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承载岁月记忆的火车头照片投射在大屏幕上,中国铁路学会会员刘红波老师指着泛黄的历史影像娓娓道来:
“在南溪河谷的深深怀抱中,滇越铁路‘人字桥’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化……”
在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 教育矫治工作“新媒体赋能新质生产力”大讲堂上,全体戒毒人员正全神贯注聆听着《哪里机器响,哪里就有玉溪匠》的课程。
主讲人刘老师通过一百余张珍贵照片,将滇越铁路建设者跨越世纪的奋斗史诗徐徐展开——穿越高山峡谷的钢轨如何在瘴气弥漫中铺设,米轨铁路如何在抗战时化身“抗战输血管”,三代玉溪工匠如何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西南交通命脉。
这条百年铁路在建设时面临着重重阻碍,但建设者们凭借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用汗水与生命铸就了这条“钢铁巨龙”。抗战时期,滇越铁路承担起国际物资运输的重任,无数爱国志士和普通民众为保障运输畅通,展现出了无私的爱国奉献精神。
这场触及心灵的匠心传承课
正是省三所教育矫治工作
“新媒体赋能新质生产力”
系列课程的第二讲
为全面提升教育矫治工作水平,省三所精心打造该系列课程,邀请新兴领域的专业讲师, 精心筛选既接地气又具时代特色的内容,将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热门领域知识倾囊相授,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助力戒毒人员正心明志、笃行致远,拓宽出所后的就业渠道,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而本次铁路工匠精神专题课,则着重以真实历史穿透迷茫,用匠人匠心唤醒生命自觉。
刘老师结合戒毒人员的现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滇越铁路精神与戒毒历程的相通之处。他指出,戒毒之路恰似修筑滇越铁路,布满艰辛与挑战。戒毒人员在与毒品斗争的过程中,需如铁路建设者一般,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心瘾和戒断反应带来的痛苦。爱国奉献精神,能让戒毒人员明白,戒除毒瘾不仅是为了自身,更是为了家人与社会。
戒毒人员王某深受触动,在分享环节满含热泪地说:
以前我深陷毒品泥沼,自暴自弃。今天听了我们身边人讲的身边事,我更加明白,再艰难的困境,只要我们有毅力有决心都能克服。我要像那些建设者一样,咬牙坚持,戒掉毒瘾,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他戒毒人员也纷纷踊跃发言,表达了从滇越铁路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戒毒的决心。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困难重重,而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就业途径,能从技能、心理、认知等多个维度助力他们回归社会。省三所的新媒体赋能新质生产力系列课程, 使戒毒人员及时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新需求,更新知识与观念,以全新视角看待自身发展和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