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山的约定
■杨茂生杜意尧
贵州凯里五寨村,被连绵起伏的大山环抱着,山顶薄云笼罩,漫山遍野的树木宛若绿色海洋,随风荡起阵阵波涛。
多年前,红军战士经过苗寨,帮助群众开垦荒地、修缮房屋……动人往事汇聚成军民鱼水情深的画卷,拥军传统,在苗寨传承。
抗美援朝时期,苗寨子弟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奔赴异国他乡。双胞胎兄弟文孝和文敬的二爷便是其中一员。
插画:吴绍鑫
从小,文孝和文敬就喜欢坐在小板凳上,听奶奶讲二爷当兵的故事。
2020年,文孝和文敬一起报名参军。那天,兄弟俩悄悄走到奶奶身后,拿出红色的入伍通知书。奶奶颤抖着双手接过通知书,喃喃地说:“老大、老二长大喽!”
文孝轻轻靠在奶奶身上,文敬握住奶奶的手:“奶奶,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干活不要太累了。”奶奶笑着点了点头,叮嘱道:“到了部队好好干,听组织的话,不用担心我。”
入伍前那段日子,文孝和文敬放心不下年迈的奶奶,每天天不亮便起床干活,除草、翻新菜园、捡柴火……入伍前一夜,文孝和文敬干完活,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彼此看着一个劲儿笑。
来到军营,文孝和文敬积极参加各项训练。新训结束时,兄弟俩都被评为“优秀新兵”。
下连后,文孝去了防空营,文敬被分到侦察连。两人平时很少见面。他们约定,在部队扎根,干出一番成绩。
一个周末,文孝突然接到了文敬的电话。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文孝还是觉察到文敬的情绪有些低落。他继续追问,文敬才道出实情。
“和我一起比拼狙击技能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班长……”文敬有些畏难。
“不管行不行,都要冲一把。在困难面前,咱可不能屈服。”文孝说。
哥哥的鼓励,让文敬信心满满,他全力投入集训。第二年,文敬顺利获得去集团军参加比武的资格。
最终,文敬在8个课目中拿下7个单项第一,综合成绩位列第一。
“哥,我拿了第一名!”载誉归来,文敬第一时间给哥哥打去电话分享喜悦。
“好样的,你是全家人的骄傲!”文孝激动地说。
一天傍晚,文孝和文敬的父亲眉头紧皱,眼中布满血丝,怔怔地盯着面前的一摞身体检查报告。母亲生病了,昂贵的医药费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在屋里来回踱步,经过再三考量,决定先把这个消息告诉文孝。
“老大,你奶奶得脑血栓病倒了,家里实在忙不过来……”父亲的声音很疲惫。
文孝紧握着手机,愣了一会儿,冷静地说:“爸,您先别告诉文敬。他最近有任务,别让他分心。”电话这头,父亲感受到了儿子的坚强和担当。
经过艰难抉择,文孝决定服役期满时退伍。面对文敬的数次留队鼓励,文孝都只是淡淡地回应。转眼间,退伍的日子如期而至。
清晨,文孝早早起床,轻轻抚摸着那件陪伴自己在多场演习和日常训练中摸爬滚打的迷彩服,把“四有”优秀士兵奖章装入盒中。
不久后的退伍仪式上,文敬目不转睛地看着文孝。这位优秀的苗族战士,此刻正缓缓将“光荣退伍”绶带佩戴在身上。文敬忍不住上前,一把紧紧抱住哥哥。文孝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流下了眼泪。
选晋军士后的第一年,文敬休假回家探亲。直到见到病重的奶奶,他才意识到,原来家人一直在瞒着自己。他走到奶奶床边,握住奶奶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晚饭后,文孝和文敬一起来到山上。
“哥,为什么不告诉我啊?”文敬问。
“我是老大,家里该由我来照顾,你只管在部队好好干。”文孝用近乎是命令的口气说。
听到这话,文敬扑到文孝怀里哭了起来。此刻,他不再是比武场上那个沉着冷静的精武标兵,而是被哥哥保护的弟弟。
“哥,你放心,我在部队一定干出个样来,不让你失望。”文敬擦干眼泪,坚定地说。
晚风徐徐,一群群鸟儿在山野间飞翔。文孝和文敬站在山上,一同望着远方。“兄尽孝、弟尽忠”,是兄弟俩新的约定。
文敬归队那天,山里又下起了雨。文孝起了个大早,给文敬做了早饭,将他送到车站。出发前,文敬向哥哥敬了个军礼,文孝立马回礼。随后,两人默契地转过身去。
“调整好呼吸……”狙击训练场上,文敬给新一批狙击手传授要领。如今,他是所在单位最年轻的狙击手教练员。文孝也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奶奶。“尽忠尽孝”,兄弟俩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勇毅前行。
(本文刊于2024年3月31日《解放军报》“军人家庭”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