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童的壮志之言,朱元璋面临的抉择:历史长河中的一场博弈
朱元璋历经世事,见过数不清的豪杰,也亲自将众多对手送上末路。然而就在那一日,他却在一个年仅八岁的孩童面前陷入了迟疑。
这孩子被俘虏之后,面对明太祖,居然毫无惧色地抬起头,讲出了这样一句话:“你既能杀了我,也能放了我。”
饶我一命,我会实现蒙古的统一,此后世世代代都与大明和睦相处。
这番话不管从谁口中说出,都好似荒诞不经的奇谈。
一个年仅八岁的孩童,竟说出这般狂妄的话语,究竟是凭什么呢?然而,更令人诧异的是,朱元璋听闻之后,并未马上传令将其处死,反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为什么?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登基称帝,就此大明王朝宣告建立。
在这一时期,元朝已然摇摇欲坠,元顺帝匆忙向北逃窜,其残余力量撤回蒙古草原,在历史上被称作“北元” 。
然而,朱元璋心里十分明白,虽说元朝已然被赶出了中原大地,可它实际上并没有彻底覆灭。
草原上的蒙古贵族依旧在寻找时机发起反扑,明朝的北疆,始终处于不安宁的状态。
于是,他做出决定主动发起进攻,派遣大批军队向北进发展开征伐,立誓一定要将北元的残余势力彻底消灭。
明军进展迅猛、锐不可当,一路紧追不舍,径直向漠北腹地逼近。
战事告终后,俘获了大量人员,在这些俘虏之中,有个身份与众不同的孩童——买的里八剌,他乃是北元新任可汗之子,也是元顺帝的嫡亲孙子。
通常来讲,这般的俘虏,大多难以避免死亡的结局。
其一,他身为敌国皇室成员,将其留下无疑会成为隐患;其二,把他杀掉,也可算是给那些阵亡的将士一个交代。
所以,当明军把它呈到朱元璋跟前时,所有人都在等候皇帝下达处决的命令。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小孩不但没有哭闹,而且毫无畏惧之色。
朱元璋目光紧盯着他,带着试探的意味发问:“你可清楚自己是何人?”
孩子抬起头,神色坚毅地回应道:“我乃元朝皇孙,北元可汗的子嗣。”
朱元璋面露微笑,问道:“那你可晓得你的祖父缘何会落得这般结局?”
“是由于我们落败了。”
仅仅四个字,落地铿锵有力,就连一旁的大臣都惊愕得呆住了。
这个孩童,非但没有恳求,反倒正视现实,认可失败。
这份沉着冷静,远远超出了他这个年纪应有的程度。
朱元璋萌生了兴趣,接着试探道:“那依你所言,我该如何处置你?”
买来的里八剌果断回答道:“你有两种选择。”
将我斩杀,以此为你的将士报仇雪恨;若放我一条生路,等我实现蒙古统一之后,往后每一代都会与大明和睦相处。
这话一说出口,整个厅堂里的人都震惊了。
谁都未曾料到,一个年仅8岁的孩童居然能讲出这样一番话来。
然而,朱元璋在听完之后,居然陷入了沉默。
理智上而言,他应当即刻将这个孩子除去,从而消除潜在的隐患。
然而换个角度而言,这孩子在8岁之际便具备这般胆识与智慧,说不定未来会成为一个堪当大用的人。
退一步讲,倘若他真有能力将蒙古统一,并且主动与明朝缔结友好关系,说不定北方面临的威胁便能减轻一些。
朱元璋最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暂且不杀,先留着。
他将买的里八剌封为“崇礼侯”,安排其暂时居住在明朝。
过了几年,等局势稍微平稳一些,再暗中把他送回蒙古。
朱元璋打算冒险一试,赌这个孩童确实能够践行诺言。
数年光阴匆匆流逝,所购得的里八剌最终回到了草原。
他归来之后,吸引了蒙古贵族的目光。
他的出身血脉,让他沦为众多势力竞相争抢的目标。
在历经一连串权力争斗之后,公元1378年,北元迎来了一位新的可汗——脱古思帖木儿。
消息传至明朝时,朱元璋即刻派人展开调查,旨在确定这位新可汗是否正是当年的那个孩童。
依据明朝的相关史料记述,脱古思帖木儿正是当年遭俘虏的买的里八剌。
然而蒙古史料表示,这位新任可汗实际上是元顺帝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买的里八剌的叔父。
难以分清真假,不过有一点能够确定——北元并没有因为朱元璋的“放生”就与明朝和睦相处。
与之相反,明朝边境始终遭到蒙古骑兵的不断侵扰,战火持续蔓延。
朱元璋也许曾经期望,这个孩童能够成为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和平纽带,然而现实却向他表明,政治绝非依靠承诺来维持,利益才是亘古不变的准则 。
有人讲,当年朱元璋把买的里八剌放走,这是一回失败的博弈。
然而,也有人觉得,他仅仅是为历史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可能性。
毕竟,相较于直接将这个孩子杀害,放手尝试一番,说不定才是更具趣味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