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总在古装剧中太监宣读圣旨时出现。这句话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和独一无二。作为皇帝的命令,圣旨自然需要独特性。那么,普通人有可能伪造圣旨吗?在电视剧中,我们偶尔见到有人假传圣旨,他们真的能成功伪造吗?看看开头的第一个字,带有防伪标志,又如何伪造?
实际上,圣旨作为皇帝的专属物品,承载着极大的权力,因此皇家对圣旨的保护极为严密。任何胆敢伪造圣旨的人,必将面临抄家灭族之罪。因为一旦成功伪造圣旨,就意味着他人可以滥用皇帝的权力,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到皇帝自身的地位。因此,历代皇帝在使用圣旨时都格外谨慎。除了在法律上警告他人外,皇帝们也在圣旨的防伪技术上下了很大功夫。古人不敢伪造圣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圣旨的第一个字具有防伪性。
一、圣旨的材料
由于圣旨具有特殊性,为了防止伪造,其原材料通常非常稀缺。此外,圣旨还根据不同身份分为不同等级,以进一步防止假冒。圣旨采用上等蚕丝制成的锦缎,这种锦缎仅供皇帝专用,禁止他人私自制造。由于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一般人根本无法仿制。
此外,圣旨的卷轴也是有区别的。根据身份的不同,接收到的圣旨卷轴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一品大员接到的圣旨卷轴是用玉制成的,二品大员的圣旨卷轴则是由犀牛角制成的,其他则依次使用贴金原料、牛角等材质。
因为圣旨使用的绸缎和卷轴极其稀有且难以获得,而且它们的规格各不相同,因此普通人根本无法伪造,只有专门的机构具备这样的能力。
二、圣旨的制作过程
圣旨作为皇帝的专属物品,其制作过程极为严格。每一道工序背后都由专人负责,这便是古代的负责人制度。每个人仅负责特定环节,对其他工序知之甚少,这样便能有效防止伪造,因为他们只需专注于自己的一部分。
这有点像我们现代社会的生产流水线。尽管大家都知道产品是由他们生产的,但由于每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必须将所有人聚集起来才能完成。然而,既然是伪造圣旨,必定需要保密,怎么可能聚集这么多人呢?
实际上,整个圣旨的制作过程中,只有极少数人是总工程师,掌握所有工序。然而,尽管他们熟知每一道工序,却不一定精通所有操作。古人通过将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分开来防止造假,这种方法确实是用心良苦。
三、圣旨的防伪特征
尽管经过前两个步骤,圣旨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防伪功能,可以有效防止仿造,但其核心的防伪措施实际上在于接下来的这一步!在电视剧中,我们常见的圣旨非常短,长度大约只有二三十厘米,内容也很简洁,通常只包含一句话。然而,在现实中,真正的圣旨却是相当长的,至少有两米,有的甚至达到三四米。这是因为皇帝需要在圣旨上详细交代一件或几件事,只有足够长的圣旨才能写完皇上要说的全部内容。
一长的圣旨可制作许多防伪标志,其中最关键的是圣旨的首字!电视剧中常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正确应为:“奉,天承运”。皇帝视自己为天之子,因此通常会单独提出“奉”字。
每当写圣旨时,作为开头的“奉”字,其书写位置并不固定,每次都必须在祥云刺绣之上。而祥云的位置也略有不同。因此,将“奉”字与祥云图案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防伪标识。不言而喻,如果不指出这一点,恐怕许多人都不会察觉到这一防伪特征的存在。
总结
圣旨是皇帝发布命令的专属工具,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为防止有心之人伪造,皇家不仅在法律上严加防范,还在制作过程中下了很大功夫。古人不仅在原材料上确保圣旨的独特性,还将制作工序细化拆分,以减少伪造的可能性。
在圣旨最终定稿时,古人还特别设计了防伪措施。第一个字通常根据祥云的位置变化,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然而,许多人对此毫不知情,因此根本无法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