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笑史云烟
编辑
笑史云烟
岳飞是南宋的忠臣与武将,以其不凡的德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一生,是对忠诚与贞节概念的不懈追求,与那个时代里贪腐堕落的将领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出身军旅之家,他却不仅仅满足于武功,岳飞文才亦然出众,被誉为
儒将的典范。
他的品行不仅吸引了士子和幕僚的仰慕,甚至连朝廷官员朱芾也自愿投笔从戎,只因对岳飞的深厚敬仰。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忠贞不渝的将领,却在政治阴谋的漩涡中
无奈落幕。
01
在南宋初年,赵构的统治下,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权力博弈。
赵构的性格被后人诸多史料描述为畏怯,对和平的渴望远超过战争的决心,这种性格特征在与金国的冲突中得到了体现,尤其在完颜昌提出的和议中
尤为明显。
当时,完颜昌甚至愿意将河南和陕西两地归还给南宋,这一和平的曙光似乎预示着中原大地的战争将告一段落。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完颜昌意外地被完颜宗弼在一场政变中杀害,这一事件导致南宋失去了重新获得河南、陕西的机会。
金国的铁骑再次踏上了这两块土地,而南宋的希望似乎
再次破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岳飞这位南宋的名将显得尤为关键,他在中原地区的军事行动几乎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尤其是在郾城、颍昌、朱仙镇等地的战役中,他给金军以沉重打击。
然而,就在他挺进中原、形势大好之时,突然接到了来自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这是最高等级的紧急命令,要求他立即撤军。
这十二道金牌背后的真实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赵构担心岳飞深入敌后,一旦战败,金国将利用这个机会一举攻入南宋腹地。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赵构受到了和议派秦桧的影响,希望通过撤军来达成和平。
面对这种情况,岳飞的选择显得
令人费解。
他为何要仓促撤兵,甚至在撤退中丢下了大量的辎重,导致军队溃散?
一方面,岳飞深明大义,对皇命不敢违背;另一方面,他可能深知军事行动的风险,不愿让自己的部队陷入孤军奋战的险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撤军匆忙,岳飞部队并未遭受预期的重大损失。
这一点也许可以从侧面印证,郾城、颍昌、朱仙镇等战役确实给金军造成了难以忍受的痛楚,以至于在岳飞撤军时,金军并未
展开积极的追击。
02
在南宋高宗赵构的朝堂上,岳飞的军事才能如日中天,但他的命运却是
阴云笼罩。
这位忠勇的将军,曾在郾城和颍昌的战役中大获全胜,令赵构异常振奋,一度改变初衷,下令继续攻打金军。
尽管赵构的性格猜忌而且多变,但岳飞对他尊重且忠诚,从不敢违抗君命,即便曾因守孝上庐山,耍脾气不见使者。
然而,政治的风云变幻,往往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难以捉摸。
在高宗和岳飞的互动中,隐藏着一场关于信任与背叛、勇气与怯懦的心理博弈,金兀术的军事压力和秦桧的政治阴谋,构成了
围绕岳飞命运的两大力量。
郾城、颍昌捷报飞来那一刻,高宗的确曾经硬气一回,甚至命切实支援的杨沂中和刘錡与岳飞会师,似乎一切都在指向胜利的道路。
岳飞更是将战线推进至朱仙镇,此时距离汴京仅一步之遥,而刘錡的先锋雷仲亦抵达太康县,两军呼应,局势一片大好。
但张俊的消极作战,让这一切美好的前景都蒙上了阴影。
赵构的确在某一刻决定投入血本支持岳飞,但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倒转,十二面金牌的紧急召回,虽然是在
得到捷报前的命令,
但由于指令传达的滞后,岳飞误以为赵构彻底放弃了北伐,从而仓促撤军,这一撤,岳飞的军威尽失,宗弼趁机收复失地,而杨沂中也因此陷入孤立,不久后在宿州遭遇惨败。
刘錡没能及时支援岳飞,杨沂中的军队更是在淮北的宿州遭受金军的重创,所有的这些,看似是战场上的失误,却暗合了背后复杂的政治算计。
秦桧和金兀术这对奇妙的联盟,一方面通过韩常的孤军深入,诱使宋高宗和张俊等人的心理防线崩溃,另一方面又抛出必杀岳飞的主张,伺机除掉这位宋朝的护国英雄。
秦桧的陷害和高宗的猜忌,让岳飞如同走在细冰之上,他虽然两度拯救了韩世忠,但这却间接加剧了高宗对他的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的氛围下,岳飞被调离前线,与张俊、韩世忠
共同供职临安枢密院。
03
在南宋初年,岳飞作为岳家军的灵魂人物,将他的部队锻造成了一支令金军闻风丧胆的精英力量。
在岳飞的领导下,他的军队不仅战绩彪炳,
而且军纪严明。
他创立了被誉为不可战胜的岳家军,一支训练有素、忠诚坚定的军队。
他们在岳飞的率领下,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战绩,是南宋最可靠的军事力量。
这支军队的存在,一度让金兵在中国的领土上寸步难行,似乎预示着岳飞及其岳家军会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永恒的传奇。
他对待士兵如同手足,对他们的生老病死关怀备至,不分昼夜地调配药物来照料生病的士兵,
士兵逝世时,他亲自参与葬礼,甚至为阵亡将士的孤儿安排婚姻,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他将这种关怀扩展到了整个军队,细心确保每位官兵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和充足的补给,因此深得百姓的
爱戴和尊敬。
在个人生活中,岳飞恪守节操,终其一生仅与妻子黄氏相伴,从未有过纳妾的举动,这在当时那个社会是极为罕见的。
这样的行为,无疑体现了他对家庭的尊重和对婚姻的忠诚。
岳飞的忠诚和勇猛赢得了民众的爱戴,但也惹来了朝中权臣的
嫉妒和恐惧。
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权臣秦桧,为了消除这位英雄对他权势的威胁,策划了一场精心的陷害。
他深知要摧毁岳飞,必须先从岳家军着手,使之群龙无首,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于是,秦桧联手张俊等人,通过各种手段,诱使岳家军中的九名将领背叛他们的统帅。
王贵、姚政、傅选、董先、徐庆、庞荣、李兴和李道等人,这些原本忠于岳飞的将领,出于恐惧、贪婪或其他不可告人的动机,在告发岳飞的文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些签名,成为了秦桧构陷岳飞的所谓“铁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王贵
,一名与岳飞关系极为密切的将领。
两人是河南汤阴的老乡,
曾在战场上肩并肩
,生死与共,共同书写了无数战功,然而,王贵在一次战后的事件中差点丧命于岳飞之手,这件事在他们之间埋下了隐秘的裂痕。
故事要追溯到“郾城大捷”之后,一次战功赫赫的胜利。
王贵由于某事触怒了岳飞,差点被斩首,虽然最终幸免于难,但这次事件显然在王贵心中留下了阴影,为日后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秦桧的计划逐渐展开,他不仅操纵了这些将领,更是在岳家军中播下了离间的种子。
当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牵连,被剥夺兵权并被捕时,他的儿子岳云也遭到了
同样的命运。
这对父子的落难,标志着岳家军的实质性瓦解,从此,岳家对军队的控制名存实亡。
秦桧知道岳飞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如果没有铁一般的证据,他的计划可能会功败垂成。
因此,他不仅陷害岳飞,还必须确保所有的“证据”都能够站得住脚,以防万一。
04
1127年,岳飞被捕的消息如
晴天霹雳般降临
,这位英雄最终在监斩官的监督下被斩首示众,令人痛心疾首。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以至于岳家军甚至未能做出任何反应。
岳飞的忠诚在朝廷内部受到了质疑,政治斗争的阴影笼罩了这位英雄的最后时刻。
尽管岳家军在战场上无人能敌,但在这场政治博弈中,他们显得异常无力。
监斩官这一角色在这段历史中
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他们不单是执行者,更是保证朝廷命令得以实施的看守者和防范者,他们的权力广泛,受到朝廷的深厚信任,能够有效地防止任何试图营救岳飞的行动。
面对这样的威慑力量,再加上朝廷对岳家军的严密监控,这支精英部队在岳飞被捕后变得束手无策。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南宋军队内部的分裂和不信任,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下,岳家军内部也许存在着对未来的恐惧和迷茫,他们可能害怕反抗会导致更大的灾难,甚至是全军覆没。
因此,即便是对岳飞的
忠心耿耿
,他们也未能发起救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将领走向了悲惨的命运。
他的忠诚和正直,并未能保护他免于命运的捉弄,岳飞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哀,更是时代悲歌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