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年,那时候南宋和金国打得正凶,岳飞作为南宋的大将,这一年把他的军事本事和打仗计划全都使出来了。
岳飞带着岳家军从淮西起兵,一路上打下了好多重要的地方,显示了他超群的打仗本事和巧妙策略。特别是打下高邮和邓州这两处,真是太重要了,它们是去北方的必经之路。
在高邮打仗时,岳飞聪明地借着地形和黑夜的掩护,突然袭击敌人,结果赢得了大胜。
他每一场仗都亲自抓细节,从队伍的走路路线到怎么打仗,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士兵们对他特别信任和尊敬,都愿意跟着岳飞上刀山下火海。
邓州之战把岳飞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了绕道的打法,机智地把敌人的兵力分开,最终一下子就把这道难攻的防线给打破了。
岳飞一连串的胜利让他的名声大噪,他带领的岳家军成了大家眼里的无敌之师。等岳家军一路打到朱仙镇,离金国的京城汴梁就差一点点了,这也说明北伐打得最火热了。
不过,正当岳飞打算继续往北打,想要一举攻下黄龙府的时候,赵构因为怕岳飞权力太大,再加上朝廷里那些主张和谈的大臣们一直施压,就发出了很有名的“十二道金牌”命令,让他赶紧回来。
这道命令对岳飞来说就像是突然打了个响雷,也让岳家军的北伐行动一下子停了下来。
当岳飞收到召回的通知时,他心里特别纠结。他明白继续往北打对国家有多重要,可皇帝的命令又不得不听。
历史记载说,岳飞接到紧急召回令时,满心都是无奈和生气,他说道:“我一心想的是往北打,收回咱们的地盘,从没对不起国家。可今天的命令,真让我难以接受。”
这时候,岳飞不仅自己的梦想破灭了,也标志着南宋想要重新振兴的路走到了一个重要的拐弯处。
赵构是南宋的皇上,他怎么做政治决定,很大程度上得看朝廷里哪些人势力大,还有国家现在是个啥情况。
尤其是在岳飞挥师北上的那时候,朝廷里头权力的分配和政治上的考虑就变得特别关键。
赵构不光得防着金国从外部来犯,还得处理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
朝廷里的大臣们主要分为两拨,一派主张打仗,另一派主张和平谈判。
岳飞带领的主战群体,坚持要积极攻打北方,把被占领的土地夺回来。
而主张和平的那一派人,就拿秦桧来说吧,他们想和金国讲和,好让国家安稳下来。
这两股势力在皇宫里的争斗既激烈又错综复杂。
历史资料显示,赵构在两派争斗中,处境相当尴尬微妙。
一方面,他很佩服岳飞的打仗本事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可另一方面,他又怕岳飞势力太大,会影响到自己的王位。
所以,赵构在做决定时显得拿不定主意。
1141年那会儿,南宋朝廷里面权力结构有了挺大变动。
岳飞北伐连连胜利后,主张和谈的人马也开始慢慢多起来。这种情况是由好几个原因一起造成的。
首先,像秦桧这样的主和派大头目,在朝廷里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仗着自己在皇上身边的地位和分量,不停地跟赵构说,和平有多重要,还有北伐是多么危险。
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比如在朝廷会议上争论、私下里劝说,还有通过写信等方式,一直努力对皇帝和大臣们施加影响。
另外,主张和平的那一派人,很聪明地抓住了国家当时钱袋子紧和老百姓对不停打仗感到厌烦的情况。他们说,一直往北打,既花了国家大堆钱,又让老百姓日子更难过,这样一来,就争取到了一些朝廷大臣和老百姓的支持。
同时,岳飞在北伐中连连获胜,这让主和派开始担心岳飞个人的势力变得太大。于是,他们在朝廷里散布谣言,说岳飞可能会威胁到皇上的权力。这些谣言对赵构做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这种政治氛围下,主张和平的一群人慢慢聚集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他们的看法和做法渐渐在皇宫里占了上风,最终让赵构对岳飞北伐的想法有了改变。
最后,赵构在两派人马争来争去的情况下拿定了主意,决定把岳飞召回,不再继续往北打。这个选择不光决定了岳飞的将来,也让南宋的历史走了另一条路。
要是岳飞没被叫回来停止北伐,南宋的历史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
1141年,岳飞在战场上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和赢得的胜利,已经让人看到他有能力一路打到黄龙府。
如果他还能继续往北打,那首先,他可能会接着占领更多关键的城市,一点点靠近金国的中心地带。岳飞出色的军事本领和对打仗的周密安排,能让南宋在战场上多赢几仗。
从政治角度看,岳飞一直打胜仗可能会让南宋朝廷更有底气,也更激发大家的民族主义情感,这样一来,老百姓对抗金国的团结心就更强了。
这可能会让南宋里面支持和平的人声音变小,却让主张打仗的人势力变得更大。
同时,岳飞要是打胜仗了,南宋说不定就能收回失去的土地,甚至还能让整个南北朝的政治局面大变样呢。
要是南宋能成功收回中原,那可就是他们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局,说不定还能让金国和南宋在谈判桌上坐得更平等些。
另外,要是岳飞能把北伐的事情办成了,那他在朝廷和老百姓心里的地位可就稳了,说不定还能在南宋的政治圈里混得更好。但话说回来,这也可能给他带来不少新的政治麻烦,就像朝廷里面可能会因为争权夺利而闹得不可开交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