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提到商纣王,多数人会想起“笼烟芍药,带雨梨花”的妖妃苏妲己。
随着武王伐纣而来,粉翠笙歌化为齑粉。
商纣王的叔叔箕子不愿接受周朝统治,带领遗民举族东迁,在那里开辟了自己的王国,还得到了周朝的承认。
此后这片土地的迁徙流入,也深刻影响了韩国姓氏的发展。
据《山海经》记载,“韩流”与“司彘”(管理养猪事务职称)之间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下面便与大家浅论一番。
苏妲己剧照
一、“脍炙”之历史考据
韩国媒体曾经报道了一则新闻,他们认为,中国“将五花肉视为中国菜”这一行为,是“十分荒谬”、“无理的”。
韩国教授也表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抢夺饮食文化”,因为五花肉“起始于二十世纪的韩国。”
暂且不论五花肉到底源于哪里,以红烧五花肉为例,人类自手中有了火种开始,紧接而来的就是食物的变革化。
这种变革是从生食、冷食到熟食、美食,人类发现用火可以将食物用烹煮、煎炸、炖炒等方式获得更极致的味蕾享受。
于是人类从生食时代迈向了熟食时代,自人类有火种开始,就几乎伴随着对熟食做法的挖掘了。
而五花肉作为现今大众餐桌上一道十分美味且普遍的菜式,十分受到大众欢迎。
它起源应该能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历史,自人类开始食用猪肉开始,而并非起始于近在眼前所谓的“二十世纪”。
在我国商周时期,烧烤技术就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了,那时候的人类已经开始品尝烤肉的鲜美。
烤肉被人们称为“炙”,和“燔”、“爇”一样都是烧烤肉类的方式。
“炙”意为人们将肉块或其他食物,串起来放于火上烧烤成熟,这个过程即为“炙”,从字形上看也可以理解出这个意思。
“脍炙人口”这些词也和这些过程是有一定关联的,也说明中国的烧烤文化或者说烹饪方式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的。
而五花肉的“供给主体”——猪(也称豕、彘)也在中国有着久远养殖历史的。
在大约8000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养猪业,商朝时就已经开始用猪肉来祭祀。
而宋代《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记载了,半岛人让人啼笑皆非的猪肉处理过程:。
这些人甚至不了解基本的屠宰方法,直接将没有处理过内脏皮毛的猪扔进火里翻烤,简单粗暴程度令人咋舌。
中国的养猪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人对于猪肉的饮食发掘与实践经验十分广泛而深远。
东坡肉、粉蒸肉等等都是五花肉的经典菜式。
尤其是著名的东坡肉,几乎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了。
因此“五花肉起源于中国”的言论既不荒谬,也不无理。
这一论断是出自真实的资料、准确的考据、理性的判断,是有据可考、真实清晰、十分合理的。
二、“韩流”之追本溯源
了解了猪肉的历史发展,我们再看看韩国的历史起源。
韩国名字的由来是朝鲜半岛的部落辰韩、马韩、弁韩,他们在那时被统称为“韩国”,后来也沿用了这个名字。
作为历史上中原王朝曾经的藩属国,他们在甲午战争后脱离了出去,成立自己的政权。
后又经历了被日吞并、独立、朝鲜战争,再到南北分裂。
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王朝覆灭之后带着几千名遗民东迁。
他们最终落脚于朝鲜半岛,箕子在那里成了国君,成立箕氏侯国。
在箕子的势力范围下,檀君一脉离开了这片土地,进行了南迁。
据史料记载,这些人大约是后来“三韩”的始祖。
三韩人可以算得上是朝鲜韩国人的祖先。
后来建立了一个政权叫做新罗,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新罗一开始是一个小小的部落联盟,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有了自己的世袭政权,定下国号为“新罗”。
新罗和北部的高句丽、西部的百济形成了对峙局面。
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是中国古代的边疆政权。
在唐朝时期,高句丽的势力延伸到了朝鲜半岛,新罗恐自己有被吞并之险,所以便对唐朝伸出了橄榄枝,期望能得到唐朝庇护与帮助。
唐朝答应了他们的求助,百济和高句丽先后覆灭于唐朝与新罗的联手进攻,这片土地的对峙局面就此告一段落。
新罗就此消除了自身的威胁,和唐朝签订合约,唐朝为了边疆稳固,将朝鲜半岛大部分土地送给了新罗人。
新罗人高高兴兴地移民去了朝鲜半岛,定居下来。
此后也开始接受唐朝的各种制度文化等,以此巩固自己的王朝。
不过新罗这样的国家也逃不过分分合合的历史规律。
在并不辽阔的土地上,他们分裂出了三个不同的政权: 新罗、高句丽、百济。
此时的高句丽和百济,与之前被唐朝消灭的那批人不一样,他们是新罗人扶植的政权。
这三个国家最终被高句丽统一,高丽王朝在那里建立起来,新罗归附了高丽,就此亡国。
由此可见,不论是三韩还是高句丽等,他们的政权基本围绕在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这块土地上。
而有关古代朝鲜半岛居民起源,在中国典籍里有迹可循,具体如《山海经》与《易经》等。
《海内经》记载:“东海之内, 北海之隅, 有国名曰朝鲜”。
此处记载可为“朝鲜韩国人来自大陆地区”之佐证。
而《山海经》的记述也与上文提到的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的起源一致,都认为朝鲜人来自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
而《山海经》对于韩国人的记述就比较有意思了:韩国人源自于“韩流”,“韩流擢首、谨耳、……渠股、豚止。”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养猪部落。
《山海经》里的异兽
三、“司彘”之奇容异貌
箕子在武王伐纣之后脱离周朝,带领族人去往半岛。
他给那里带去了当地人从未接触过的新的技术与文化,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和接纳,也因此被推举为了国君,建立自己的王朝。
这个政权的组成并非只有箕子的族人,还包括很多当地人。
而这一政权也得到了周朝的承认,箕子也算得上最早进入朝鲜半岛的王族。
他带去了约五千多族人,后来还有许多中原人迁入那里,包括著名的孔子等人的后裔。
因此韩国人的姓氏和中国的姓氏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迁徙。
那么“养猪”一说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海内经》对“韩流”的记载中提到了一个名字:“司彘之国”
而上文提到的所谓“擢首、谨耳、……渠股、豚止”, 也是说的“韩流”。
擢首是指拉伸头颅以改变其形状。
谨耳则大概是对耳朵的改造,如添加饰物或改变原本的形状。
有学者认为,此处“谨”字可能有错误,但仍旧可以推测出其样子应该是类似于猪耳那样的形状。
为何做出如此推测呢?
上面提到了“司彘之国”,“彘”字指的就是大体型的猪或野猪一类。
而“司”则有主管、掌管之意,司彘所指的便是负责养猪方面的工作。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们手脚粗壮、有很大的耳朵、大嘴巴,还有长长的头部,而且体毛十分茂盛,身体健壮,手脚也如同猪类。
猪又被称为“豕”,在猪圈上加上盖子,便是汉字的“家”字。
而女子出嫁的“嫁”字,也意为嫁妆是一座猪圈。
由此可见,以猪圈为嫁妆或组成家庭,这在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也因此影响了汉字的演变发展。
这也同样说明了中国古代养猪的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了家庭的组成模式、婚嫁风俗等。
中国对于养猪、烧烤的历史由来已久,也许比历史上一些小国的历史还要久远也说不定。
结语
《山海经》对“韩流”司彘之事的记载是十分有趣的。
结合上文的其他史书,我们可以对其历史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山海经》记载了类目繁多的奇珍异兽,我们将视线从光怪陆离的山海经世界拉回,再回到上文所提的“东坡肉”。
东坡肉是相传苏公在西湖任职期间,偶然得出的一种做菜妙法,是“东坡四珍”之一。
历史的种种演变,人潮的聚散离合,迁徙、离散、融入,又蜕变出新的文明。
而中华文化如母体般吐纳着一切新旧文明,不断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一碟肉,一段诗,一句“但愿人长久”,承载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浪漫情怀与俗世烟火。
参考资料
《苏东坡传》
《细说唐朝》
《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