受吗?为何有些文官和武将会选择青楼女子作为侧室呢?
例如,陈圆圆嫁给吴三桂,李师师受到宋徽宗的宠爱,以及薛涛同时得到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欣赏,都是来自青楼的女子。
她们似乎并没有那么可悲,与我们如今对“青楼女子”的理解似乎有些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她们是如何出现的?
在古代,青楼的等级划分也有高低之分。
只有顶级的“青楼”的场所,才能被称作青楼,门前种植着杨柳,内部则有亭台楼阁和水榭飞檐。
高档的青楼通常是用上乘的青砖和碧瓦建造的,门前还种有杨树和柳树。
从远处望去,绿色生机勃勃,红色灯笼点缀其间,因此被称作“青楼”。
由于许多公卿贵族的住宅常采用红色的大门和红瓦,因此“朱门”与“青楼”常被联用来描绘富裕家庭子弟的奢华生活方式。
尽管“青楼”一词最早在晋朝出现,但真正流行开来是在隋唐时期,那时社会逐渐稳定,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
那时,由于科举制度的广泛推广,许多学子开始努力读书并考取功名,私塾的场所不再仅限于名门望族。
唐朝时期,文人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此外,受当时“游行”风潮的影响,许多文人雅士纷纷踏遍山川,最终聚集到长安城。
然而,这些才俊都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正值壮年,活力充沛,普通的青楼对于他们的精神需求显然无法满足。
然而,在儒家思想的重压下,参与科举考试犹如万众争渡一条独木桥,实在是艰难无比。
因此,这些诗人在空闲时间里,非常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
于是,豪华的“青楼”由此应运而生。
一些青楼会筛选出容貌出众、博学多识且聪慧灵动的妓女,随后进行专业的培训。
培训项目不仅包括诗词创作和音乐演奏,甚至连着装和打扮也会有专业人员提供指导。
如此费尽心思的培训,这些青楼又怎么能够收回投入的成本呢?
青楼金窟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竞选“头牌”的情节常常出现,许多歌姬会站在花车上,演奏乐曲,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尽管呈现方式显得有些夸张,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争夺“头牌”的情况。
我们常常认为古代人比较保守和克制,然而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却表现得异常“开放”?
这是因为,这些知名女子并不是社会底层的风尘女子。她们通常出身显赫,甚至有些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只是因为家庭衰落,才不得不沦落到这一行。
而且她们在年幼时就得到了精心的培养,毫未遭受任何侮辱,甚至有些比“富家千金”更加珍贵。
若把高档青楼的女子称作“出卖肉体而非才艺”,那么这些“头牌”或许连“才艺”都不愿轻易展示。
只有在重要节日或名流在场时,才会在轻似如纱的帘幕后,表演一段歌舞,或是留下几幅书法作品。
这些墨迹,无论是字形还是诗句,都属于“顶尖”的级别,甚至许多才子也无法与她们相提并论。
面对如此才华横溢的女子,那些风雅附庸的文人们可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自然渴望一睹她的风采。
此时,越是大家渴望一睹她们的真貌,青楼女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出现,有些甚至会转身走上楼去,留下轻柔的一声叹息。
这一声叹息,瞬间唤起了众人的同情,大家恨不得立刻冲过去。
然而,青楼的工作人员会出来阻止大家,说:“今天姑娘累了,改日再来吧。”
在好奇心和爱美之心的驱动下,许多人会再次光顾青楼,点上酒水和水果,期待心仪的女子再度倾情奉献。
每次的饮料消费虽然不算高,但量多了也能累计成一笔可观的收入。
经过几次往返,当这些文人墨客快要放弃时,青楼便会展开下一步行动。
首先是“旗楼赛诗”,若想与心仪的女子相见,务必先献上你的诗词,这里不接待无诗无文之人。
此时,青楼会为这些文人准备好“上乘”的笔墨纸砚,一张优质的宣纸,至少需要一两银子,多则三四两。
唐宋时期,涌现了无数的诗人和词人,数量多得数不胜数。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真正的才华与学识,虚假手段是无法成功的。
通常能够创作出诗词的人,多是金榜得主的学者或当朝的官员,即使他们尚未考取高中,未来也很有可能步入朝政之中。
因此,青楼的首要筛选标准是排除那些暂时富有的“暴发户”,而应挑选那些要么富有,要么拥有权力,或者有潜力的“主顾”。
如果碰到那种非常富有却文盲的人怎么办呢?
风尘女子
青楼最终是一个“赚钱”的地方,如果没有相应的才能,想要共享风光,就得付出可观的代价。
在作诗时,青楼会有专门的写手为你服务,帮助你轻松通过初步筛选,不过需要支付的费用可不低,动辄几十两到几百两不等。
重要的是,这仅仅是第一关。在第二关“打茶围”时,你需要展现出你确实富有。
手中仅有一千八百两,这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而在打茶围时,几位文人雅士常常聚集一堂,闲聊风生,吟诗作赋,尽管手握重金,想要在这样一群文人中稳坐其位却极为困难。
此时,姑娘会在纱帘后静静观察,挑选自己“心仪”的人。
如果遇到那种不看重金钱而重视才华的女性,那么你无论在她面前花多少钱都毫无意义,最终不仅会遭到一群文人的嫌弃,还会损失惨重。
如果强行制造事端,结果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能够在京城经营青楼的,往往与背后的权势和王公贵族有着密切的关联。
如果小规模的闹事打不过,就会闹得更大,直接告到公卿那里去,而官府还是偏向青楼一方。
因此,普通人去青楼消遣一番,饮料和水果大约需要花费二三两银子;如果想要更深入的体验,买笔墨纸砚又要再花二三两。
再加上给小厮打点后,奖励侍女,光这些就得花上十两银子。
在古代,一个以农业为生的家庭一年仅能赚得十两碎银,如果换算成今天的标准,那么一两大约等于一万块钱。
去一次青楼,花费一晚就要十万块,这实在是太过离谱了。
更重要的是,仅仅去一次根本无法与姑娘交谈,只能隔着远远的距离瞥见她一眼。
顺利的话,至少需要四五十两才能够和姑娘见面。
见面后,总不能光坐着吧,给仆人打赏,买酒买菜,这些都是一笔开支。
如果想要显得更慷慨,还得赠送金银珠宝,作为爱的象征,没有一百两银子,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要想长久维持这种关系,首要的就是向青楼支付一笔丰厚的费用,以确保她们不再与其他男子接触。
而且,每次在青楼见面时,花费都不会低于几十两。如果换算成今天的标准,几次光顾青楼就得花费超过一百万。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每月的工资可能连青楼的门都难以踏入。
如果不希望每次都花冤屈的钱,最普遍的做法便是为女子赎身,例如宋代的苏轼迎娶了小妾王朝云。
由于苏轼曾是皇帝身边的宠臣,当地官员不惜花费千两白银为他赎身,帮助两人相守终生。
因此,古人常提到青楼是消耗金钱的地方,这并非毫无道理,许多文人为了“红颜知己”倾尽所有。
殊不知,这些“青楼女子”是经过精心训练的,专门为赚取文人的财富而存在。
这些可怜的青楼女子就像被操控的木偶,沦为恶徒们赚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