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杭州,大明军营里,几名副将围成一圈,中间坐着个将军模样的人,身材高大魁梧,看脸原本也该是俊朗的,但此时青一块紫一块,让人只觉得可笑。
“将军,您英雄盖世,夫人竟然把你打成这样,实难再忍。今天咱们就让她知道厉害!”几名副将七嘴八舌出主意。将军点点头,让亲兵去家中请夫人。
少顷,将军夫人如约前来,看着眼前一列列手持刀剑、杀气腾腾的官兵,毫无惧色,反而对将军大喝一声:“找我何事?”
将军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特请夫人阅兵!”
这个英雄盖世,唯独怕老婆怕得要死的将军,就是戚继光。提起戚继光,大家第一反应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个超越时代的六边形人才,官场上长袖善舞,战场上智计无双,在南方所向披靡,在北方威震四方,要不是顶头上司不给力,差点也来个封狼居胥,成为超越霍去病的战神。今天,就来聊聊戚继光的故事。
胸怀理想的倔强少年
公元1528年十月初一,江南漕运把总戚景通心惊胆战地等了半宿,终于盼来第一个儿子降生,大喜,抱着眼睛还没睁开的婴儿,说道:“就叫继光吧。”喜笑颜开的戚把总没想到,这个名字将成为倭寇们最可怕的噩梦。
戚家的官是祖传的,传到戚景通这一辈,已经过去140多年。虽然是官N代,但戚景通为人实诚,克己奉公,一人工资养活一大家子,没有一点灰色收入,戚继光从小过得非常简朴。
简朴到什么地步呢?他10岁的时候,继承了世袭的官位,成为正四品将军,但是当时朝廷规定,品级较高的官员出门必须坐马车,戚继光坐不起,只好不出门,直接辍学。
眼看一代战神就要养废,幸亏有个叫梁玠的人,既有本事又识货,良心还好,每天主动上门给戚继光讲文化课,讲完就走,钱也不要,饭也不吃,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戚继光实在过意不去,就凑钱置办了一桌酒席,想请老师吃饭。哪知梁玠当场翻脸,斥责他道:“我看你家几代忠良,你爹为官清正,这才来教你,难道是为了这口吃食吗?你早日成才,报效国家就是了!”戚继光无言以对,唯有深鞠一躬。
这样过了好几年,戚继光文化课向梁老师学,武艺练家传的,成长极快,到15、6岁,已经是方圆百里数一数二的文武全才。通晓兵法,刀马娴熟,尤其箭术高超,轻轻松松百步穿杨。
17岁那年,戚继光正式接替父亲职务。不幸的是,在他赴任的路上,父亲就去世了。遥想着父亲和老师的期望,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17岁的少年提笔写下一生的理想: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首战差点完蛋
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骨感。踌躇满志的戚继光走马上任不到三天,心就凉了一半。
大明朝到了戚继光这里传了150年,和平日子过久了,军队贪腐成风,当官的侵吞士兵粮饷是家常便饭,严重脱离群众。
报应到战场上,便是只要敌人一进攻,大明士兵一律“风紧,扯呼!”速度之快,后面督战的长官直接变前锋,久而久之,干脆不出兵了。
一次,倭寇登陆山东,烧杀掳掠,戚继光眼都红了,单等一声令下,就抛头颅,洒热血……哪知整个登州卫,上至将领,下至小兵,屁都没放一个,眼睁睁看着倭寇吃饱喝足抢够了,全身而退。
上司和下属一起摆烂,新人戚继光无计可施,郁闷之下,只有苦读兵书,操练武艺,等待有朝一日站上更高的位置,真正一展所长,实现心中的理想。
这一等就是5年,5年后,22岁的戚继光中了武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时,正好赶上蒙古的俺答部落兵临城下,因为大明兵油子不作为,这帮蒙古强盗足足奸淫掳掠了8天,方才扬长而去。
窝囊到家了!戚继光满腔郁闷无处宣泄,关上门写了份《备俺答策》,把能想到的收拾俺答的办法全记下来,交给了兵部,姑且过过嘴瘾。没想到竟然被一个大人物相中,这个人叫胡宗宪。
胡宗宪时任浙直总督,总揽江苏、安徽、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多地军务大权,当时正被各地登陆的倭寇搅得焦头烂额,看见戚继光的建议眼前一亮,便开始暗中留意他。
此时,戚继光已被调去镇守蓟门,就是现在的天津蓟州区,明朝时是四大边关之一,驻扎高级将领无数,身为四品指挥的戚继光根本说不上话,只好继续苦读兵书,这一读又是3年。
胡宗宪也在暗中观察了他3年,终于确定,这个年青人就是他要找的人!1555年,28岁的戚继光升任宁绍台参将,相当于宁波、绍兴和台州三个地方的军区司令,签署任命的正是胡宗宪。
宝剑终于等来了出鞘的一天!戚继光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忽然接到消息:800多倭寇偷袭慈溪龙山卫所,立即组织了10000精兵跑去围剿。
10000对800,戚继光连胜利感言都准备好了,可一上战场,却让他喷出一口老血。
当时倭寇举着刀剑,杀声震天地冲过来,速度非常快。戚继光举起宝剑,向前方一指:杀!还没等他这一声杀出口,身后的队伍突然骚动,10000精兵,呼啦啦向后撤退,跑得比倭寇还快。
这支所谓的大明精锐,居然连敌人长相都没看清,就当了逃兵。所幸戚继光反应够快,当即跑上旁边高地,引弓搭箭,对着倭寇首领就是一箭,首领应声而倒。紧接着,戚继光又是嗖嗖两箭,把另外两名首领也射死了。十年苦练,一招制敌。
倭寇们当场吓尿,扭头撤退,而本来跑得丢盔弃甲的大明精兵们,见状居然来了个180度大转身,开始追击敌人。战局顿时扭转。
戚继光松了口气,刚要让部下除恶务尽,却发现追出去的兵们,已经自己走回来了,众口一词地告诉他:穷寇莫追,把他们赶跑就行了,反正以后还会来。
第一次独立领兵作战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了,好像是胜了,戚继光却对手下这帮兵油子失望透顶。他意识到,领着这些人,就是霍去病再世,也打不了胜仗。
平平无奇的作战天才
失望透顶的戚继光连夜找到胡宗宪,痛陈这群临阵脱逃的兵痞,强烈要求招一批骁勇善战之士,亲自训练。胡宗宪抬眼皮夹他一下:“这鱼米之乡哪来的精兵?”
胡宗宪说的是实情,因为江浙一带比较富庶,人们普遍吃不了苦,当兵也就凑个数。
但戚继光不信邪,正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说这话的戚继光一脸赤诚,整个人都在发光,胡宗宪满嘴回怼的话愣是没出口,顿了一下,挥手给他拨了3000新兵。练去!
戚继光对这3000名新兵可谓煞费苦心,从练技能到练力气,从单兵作战到打配合,全程绞尽脑汁。还针对倭寇爱用双刀的特点,让刀盾兵和长枪配合,专门克制倭寇。这批人被戚继光练的嗷嗷叫,一拉出来就从宁波一路杀到温岭、台州,与倭寇四战四捷,大涨了明朝军队的威风。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又来了。
他们虽然有些打仗的本事,但思想上还跟以前的部队一样,不是为了混饭,就是想升官发财,没有一丝军人的荣誉和血性,抢功内讧的事经常发生,有的甚至杀害百姓冒领功劳。这些人遇见一般的敌人能勇猛作战,面对倭寇中那些训练有素、武艺超群的“武士”,还是扭头就跑,当场让戚继光体验什么叫“时光倒流”。
戚继光终于明白,要想打造出一支“铁军”,光靠练不行,关键是要招一批从根子上就不一样的士兵。但这样的兵上哪去找呢?一次街头群殴让他开了眼界。
1558年,30岁的戚继光出差路过义乌。当时的义乌可没有小商品,属于穷乡僻壤,种啥啥不成,后来陆续发现了不少矿藏,很多农民改行当了矿工,慢慢也发了家。这让旁边的永康县很眼馋,街里街坊的,有钱应该一起赚呀。于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永康县几个不法奸商撺掇了农户,拿着锄头铲子,还有管制刀具,浩浩荡荡直奔义乌,扎营挖矿。
结果义务人坚决捍卫胜利果实,组织了数千矿工、乡民前往拦截。双方在义乌城外八宝山(这个名字也是绝了)相遇,随即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惨烈异常的持械群殴。
从6月到秋收,历时4个月,双方累计参与3万多人,死伤2500多人,最终以永康人被赶回老家,义务人胜利而结束。期间义务人表现分外突出,无论男女老少,抄起手边的凶器直冲敌营,大砍大杀,其凶悍勇猛,让戚继光看得两股战战,双眼放光。
这是天降奇兵啊!戚继光连夜跑到胡宗宪那里,说:让我在义乌征兵4000,我一定荡平倭寇!胡宗宪当场同意。
其实,义乌人的悍勇是有传统的,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讨生活,这里家家练武,人人打架,浙江有句话—绍兴的嘴头,义乌的拳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就是义乌人,像他这样的读书人,到了50几岁还能打得两三个人近不了身。
言归正传,为了把那些摸鱼混日子的排除在外,戚继光从正反两个方向开出了一系列招兵条件:
在市井里混过的不招,练花拳绣腿的不招,年过四十的不招,在衙门里干过的不招,喜欢吹牛、高谈阔论的人不招,胆子小的不招,长的白的不招,性格偏激的也不招。
那招什么样的呢?膀大腰圆、肌肉发达、眼睛有神、为人老实、手长脚长,害怕官府。
是不是匪夷所思?按照这个标准,打虎英雄武松来也得落选,因为他曾在衙门当都头,脾气还暴躁。
但事实证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即便条件如此苛刻,戚继光还是很快招满4000新兵,便是后来名垂青史的戚家军。
封建王朝的现代军队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
:岳家军,戚家军。
如此殊荣,戚家军当之无愧!
后世很多人专门研究戚家军是怎样炼成的,从管理体制、训练方法到排兵布阵、薪资待遇……最后震惊地发现,戚家军的胜利是注定的,因为无论从哪方面看,这都是一支远超所处时代的武装,遇到对手就是降维打击,不赢才怪。
先说训练,
当时的明朝军队是10天一操练,其他时间全看自由发挥;而戚家军入伍前3个月是每日操练,之后3天一操,除了队列和口令旗语,主要训练武艺。教官是从各地高薪聘来的实战高手,指导耐心,下手狠辣,一言不合就开打。新兵营的新兵们每天鼻青脸肿,憋了一肚子怨气,就等着上战场杀敌出气。
次说思想,
封建军队里当兵是为了吃粮,平时欺凌弱小还可以,遇上强敌,就是鸟兽散;戚继光的部队,一边练兵一边灌输家国思想,让每一个士兵都明白,他们打仗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自己家,一旦战败,倭寇会洗劫他们的家园,欺凌他们的妻女,耳濡目染下来,戚家军的兵个个都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觉悟,面对再凶悍的强敌也绝不后退。
三说管理,
军纪严明是必须的,临阵逃脱、杀良冒功都是死罪;还得赏罚分明,每次战后都会推荐立功人员升职,据说经过戚继光推荐,担任千总以上的就有140多位;更厉害的是,戚家军各种战术、号令都直接到士兵,即便基层军官阵亡也不影响作战,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四说待遇,
戚家军一个普通士兵一年饷银10两,跟其他部队差不多;但奖赏就逆天了:一个倭寇的人头奖30两,当时一个一线战斗小队有8人,分到他们头上,大概每人2.5两。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战斗小队一年能杀100个倭寇,那每个人的年薪能达到250两。
250两是什么概念?当时一个丫鬟大概卖4-10两银子,一头好牛10两银子,1石大米1.5两,一处临街小别墅120两……想想戚家兵看见漫山遍野的倭寇是什么心情?哇呀呀!白花花的银子,哪里跑!
最关键的是阵法,
就是鸳鸯阵。相传是当时明军总参谋长、历史上著名军事家唐顺之首创,被戚继光改良而成。阵法需要11个人,队长站在最前面,其余10人分成两列纵队,站在他的背后。
这10人的武器五花八门,前面两个拿长矛和盾牌,后面两个端着长满倒刺的铁棍子,再后面四个举着长矛,最后两个拿着短刀。
跟倭寇近战,戚家军就每11人一队。起初倭寇不知厉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上冲,结果没冲几步,就被飞来的标枪射倒;运气好的继续冲,又被铁棍子钩住,倒刺一拉,不死也掉层皮;剩下的不信邪,则让长矛刺个对穿……
当然,也有挺过几轮攻击想还手的,却被盾牌挡着干着急,眼睁睁看着人家捅自己,没被捅死,也被气死了。
时间一长,戚家军这个阵法在广大倭寇中不胫而走,倭籍半年以上的都知道厉害,老远一见戚家军的大旗,撒丫子就跑。跑的慢一点,就是送人头。
因为阵法克制性太强,戚家军每次和倭寇作战,都能打出逆天战损比:
白水洋之战,全歼敌寇2000多人,生擒首领4人,己方牺牲3人;横屿岛之战,歼敌1000多人,己方无伤亡;牛田之战,击溃敌人上万人,斩首688人,己方无伤亡;平海卫之战斩首窝寇2622人,救出百姓2380人,己方牺牲16人;仙游之战,以6000击溃敌人15000,己方牺牲24人……
自打戚家军练成之后,纵横南方十几年,跟倭寇大小80余战,战必胜,攻必取,荡尽倭寇,所向披靡!
后世也因此把戚继光尊为民族英雄,军事家。
但实际上,戚继光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才能,丝毫不亚于带兵打仗。
最厉害的才能
有戚继光在,明朝南方的倭寇被剿灭得七七八八,但当时北方还有蒙古人作乱。本着“好钢使在刀刃上”的原则,朝廷又调戚继光去北方抗击蒙古骑兵。
一开始,戚继光对此万丈豪情,100个乐意。因为自汉代以来,中国武将的巅峰荣誉就是彻底击败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封狼居胥。
可惜,当时北方的军队跟戚继光之前在南方遇到的一样,都是贪腐成风,各自为战。为了整顿军纪,一到任,戚继光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
当时,3000戚家军开到蓟州城下,正赶上下大雨,军令没有及时传到城内,耽误了开城门。3000戚家军硬是冒着滂沱大雨一动不动站了几个小时。这一下,所有北方将领都明白了,这家伙是来跑坏他们“幸福”生活的。很快联起手来开始找他麻烦。
如果是一般人,这种情况下估计啥事都干不成,搞不好还自身难保。可戚继光对此只是微微一笑,莫慌,咱“上面有人”。
为官多年,戚继光早就看明白了,这个官场太黑暗,甭管你多么赤胆忠心,三头六臂,朝中没有强力靠山,那就是分分钟当炮灰,啥时候脑袋搬家都不知道,实现理想纯属做梦。
那时候人人巴结严嵩父子,戚继光不齿他们的为人,便去结交了当时的潜力股,国子监司业张居正。他投其所好,送金银字画,保镖美女……一番操作下来,再加上实打实的战功,硬是跟张居正结成了死党。后来,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戚继光的后方彻底稳固,哪怕得罪了北方一大群武将,他的作战计划还是全面推广开了。
交际是要钱的,闭着眼睛也能猜到,戚继光有着除工资之外的经济来源。因此,当时,包括后世,不少人诟病戚继光,说他受贿行贿。但其实,戚继光虽然给张居正塞了不少好处,他自己却是“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英雄为了理想有时也会妥协,但他仍是英雄。
在戚继光的带领下,北方的明军一路修长城,造战车,改良战法,专挑蒙古骑兵的软肋打,把蒙古各部落打得俯首称臣,重新纳贡。戚继光也一路官至太子少保、左都督。那是明朝武将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差一点封狼居胥
彼时,南边的倭寇,北边的蒙古,都把脑袋缩起来,戚继光没有仗打了。但他心里很清楚,敌人的退缩只是暂时的,只要一有机会,便会卷土重来。
于是,他上书朝廷,想要组织一次大兵团作战,打到蒙古人老家去,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不是一时兴起,他特意组织了一次10万人的军事演习,详细展示了如何对抗蒙古骑兵。除了正面交锋,步骑协同,还有夜战、近战、攻城、守城,在他的指挥下,蒙古部队完全没有获胜的希望。
可惜,他效忠的朝廷,只满足于保持现状,没人支持他的主张。这个宏大的演习,从来没有变成现实。40出头,正值壮年的一代名将,就这样在边疆虚度了15年。
在那些壮志难酬的岁月里,戚继光变得越来越忧郁,无事可做的他,常常亲自下场,指导士兵们的武艺,或者带几个随从跑到很远的敌营前巡视。有一次,他甚至孤身一人纵马越过长城,驰骋数百里……
50岁以后,戚继光身患肺病,身体每况愈下。而此时,他的许多老战友、部下也都撒手人寰,离他而去。1582年,张居正去世,戚继光也随之“被告老还乡”。南下归家的那天,无数老百姓自发夹道相送。虽然朝廷说戚继光在北方没多少战功,但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十几年他们没有遭受战乱,就是戚继光最大的战功。
1588年,戚继光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世人为之叹息。
结语
在戚继光的家乡,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戚继光24岁时,曾有一群方士围着他大谈长生之术,想骗他的钱。结果年少气盛的戚继光突然说:“我也有长生之术,可以给你们分享分享。”这伙人马上安静下来,只听戚继光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他们:“鞠躬尽瘁,夕死无憾,此即长生之术。”
纵使壮志难酬,纵使英雄末路,但在戚继光的心里,他一直是那个倔强的少年,鞠躬尽瘁,夕死无憾。
后来,明军的李如松学习了他的策略,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击败了丰臣秀吉。又过了许多年,在中华民族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依然有很多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继光”,让他们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戚继光虽然在遗憾中离世,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百年之后,依然闪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