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人出行,尤其是远行,常常与“骑马”二字紧密相连。
无论是短途的城郊踏青,还是长途的跨省远行,马匹都是他们主要的代步工具。
然而,与我们今天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相比,骑马出行无疑充满了艰辛。
颠簸的路途,变化莫测的天气,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盗匪野兽,都让旅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
而如果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京城,那更是对体力、毅力以及财力的一种巨大考验。
那么,在古代,从南方的重镇广州到北方的首都北京,究竟需要多久呢?
你听到的答案,保证会让你意想不到。
——【·纳入管辖·】——»
在探索这段漫长旅程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广州的历史。
在周朝时期,这片土地被称为“楚庭”,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似乎预示着它未来的繁华。
到了秦朝,它又有了新的名字——番禺,作为南海郡的郡治,开始逐渐显露出它的重要地位。
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这片地方还没完全被中央政府管辖。秦始皇统一了中原后,他的视线便转向了南边的岭南地带。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出了强大的军队,正式踏上了征服岭南的征途。这支由50万将士组成的庞大军队,由太尉屠睢担任主帅,年轻的赵佗担任副帅。
经过一番苦战,秦军成功征服了岭南,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正式将这片土地纳入了国家的管辖范围。
秦朝在岭南的统治虽然短暂,却为日后岭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岭南的开发带动了,中原到岭南的交通路线也越来越畅通。
——【·古道的开辟·】——»
广东那些古道上,最有名的一个得数梅关古道。
秦汉年间,梅关古道只是一条又窄又陡的崎岖小路,走起来挺费劲的。唐朝时,韶关的张九龄做了宰相,梅关古道的命运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张九龄建议朝廷挖掘大庾岭,拓宽新道路,使得梅关古道变得繁荣,几乎成了官方出入广东的独一通道。
历史上许多名人,如被贬谪岭南的苏轼,以及无数进京赶考的广东学子,都曾踏足这条古道,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故事。
除了梅关古道,还有湘粤古道和潇贺古道两条古道。韶关到郴州的这条古道,俗称西京古道,它是岭南地区通往长安、洛阳的关键通道。
而潇贺古道则位于湘桂之间,相传是由秦始皇大军开辟,见证了秦朝统一岭南的辉煌历史。
——【·广州名字的由来·】——»
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并在番禺设立郡治。
在秦朝末年,南海郡龙川的官员赵佗趁机自立,创建了南越国。
南越国拥有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物质文明相对发达,城市建设也颇具规模,其都城越城即位于今天的广州城区核心,两千年来位置未曾改变,这在全国城市中实属罕见。
汉武帝年间,南越国被征服,南方那片土地又回到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三国时期,广州属于东吴。孙权把交州拆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交州,另一个是广州。
在公元216年,吴国的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的行政中心从梧州迁回到了广州。
公元226年,把交州改叫广州,因为把州府从广信迁到了番禺,所以有了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
广州这城市如今挺有名气,规模也不小,妥妥的南方要地,政治、经济、文化样样不少。
从广州到北京,路途还是挺远的,挺不容易的。古时候,人们从广州出发去北京,得花上多久才能到呢?他们都是怎么走的?
——【·广州-北京·】——»
从广州到北京的距离,在清朝时得走上好长一段路呢。
根据史料记载,这段路程足足有4800里,相当于现在的2400多公里。
古时候,这么远的路途可不容易走。通常情况下,没特殊情况人们不会随便去试。
对于需要前往北京述职或赴任的官员来说,这段旅程更是充满挑战。
他们出行常坐马车,偶尔骑马,但不用驿站提供的马,都是自己带的。
此外,他们还需要带上随从和家人,一路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即使走的是官道,路况也远不如今天的公路平坦,马车行驶速度缓慢,颠簸不平,旅途的舒适度可想而知。
白天,除了赶路之外,还需要留出时间吃饭、喂马、休息,真正用来赶路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即使按照每天行走六七个小时,每小时十五里的速度计算,一天最多也只能走一百八十里左右。
从广州到北京,就算日夜兼程,至少得花个五六十天。
广东的学生,除了官员,还得去北京考科举。他们的旅程同样艰辛漫长。
《公车见闻录》一书描绘了广东学子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路线。
由于路途遥远,他们需要提前一年冬天就出发,一路水陆兼程,耗时三四个月才能到达北京。
在那个社会治安不佳的年代,为了安全起见,考生们通常会结伴而行,互相照应。
当然,人数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三四个人最佳,再各自带上一两个仆人。
人太多的话,坐船会很不方便。
广州出发的广东考生,先坐船逆着北江水流往上走,经过清远、连州、英德等地方,最后到了韶关就转船了。
到了江西,他们有两个选择:要么沿着现在的京广铁路往北走,要么沿着赣江到鄱阳湖,再顺着长江往下,最后通过运河到北京。
无论哪条路线,都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充满艰辛和挑战。
坐船比起码快些,但水路上也有不少潜在危险。江河湖泊的水文条件复杂,船只容易受到风浪的影响,甚至有倾覆的危险。
尤其是在海上航行,更是需要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
南宋时,张世杰指挥的舰队在海上遇到暴风雨,结果整个舰队都损失了。
对普通人来说,坐船长途旅行挺冒险的。
——【·道路指南·】——»
如今我们远行前会在网络上制定详细的攻略,而在古代,人们也会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他们无法通过网络查询路线,但可以查阅《山海经》、《徐霞客游记》等书籍,了解沿途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他们还会掌握一些实用的野外求生技巧,比如怎么辨认方向、找水喝、搭建临时的避难所之类的。
唐朝以后,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旅行指南类书籍,为出行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出行前,人们还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祈求一路平安顺利。
——【·总结·】——»
从广州到北京,这趟路途遥远,不仅仅是换个地方那么简单,更像是自己跟自己来了一场耐力的较量。
古人克服重重困难,长途跋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珍惜今天便捷的交通条件,怀着感恩之心,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参考资料:
“日行千里” 我国古代快递有多快 2018-01-30 10:23·中国商报
古代的“快递” 有多快? 2024-05-08 09:05·大科技杂志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