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头也叫斩首,是古代刑罚中非常严重的一种处罚方式。同时也就出现了一种职业,刽子手。刽子手就是执行砍头命令的人,他们拿着鬼头刀,手起刀落,人头落地,看似非常熟练,然而这是电影中的桥段。
在现实中,刽子手在砍死犯人的时候,有的需要砍好几下,人头才落地,因为刽子手中的鬼头刀已经钝了,可是他们没有磨刀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1、阿Q精神,自我安慰
刽子手宁可钝刀砍人也不去磨刀,因为他们自己觉得,他们只是完成一种命令,杀人的是刀,而不是刽子手自己。于是受斩首的犯人被砍了几刀,痛苦万分,凄凉呐喊,也搞得刽子手身心俱疲,即便如此,他们只是认为替天行道。
但是如果觉得刀钝,去磨刀的话,那刽子手就是帮凶了,会让自己的良心更加过意不去,毕竟不过犯人是有罪没罪,毕竟都是鲜活的生命,这就是自我安慰的一种表现形式,典型的阿Q心态。刽子手是杀害犯人的直接参与者,并不是不磨刀就能推脱的了的,或许他们不磨刀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罢了。
而且砍人是门技术活,又是对体力有很高要求的,有的时候皇帝一声令下满门抄斩的话,刽子手就要同一时间处理一批犯人,刀不锋利,刽子手估计自己都会累,而观刑者也会在心中鄙视的同时也会觉得这个人能力不行,这就会是被别人诟病的地方,甚至或许就丢了饭碗。因为当刀钝了的时候,虽然不磨刀,但是刽子手会选择直接换。
2、刀上煞气太重,磨刀会被刀下鬼魂纠缠
刽子手的刀往往是一把刀用到底,这上面沾满的鲜血何其多,所以上面也是沾满了鬼魂。磨刀了,会加深罪孽,在封建社会,很多老百姓受迷信影响,没有人愿意给刀磨锋利点,因为担心碰了刀,就是碰到了鬼魂,从而将自己往鬼门关上有快一步。
虽然刽子手收入挺高,据史料记载,杀一个犯人可以得到15两银子(3000人民币左右),但是地位却十分低下,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门晦气的营生,刽子手都积攒了太多的阴债,所以也根本没有人会尊重他们,很多人都是无儿无女,断子绝孙。
1925年11月,清朝最后一个刽子手想入善堂被拒绝,因为他杀了超过一百个人。欠下的阴债没办法偿还,所以他也是终身未娶。
3、为了给自己收取好处费做借口
这点就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既然没人能瞧得起刽子手,那么他们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想着法子捞银子。如果犯人被执行斩首,那么很多犯人的亲属会找到行刑的刽子手,塞点红包帮忙行刑的时候让犯人少点痛苦。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
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从中可以看出来,居然30多刀才断气,这是得忍受多大的痛苦啊。所以很多人请愿多花点钱给刽子手,哪怕是让他重新换把锋利的刀。
一般来说,刽子手的刀还算是锋利的。只有一小部分迷信比较浓重的地方,才会出现刀钝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