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识人用人的水平非常高,这点不用讨论。正史上,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从未染指兵权,军队的建制、指挥、谋划、人事,诸葛亮都说不上多少话,陈寿也评价“亮长于吏治”,这些都可以说明一点,诸葛亮作为前敌司令员并非最佳选择,只不过当时蜀国没别的更加好的办法了。魏延之死,是死在自己的性格和政治水平上,倒是与诸葛亮没有太大关系。
刘备的蜀汉就是这种情况,各种宠,各种惯,宠着关羽,惯着魏延,委屈着赵云。典型的“家族式”企业,刘关张一死,夷陵兵败,基本烧死了蜀汉的命脉和根基,亏的诸葛亮坚持了这么多年。魏延是坚定的抗曹人员,但诸葛亮北伐,玩的是以攻为守,弱化国内矛盾,巩固最后的希望,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非单一的胜败。
魏延只能理解战争胜败不能理解战争意图,而这个意图是不能给魏延说明白的,诸葛亮能把仅有的这点蜀国军队全部放在战场上豪赌一把吗?这是土匪干的事情,6次战争,不说寸功未见建,至少拖延了魏国发展的时间,至少没有卖掉蜀国的军队,保留了力量,这是魏延做不到的,诸葛亮最后的命令是若延或不从命,军变自发。
作为一名野战疆场、纵横驰骋厮杀的将军,魏延有个性是应该被理解的,更难得的是魏延有军事战略眼光,自愿奇兵袭击,其实魏延长期担任汉中太守,对翻越秦岭奇袭路线应该非常熟悉,可惜诸葛亮对此漠视,甚至打压魏延的军事谋略,可见诸葛器识狭隘,以一己之私害蜀国大计,六出祁山均遭败绩,同时拖垮了蜀国的经济、人力,被邓艾一攻即亡,令人叹惋
。魏延算得上是一个名将,但是他也就后期露露脸。跟随刘备比较晚,入川后也就封了个牙门将军。后期实在没人用了,只能用他了,魏延这人和杨仪是一样的。没有良好的品德,只会勾心斗角,他的死也算是罪有应得。
刘备重用诸葛亮是为了在荆州站稳脚跟。诸葛亮明知刘备东征孙权必败且违背国策却不谏是不忠;严苛重法致使蜀国兵疲民穷是不仁;明知马谡没有独立领兵经验而任人唯亲,后来又“挥泪斩马谡”是不义;连年征战而不培养军事人才是因为他刚愎自用,是不礼;重用杨仪是不智。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表面上明眼里绝大多数人看魏延就是个狂妄自大无礼的家伙,虽有才但桀骜不驯,所以不可信不可靠。看杨仪举止端庄文明典型斯文人,政治才干突出,深得丞相器重将来前途无量估计是丞相后面的可靠接班人。然而骨子里来看,魏延虽有狂傲无礼自大难以相处众多缺点,但是其本事太大,而且忠心不改。
杨仪虽然表面端庄文明礼仪方面到位,政治才能突出,但骨子里就是个喜欢耍手段的小人。他所喜欢认定的那就是对,他所讨厌的,那么就必须消失。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在这里我佩服刘备,看人识人真是入木三分,看到骨子里去了。“庸奴!复能作恶不?”魏延死后,杨仪踩着魏延头颅说出了这七个字,两人之间的仇恨可见一斑。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后主刘禅在杨仪杀魏延后,给了他一个惊喜。他并没有重用杨仪,而是把蒋琬提拔上来了。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