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观念与现代社会很不同,项伯的故事也因此更显得曲折离奇。项伯作为楚国贵族,对秦国深恶痛绝,这与张良有些相似。张良甚至计划暗杀秦始皇,而史书则记载项伯年轻时曾有过杀人记录。虽未指明受害者身份,但作为怀抱着国仇家恨的人,目标很可能是秦国人或者秦官。逃至张良隐居之处并非巧合。这一地方在秦朝被视为三不管地带,如今成为四省交界处,朝廷势力薄弱,项伯故意选择这里藏匿。此处汇聚着反秦力量,也是项伯与张良结缘的地方。张良救了项伯,让他在此栖身,古代任侠情义让项伯深感知恩图报。
项伯在鸿门宴上确实救了刘邦,但他并非主因。此前,刘邦与项羽已达成协议,交出原属秦朝的军队、财宝并退出秦宫,相当于放弃了之前所得。鸿门宴实质是项羽与刘邦就协议进行再确认或者说庆功宴。范增建议杀害刘邦,但当时刘邦实力微弱,杀或不杀都难以预测。项羽的残暴和失败主要是由于他自身问题,杀害刘邦并不会对他有利,实际上,第一个反叛项羽的并非刘邦。
刘邦占领关中地区,项伯为其出谋划策,如劝项羽释放刘邦家人。这些帮助并未对项羽的失败产生决定性作用,项羽的失败纯粹源自个人问题。后来,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也因此项氏家族得到不少好处。无法单纯以结果来评价项伯的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他的行为并无大错。在某种程度上,项伯的行为代表了当时的任侠精神,讲究恩怨分明,个人情感超越国家利益。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盛行,后来朝廷势力凌驾于一切,个人利益不及朝廷利益,但在那个时代,个人恩怨至关重要,甚至超越国家利益,这正是当时任侠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