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曾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他前半生坎坷不得志,差点死在魏国。来到秦国后,秦王求贤若渴,范雎才最终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此人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好在秦王就是范雎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不但可以挖掘他的人才,还十分喜欢他。为了得到范雎的才能助力自己治国,秦王可谓是煞费苦心,极力投入。
第一次见就跪了
范雎来到秦国后并没有立刻得到重用,当时秦王正值意气风发的状态,不想见这个来自魏国的说客。范雎看准时机上奏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才能和当前形势,又吊着秦王的胃口,没有把话说完。秦王读完信觉得此人确实有才能,而且说得在理,立即派人去接他。来到宫中,范雎来到秦王门前却卖起了关子,不提自己的策略方法,秦王连连作揖请教,看到此景的人自然认为范雎是高贵的人才。
是日观范睢之见者,群臣莫不洒然变色易容者。
接着秦王屏退左右,跪着向范雎请教治国策略。
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由此看出,当时的秦王确实需要范雎这样的人才,体现秦王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决心。跪着听一个谋士说治国策略,这并没有让秦王有多丢人。恰恰相反,这让更多人知道了秦王时一个明君,也让他贤明的名号在外传播开来。
举全国之力复仇
范雎最早是在魏国受到须贾诬告被冤枉的,然后魏国的相国抓住这个机会百般羞辱了范雎,无情的摧残差点让他丢了性命。后来,范雎在秦国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正好见到了来出使的须贾。他心思缜密的试探了须贾,看在他没有忘记旧情的情面上没有杀死他,但是也百般羞辱,甚至在众人面前给须贾喂牲口饲料,报了当日被冤枉之仇。
而坐须贾於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魏国相国听闻此事吓得远逃到赵国平原君的家里避难,秦王知道此事后邀请平原君到秦国做客。平原君来到秦国后当即被秦王扣押,秦王发信给赵王:如果不把藏在平原君家里的那个人人头送来,秦王不但让平原君回不去,还要举全国之力攻打赵国。赵王无奈,派兵围剿,终于逼得范雎的仇人自杀。
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於关。
为什么喜欢他?
秦王求贤若渴,在太后和舅舅们持有重权的情况下,遇到了范雎。虽然秦国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内部已经出现了问题,范雎的出现仿佛秦王看到了救命稻草,看到了突出困境的希望,也许在秦王眼里就犹如漆黑的夜里瑶瑶看到一个明亮的灯光,心里豁然开朗的同时也迫切地想紧紧抓住他。
范雎才能高深,他对于秦王的作用不仅是治理国家的能人,还是突破家族政局困难的一个突破口。大堂之上,范雎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引用各国实例,推行新政。秦王很高兴地看到很多大臣被范雎辩得哑口无言,很多大臣都逐渐走向这个真正的帝王。太后和外戚们逐渐流失了朝堂上的话语权,秦昭王利用范雎终于夺回了本应属于他的地位和权力。
万事总有源头:秦王跪着听范雎说治国方略,举全国之力帮他报仇,这一切除了单纯的欣赏,当然真正的原因就是权力争夺。
参考资料:《史记·范睢蔡泽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