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战国时期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国家,但是与魏、赵、秦等强国相比,它的命运却显得尤为坎坷。公元前230年,秦国攻克韩国,韩国王安被俘虏,韩国自此灭亡。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国,曾试图通过变法强国,但最终还是未能扭转败局。
韩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王室是姬姓,传说韩国的祖先是周武王的儿子。由于没有得到分封,便迁至晋国成为家臣。在晋国,韩国先祖混得并不如意,仅是一个普通的公族。直到晋景公时期,韩厥年幼时寄居在赵氏门下,被赵氏大臣赵盾所认可。赵盾期望韩厥将来必定能掌握晋国大权。公元前589年,鞍之战后,韩厥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而韩厥的成功,标志着韩氏家族崛起的开端。
韩厥之后,韩起继续作为韩氏宗主,努力平衡晋国六卿之间的利益,壮大韩氏家族的根基。然而,晋国六卿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韩、赵两家因世代交情始终紧密合作。最终在公元前453年,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联合打败了智伯,瓜分了其领地。至周天子正式封韩景侯为诸侯,韩国正式独立,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南部),逐渐在列国中开始崭露头角。
作为战国独立国家的韩国,其初期发展较为稳定,并努力维持与赵、魏的盟友关系。韩国的主要扩张目标是东方的郑国,公元前375年,韩国趁魏、楚交战之际,灭掉了郑国,将都城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达到其鼎盛时期。然而,魏国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三晋的平衡,韩赵因利益分歧导致联盟破裂。
魏武侯死后的一系列争夺君位的斗争,加剧了三晋之间的矛盾。韩赵企图趁机侵魏,但因利益不合,反而使韩国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频繁的魏国侵袭,使韩国深感不堪。与此同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积极扩张,首先受其冲击的即是韩国。
为了应对国际局势,韩国君主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申不害推崇“术”,强调以君主控住臣下手段,“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使用法规治理国家。然而,申不害变法虽一度使韩国国内有序,但与其他国家的变法相比,其改革力度较小,未能彻底解决韩国的根本问题。
在韩昭侯之子宣惠王的统治期间,诸侯国间相互称王的“五国相王”事件发生。尽管韩国也参与了称王,但其实际国力仍然比较弱。韩非曾批评申不害只重“术”而忽视“法”,导致变法效果不如预期。术治原本依赖君主的能力,但如果君主无能,则会导致君臣猜忌,内耗严重。
申不害变法后,韩国君臣关系更加复杂,宫廷内充斥着权谋。韩王经常利用臣子之间的矛盾来驾驭他们,而这种权术带来的结局是政令反复,内斗不止,无法团结一致抗敌。据《韩非子》的记载,韩国权臣甚至为了稳固相位与外敌联手,其政权愈发腐朽。
韩国还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宗室势力过于庞大,导致庸碌的宗室掌控着国家,优秀人才难以施展抱负。随着时间推移,韩国政权愈加腐朽,逐步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三晋破裂后,韩国徘徊在与强秦抗衡与妥协之间,无法确定明确的外交策略,在反复拉扯中失去了许多土地。
战国中后期,为对抗逐渐强大的秦国,各国通过合纵策略联合抗秦,而韩国由于地理上的接壤,经常受到秦国威胁,时常退出合纵,与秦国妥协。然而,这种反复的选择使韩国在不断的拉锯战中,国土被逐步蚕食。
至公元前233年,韩王安对秦国称臣,随后将残存的南阳地献给秦国,以求苟延残喘。然而,这种妥协并未改变韩国的命运,秦国继续其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秦国攻克韩国,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至此,韩国彻底灭亡,黯然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