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清朝没有太昏庸的皇帝,清朝皇帝的勤政还是在历朝历代中很值得敬佩的。所以大臣们没有废除皇帝,另立新君的必要。
清朝疆域
君权在清朝时期已经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衰败,军机处的设立,丞相从明初就被废除,清朝沿袭其制,所以大臣们的权力是没有法子和至高无上的君权相抗衡的。大臣彻底成了执行皇帝命令的工具,而讨价还价的余地则近乎没有。清朝从东北入关,带着奴隶制的残余,所以奴才的思想经过明朝的余风后,在清王朝中变得更加普遍。稍微有点等级就称奴才,奴性思维登峰造极。所以九五之尊的皇帝在大臣面前自然是威风而无法撼动。大臣们也在八股文,文字狱的文化侵袭下脑细胞中充满着奴性思维,忠君思想。而且清朝明显吸取了汉朝,唐朝尤其是明朝的宦官专权的深刻教训,明令不许宦官干涉政事。这一祖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即便是慈禧太后时代的安德海,李莲英之辈也不过是慈禧手中的工具,红了一阵,但是掀不起大风大浪。由于宦官是离皇帝很近的人,照料皇帝的日常起居,所以这样做就杜绝了宦官废立皇帝的可能,不像唐朝,东汉,有的皇帝竟然被太监废立!
清朝皇帝
其次是清朝的八旗军事制度,皇帝是直接掌握两黄旗。毛主席曾经总结了获取政权和保持地位的最大法宝:枪杆子中出政权。有兵权才是硬道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唐末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时候,等等就是反面教材。所以清朝皇帝在任何时候都掌握着八旗中的精锐,所以这是皇帝保持地位的铁血刺刀和资本。
清朝大臣
总之,一句话是君权的制度设计的很完美,大臣,宦官这些曾经的制约者失去了制衡君权的资本,而且在思想上向他们灌输了忠君奴性思想,所以他们不敢反对皇帝,对皇帝有二心,即使是有也很快被皇帝消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