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带领着他的众位弟兄打下了汉家天下之后,就开始对这些曾经并肩作战,替他卖命的哥们儿们下手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刘邦当时想效仿秦始皇实现郡县制,而这些当年随自己一起并肩作战的功臣在大汉帝国建国后不得不分封,这些也就导致了他的皇权无法高度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其实老早就对他们动了杀心。这些在其后几代帝王的推行的政策中就能看出,最后在汉武帝的“推恩令”实施之后,分封诸侯得以彻底瓦解。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有的是原来前朝的旧臣,有的是他的穷哥们,还有的是他原先的上司。多少的功臣在辅佐刘邦登上皇位之后居功自傲,觉得自己功高盖主,处处有意无意的就显露出了自己的反意,更何况他们的这个皇帝还有很重的疑心。
所以他们被流放的流放,处死的处死也就不足为怪了。就连足智多谋的张良也隐居山林,不问政事。但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萧何。他不仅没有遭受到前面所述的悲剧情节,相反还安安稳稳地做起了他的丞相。
这个人早年间也算是刘邦的一个上司,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他就已经当上了相当于现在县城里的一个秘书之类的职务。因为他办事仔细认真,又对法律律令十分有研究,所以当时的县令非常看好他,大家都觉得萧何以后肯定能成大事。而其他人对待刘邦就不同了,大家都觉得他无赖一个,对他总是冷眼相对。但是萧何却没有这样做,相反地,刘邦在去服徭役的时候,萧何还送了他一个大红包。作为一个上司送给下属如此厚礼,是特别地有所表示。
这件事使得这个“下属”终身难忘,后来做了皇帝以后论功行赏的时候,他还特地给曾经的恩人增加了两千户的封邑,就是为了报答当年萧何对他的恩情。很有侠义之气!
刘邦之所以成为皇帝之后,没有除掉萧何,反而非常重用他,这其中的缘由大概就是以下的四点吧!
其一,两人的关系其实一直没有特别近。他们两个人的出身不同,从下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有天壤之别。两人私下没有杯酒交接之欢,即使在一起共同饮酒,彼此之间的礼节也非常隆重。他们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两人互相欣赏、互相协作的同时也互相有所戒备。彼此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对方身上的缺点他们也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但是他们也明白互补的道理,所以两人之间还是以互相学习的关系为主。这是两个士人之间的礼尚往来,颇有一种美玉无瑕的感觉在里面。
其二,萧何为人低调,这一点就让刘邦对他很放心。纵观刘邦的一生,萧何对他产生的影响可谓是非常大。刚刚起事的时候萧何就推举他为领袖,胜利之后又成全他做皇帝,向他举荐韩信带兵从而统一了天下。经营后方让刘邦没有后顾之忧,这个大功臣的功劳如此之大,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为人做事都十分的小心谨慎。
其三,他还善于自保。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和项羽在战场上相持两年零四个月。这段时间,刘邦就将整个大本营都交给了萧何,萧何在后方也干的卓有成效。刘邦看似对萧何无比的信任,但其实也曾多次派人秘密回城打探萧何的动态。萧何也不是个傻子,他发现之后立刻就明白了刘邦的用意,马上将自己的子孙和家族中的亲戚送到了前线战斗,从而打消了刘邦对他的怀疑。
其四,萧何能够放下自己的身段,能够巧妙地用“别人”对自己的差评来打消刘邦对他的疑心。刘邦从前线打仗回来的时候,有几个百姓拦路死谏,向刘邦控告萧何强抢民宅,涉及数千万银两。刘邦回到朝廷之后,召见萧何时提到这件事情。没想到萧何对此丝毫没有避讳,惶恐的向刘邦谢罪。刘邦也给他一个台阶下,佯怒道:“你作为相国,居然和百姓争夺房屋住所,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上让他向百姓认错,对这些百姓进行赔偿,可是内心却是偷偷高兴,对他这个股肱之臣的怀疑也逐渐消失了。
最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萧何深知刘邦的政治理念,由于萧何精通法律律令,在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之前刘邦先一步进程,此时的萧何什么都没拿唯独偷偷的带走了秦始皇留下的众多珍贵典籍,法律律令,以至于最后没有在一把大火里面毁于一旦。这也为后来刘邦想实行郡县制奠定了法律基础,并在刘邦死后吕后这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的女人继承了刘邦的政治理想。可想而知,当时的刘邦还是非常眼光独到。
总而言之,涉及到政治的人和事就是这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君臣二人都是聪明人,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对方。只不过这些涉及到政治的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背后都有各自无奈的一面。萧何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刘邦也为了能够拉拢人心,让这些人更好的为他的子孙后代服务,所以他们都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都有各自的目的和苦衷。
文|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