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历经十常侍之乱、董卓祸乱朝纲、天下诸侯共起讨伐董卓等重大事件后,天下陷入了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混乱时期。在这个时候,各诸侯争夺霸权,而观望之际,有能力的谋臣和大将纷纷选择投效最有可能获胜的诸侯。在众多诸侯中,袁绍和曹操备受青睐,成为谋臣名将争相投奔的对象。然而,有一个人在当时条件比曹操更为优越,与袁绍不相上下,却只有少数谋臣名将投效于他,他就是袁绍的弟弟袁术。
袁术拥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硬件条件。首先,作为袁氏后裔,他们家族历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政治资源的优势无人能及。尽管与兄长袁绍竞争,袁术的地位却更高,不仅因为他是嫡系,而且在讨伐董卓时,他的职位最高,担任后将军,地位至少与州牧相当,远超袁绍只是冀州牧韩馥治下的渤海太守。其次,袁术最初占据南阳,靠近人才辈出的颍川许昌。令人不解的是,即便郭嘉、荀彧等人出自这一地区,却首选投效较远的袁绍,后来才舍弃袁绍而归顺曹操。最后,袁术在其实力最为强盛的时候,掌握了几乎整个扬州和豫州徐州的一部分,与袁绍相比实力不相上下,甚至曾一度强于袁绍。然而,尽管如此,天下有能力之士却没有选择投奔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袁术如此的冷遇呢?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袁术自身。简而言之,他的命运可以用“自作孽,不可活”六个字来概括。首先,早在那个时期,袁术就显露出不臣之心,与众不同的是,他表现得极为肆无忌惮。最为明显的例子包括两点:一是袁绍和韩馥曾计划邀请袁术一同支持汉室宗亲刘虞为帝对抗董卓,但被袁术拒绝。这表明在那个时候,袁术的心中已经有了异志;二是在向附近的陈国陈王刘宠借粮遭到拒绝后,袁术几乎公然派遣刺客刺杀了刘宠,尽管刘宠是大汉宗室,地位崇高,袁术却轻而易举地剥夺了他的生命。在当时仍尊崇汉室的情况下,袁术的行为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谁还会选择投效他呢?
其次,在扬州坐镇之际,为了打击袁绍和曹操,袁术的盟友却令人深感不安。他与一些黄巾军余党结成同盟,包括青州并州黄巾军、并州黑山军、河内白波军等。这些都是黄巾军余孤党,而在当时,士大夫对黄巾军深恶痛绝。相较之下,袁绍则竭力打击黑山军,曹操的青州军则是通过消灭青州黄巾军改编而来。天下之人看在眼里,又有谁会选择归顺一个与黄巾余党勾结的人呢?
第三,袁术篡夺了传国玉玺并称帝。在当时天下仍然尊崇汉室的情况下,这一举动无疑是冒犯天下的大忌。袁术的自立为帝,进一步使他失去了投效之人的选择。
最后,袁术个人的品质也与他遭受冷遇有关。他傲慢自大,看重出身和门第,对刘备和庶出的兄长袁绍皆不以为意。他对高出身的人不屑一顾,而底层寒族出身的袁术又自视过高,这使得他无法像曹操和袁绍那样积累丰富的人才资源。
总的来说,袁术尽管实力雄厚,却因为他自身的野心、不臣之心、盟友的不当选择以及个人品质的原因,最终导致了他在三国乱世中备受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