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大秦战神,他的崛起不是一朝一夕的奇迹,而是十年血与汗的积淀。
年仅十六,他步入战场,手握利刃,十载间砍下无数敌首。这位少年英勇之极,功勋卓著,终于在公元前294年荣获“左庶长”爵位,成为秦军领袖中最年轻的一员。左庶长在秦国功爵体系中排名第十,堪称“卿”类将领,相当于如今的师长级别,能够独挡一面。
然而,这颗新生秦国将星最初引起关注的并非别人,正是秦国权臣魏冉,即宣太后的弟弟。魏冉在政治和战场上都有卓越才能,却与宣太后一样是楚国外来的异族,虽在秦国拥有权力,却面临着本土势力的排斥。
因此,他极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手段狠辣、善杀敌的白起,成为他最看好的年轻将领。于是,白起成为魏冉最重要的心腹爱将,被特别培养为军事接班人。
公元前294年,魏冉派遣潜力股白起,率领秦军攻打韩国的战略要地新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伊川县,韩楚交界处。
新城的重要性在于控制此地等于切断韩楚联系,形成对楚国的三面合围之势,具有巨大战略价值。白起展现了出色的军事天赋,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迅速攻占了新城,令六国震惊。
此番胜利,使得白起备受宣太后和魏冉赏识,立刻被提升两级,封为“左更”,此爵位与蜀国名将司马错同级。然而,虽然白起表现出色,却引来了秦军内部的不满,认为他是靠拍魏冉马屁而得到晋升,贬低他的真正能力。然而,白起不久就用实际行动回击了这些异议。
在公元前293年,韩国与魏国联合进攻秦军占领的领地,白起被派为秦军的主将向寿,以对抗这场攻势。
面对这次韩魏联军的挑战,秦昭襄王为争夺秦军的控制权派出了自己的潜力股向寿。但此举实质上是昭襄王与魏冉争夺权力的一种表现。
魏冉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自己的心腹白起胜过向寿。同时,宣太后也开始向昭襄王施加压力,称赞白起是个有前途的年轻才俊。当时秦国局势不稳,赵国内乱逐渐平息,北境威胁加大,而名将司马错又在蜀地平乱,难以腾出兵力。
加之前几年秦国囚禁楚怀王,导致楚国对秦国怀恨,南方局势更加危险。秦国只能动用不足十万的机动兵力,韩魏联军则拥有秦军一倍以上的兵力。在这种形势下,指挥这场战役的责任十分沉重,成败关系到秦国的命运。
于是,白起面对局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采取了分化魏韩联军的策略,意图瓦解敌军。首先,白起通过写信给魏将公孙喜,假意表示愿意与魏军合作对抗韩军,并表示愿意与魏平分战利品。然而,这封信实际上并不是给魏军的,而是交由韩军的侦察兵故意被发现,送到了韩将暴鸢手中。
暴鸢怒火中烧,认为魏军欺骗了自己,决定全力守住伊阙。此举却让魏军无法信任,使得魏韩联军内部矛盾加剧。
接下来,白起表现出的另一计策是让韩军对秦军充满忧虑。秦军假装大量集结,频繁发动小规模攻击,引诱韩军恐慌。
这种情况下,暴鸢被引诱至轻敌,预计秦军将在夜间进行总攻。然而,白起的计谋不是夜袭韩军,而是趁着韩军忧虑之际夜袭魏军。
这场看似兵不厌诈的战役,秦军表面上处于劣势,但白起却以智谋化解了敌军优势。
他巧妙地运用诡计,使得敌军内部矛盾激化,最终秦军成功将魏韩联军击溃。
白起的智谋和胆略,在这场被认为凶险万分的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分化敌军和精准策略,他成功地领导秦军赢得了这场重要的战争,使魏韩联军溃败,树立了自己在战场上的威望。
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白起的非凡才能,也揭示了在兵强马壮的时代,智谋与战术的重要性。白起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应对局势的逆境,成为大秦战争史上的一位传奇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