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之前,棉花对人们来说真的只是一种花,是用来观赏的。
据《宋史》记载,棉花传入中国是在宋朝末年的时候,起初在关中陕西一带的人们将它当做一种观赏性的植物种植,并没有人想到可以用它来御寒。
而据《明史》记载,直到明朝的时候,这种蓬松的花才被朱元璋推广并强制要求做成棉被,才使得广大民众不再为过冬发愁。
1365年,朱元璋下令每户农民必须种植半亩木棉,田多的加倍,1368年,又把这一法令推广到了全国,棉花的普遍种植和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明代中叶以后,棉花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成为人民普遍使用的服装原料,不论贵贱、不论南北,都已用棉衣御寒。冬天的衣服完全被胖袄代替了。
而在棉花还没有被发现其用途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有棉衣这种衣物。
古代实在穿不起保暖的布料和皮衣的家庭会用相对低廉的麻布做成衣服穿,虽然这种衣服既不美观又不保暖,但是对于没有那么多选择的家庭来说,也总比没有衣服过冬要好。
都说“人靠衣装”,在以前那个衣服还不会“伪装”自己是什么材料的时候则更是如此,衣着通常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冬天的时候,底层人民穿着单薄的麻布衣服,而富人穿着厚实的衣服甚至皮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被放大。
古人冬寒:上层锦被暖香,下层破衣受冻。
一到冬季,古人为了御寒就使出各种手段。然而,由于社会阶层的悬殊,上下富贫之间过冬的方式大不相同。上层的达官显贵,取暖从来不是问题。
汉代的帝王们在宫殿深处建起温室殿,墙上涂满碎花椒泥,用厚厚的毛毯将室内保持得暖和如春。
据说,花椒泥散发出来的气味还有驱虫杀菌的功效。
在西汉时期,花椒不仅可以当作一种香料,
并且在药学当中,花椒性温,将捣碎的花椒和黄土和泥涂在墙上,还起到了保温的效果,这种保温方法被西汉皇宫和当时的贵族广泛使用。
晋朝时,首富石崇家中就“以椒为泥涂室”,可见这种取暖方法非常流行。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宫廷从西梁地区运来的“瑞炭”百条,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因为这种炭火长约尺余,为青色,,因此叫做瑞炭。这个炭在炉子中燃烧没有火焰然而却有光。一条瑞炭可以燃烧十天左右,并且燃烧所带来的热量使人无法靠近。
唐代的贵族则使用上等的瑞炭取暖。一块瑞炭能烧上十天之久,散发光亮且不冒烟,热力强劲非凡。
据说瑞炭还具有安神的功效,燃烧时气氛祥和,有利于修心养性。
此外还有凤炭,杨国忠这样的达官甚至使用白蜡做成双凤形状的蜡炭取暖,可以说是奢侈至极。
这些上层人家,冬天在温暖如春的内室锦被香烘烘,丝毫不受外界严寒的影响。而下层的贫民百姓,过冬就没那么容易了。
白居易笔下的老卖炭翁,为了糊口整年在深山老林里辛苦砍柴烧炭。大冬天他还盼望天气更冷一些,这样他烧的炭才能卖得出好价钱来养活自己。但是砍伐林木要受到严格的控制,如果被发现砍伐,老翁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他只能冒着山中狼虎的危险,穿着破烂衣裳在荒山野岭艰难采集柴禾。
这样的贫苦人民大多数住在简陋的草房泥屋里,遇到北风就冻得瑟瑟发抖。他们御寒的方法很简单,要么用灶灰和土炕取暖,要么用茅草编的茅窝子保暖。有的人家条件实在太差,只能手脚冻破,挨过漫长的寒冬。
对许多穷人来说,一车木炭要两袋米简直是奢侈,根本买不起。可以说,古人上下阶层在过冬条件上存在巨大差异。
上层正享受着锦被暖香,而下层的穷人则还在破屋里挨冻受冻。
这反映出古代社会中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如今我们过冬变得更加舒适。让我们珍惜现代文明成果,感激古人的智慧和创意。
古人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用聪明才智和极富创造力的方法御寒过冬。穿纸过冬、火的温暖寄托、居室保温技巧,以及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娱乐消遣,让他们在严寒中找到了一丝温暖与安慰。
我们应当珍惜现代技术和物质的进步,同时也要铭记古人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将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