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又称秦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是在1974年3月由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的农民在离秦始皇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偶然发现的。关于兵马俑,我们可以探讨的话题非常丰富。今天,我们简单聊一聊一号坑的前排兵马俑,尤其是关于为什么大多数前排士兵没有穿铠甲,而是身着布衣的问题。
曾经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的人可能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前排士兵大多数都没穿铠甲,而是穿着布衣?兵马俑不论从个体还是整体上都相当真实地再现了秦国军队的原貌。换句话说,在真实的历史中,秦军的前排士兵确实是穿着布衣上阵的。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短兵相接、肉搏互砍是常规操作。作为冲锋在先的前排布衣士兵,他们面对被刀枪轻易刺破衣服直抵血肉的风险远高于身着铠甲者。这个问题是否意味着秦军将帅愚蠢,或者秦国的经济实力不足以配备铠甲呢?
提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大声呼喊:秦军一直是虎狼之师,军法战法自然处于高水平,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再者,战争关键在于经济实力和后勤保障,如果秦国经济和后勤不行,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根本就不可能。这种观点完全正确。我认为,安排前排布衣士兵恰恰能充分说明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统一天下的霸主。
首先,置之死地而后生,激发最大潜能。布衣士兵上阵的危险性,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那些士兵自然更加明了。一旦上场,只有比对方动作更快、更狠才能保住小命,否则就可能被对方轻松击败。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通过这种驱动力,前排布衣士兵更加骁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铠甲,无论是金属质地还是木板竹片,重量自然远远超过棉麻衣衫。穿上铠甲后,虽然防御性提升,但同时失去了速度优势。在古代战场上,大家都持有兵器,距离也很近,因此动作快的一方就能占到一些便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军相遇,排头兵的表现对整个战局有重大影响。安排布衣士兵冲锋的重要作用在于提振士气,短时间内震慑敌军心理。但一旦形成相持局面,布衣士兵的战斗力必然呈下降趋势。因此,秦军后续部队既着铠甲又配备战车,否则全部安排布衣上阵,最终可能被全歼。
其次,窥一斑而知全豹。布衣士兵只是秦军战斗力强大的冰山一角。布衣士兵冲锋的重要作用在于提振士气,短时间内震慑敌军心理。但一旦形成相持局面,布衣士兵的战斗力必然呈下降趋势。所以,秦军后续部队既着铠甲又配备战车,否则全部安排布衣上阵,最终可能被全歼。
最后,布衣士兵的安排恰恰能充分说明秦国是如何统一天下的。秦军的战斗力超强并不仅仅是因为装备和训练,更是因为秦国在制度、人才培养和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秦国通过制度保证战斗力,激发士兵最大潜能,并且充分开发了一切潜能。秦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这也是他们能够在战争中保持高水准的重要原因。
兵马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作为第八大奇迹,它背后蕴含着太多值得我们深究的内容。今天我们只是简单地聊了一聊一号坑的前排兵马俑,下次我们再聊一聊其他更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