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9年9月18日,抚顺战犯改造所的广场上,所有人集合在一起,等着听一项重要广播。
在九一八这一天,人们听到了一个冲击神魂的消息:
在建国十周年之际,将对一些已经改恶从善的战犯实行特赦。
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开始自发地讨论哪些人能被特赦,只有溥仪在一旁,丝毫不感兴趣。
“能被特赦的都是人民批准的,但对我来说是不会有这事的。”
两个月后,特赦大会召开,溥仪仍是那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但喇叭里突然传来了他的名字:
“爱新觉罗·溥仪,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
溥仪一下子愣住了,他完全没想到的事却在短短几秒内出现了。他慢慢站起来,缓缓走到主席台前,眼含热泪地接过那张特赦证书,这一刻,他迎来了“新生”。
此时的溥仪已经53岁,孤身一人,在以后的岁月里,
溥仪实现了
“从皇帝到公民”
的转变,重新成家立业,安度晚年,周总理是直接推动者。
第一次见周总理
1959年12月14日,溥仪特赦抵京的第五天,他第一次见到周总理。
中南海西花厅里,杜聿明、宋希濂等首批特赦战犯齐聚一堂,他们都笑着,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当周总理、陈毅等领导人走进会客厅时,全场起立,热烈鼓掌。周总理示意大家就座后,一个个地攀谈起来。
当周总理问起溥仪的近况时,他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下意识地做了一个拱手的姿势。周总理看他十分紧张,有意缓解他的情绪,就风趣地说:
“请坐吧,你们满族那些繁文缛节可要丢掉哦,要是在大街上,一看到这些,我就知道他是个满族人。”
说完,大家都笑了,溥仪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但他还是很拘谨。在谈话中,溥仪多次提出过去的自己“有罪”,一再检讨自己。周总理笑了笑说:
“在改造的时候,你已经检讨很多了,不必再检讨了。”
周总理对首批特赦人员有很高的期望,他说:“你们是标兵,要经得起考验,坚定民族立场、人民立场。”
“从鸦片战争到今天,将近120年的时间,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讲到这儿,周总理的目光忽然转到溥仪身上,
“溥仪先生,你也可以证明现在比你们那时要好吧?”
溥仪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周总理继续说:
“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样的国家不爱,还爱什么?”
周总理寓意深刻的话在溥仪的心中卷起万顷波涛,他回想起自己充当日本傀儡的那段日子,很是愧疚。
“溥仪先生,”周总理打断了他的沉思,“清末时你才才两三岁,那时你不能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你要负责!”
“清朝灭亡后,满族人纷纷改名换姓,都不敢自称满族人。如今,大多数人都恢复了姓,也愿意承认自己是满族人了。
如今的中国,是各族人民的大家庭。
”
听着周总理的谆谆教诲,溥仪簌簌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周总理接见后,在一次座谈会上,溥仪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是祖国改造了我,我要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总理帮忙安排工作
溥仪认为,出狱后,他就和一个普通人没有区别了。但是,他从小生活在皇宫,锦衣玉食,什么都不用亲自动手,以至于什么都不会做。
他用暖瓶打水,有时候灌得太满,走路时洒出来,有时候灌完了却忘记盖瓶盖,最后变成冷水。
溥仪不会做饭,就去机关食堂吃饭。他不懂怎么用饭票和菜票,每次都从口袋里掏出一大堆票,让工人自己拿。他也不会按顺序买饭,有时候买完主食,随便放到一张桌子上就去买菜,回来后就不知道哪一份是自己的,只好重新买一份主食。因此他的饭票花得特别快,工作挣钱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关于溥仪的工作,周总理曾打电话亲自过问。最初,有人建议把溥仪安排到故宫参加劳动,可总理不同意:“故宫那么多游客,如果每天都来看‘皇上’,怎么办?”思来想去,还是要根据溥仪的意愿来安排工作。
1960年1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溥仪和他的家人,当面了解了溥仪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知识基础。
周总理问:“你想做哪种工作?”
溥仪回答:“我想搞轻工业,在公社也可以。”
周总理说:“学工业倒是不难,车窗流水线都可以,只要你眼睛没有什么大问题就行。”溥仪一听,连忙摆手说:“那我不太行,我的眼睛近视700度。”
“那这种精密仪器的就不行了,我看找找研究所,一边学习一边做工,既能照顾你的身体,又能学点儿知识。”周总理又问:“你喜欢化学还是物理?”
“都不会,过去只学过孔家店这一套。”说着,溥仪眼睛一亮:“我读过中医书籍,也在医务室里实践过,能当个医生吗?”
然而这个意见却被周总理否决了:“你给人家治病,治好了没什么,治坏了就有闲言碎语,这样不好。”
在谈话中,周总理了解到,溥仪最近在写自传,也读过四书五经,文史能力应该不错,于是他心里有了一番打算。
一个月后,溥仪拿着介绍信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报到。他要在这里待一年,半天学知识,半天劳动。在这里,溥仪被分到温室劳动,负责给植物浇花,劳动使他的体质变好,以前服药才能入睡的习惯也消失不见了。
一年的劳动结束,7名特赦人员被安排进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文史专员。其他人都面露喜色,可溥仪却低头不语。原来,自从写完个人自传《我的前半生》后,溥仪就觉得没东西可写了,而且他习惯了在植物园劳动的日子,总觉得城市里不如植物园清静。
他给民政部门打电话,希望能够继续住在植物园劳动。民政部门把事情反映给了周总理,周总理同意给他特殊待遇,每星期可以去一次植物园。从此,溥仪成为了首批文史专员,他要
“把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传给后代。”
建议溥仪再婚
1961年春节前夕,溥仪的弟弟溥杰出狱,周总理和邓颖超在自己的家中,热情地招待了爱新觉罗一家。溥仪的七叔,还有他的弟弟妹妹都来了。
谁都没有料到,周总理会开门见山,提起一个日本女性的名字。总理说:“嵯峨浩给我来过信,希望能在北京定居,与丈夫团聚。这次请你们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嵯峨浩是溥杰的妻子,是一个日本人。他们是在日本关东军司令的牵线下结为夫妻,日军一直利用这一结合鼓吹“日满亲善”,还宣布他们的孩子将继承溥仪的皇位。
正因如此,溥仪对嵯峨浩的成见很深。更令他生气的是,溥杰和嵯峨浩婚后如胶似漆,感情非常好,因此兄弟二人开始猜忌,感情逐渐淡漠。
溥仪打心底里不希望嵯峨浩回来,可是他的妹妹们却和这个嫂子相处得很好。只是他们的身份特殊,如果跟日本人扯上关系,怕惹出什么麻烦。
“嵯峨浩是日本天皇的亲戚呀,在中国定居不太好吧?”
“可以让她回来探亲,但是以防不测,不能让她长期定居。”
可这时,溥仪的七妹韫欢提出不同意见:溥杰和嵯峨浩存在婚姻关系,就应该允许夫妻团聚并在北京定居。
听了韫欢的意见,周总理笑了:“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有顾虑,可以理解。日本确实侵略过我们,但是中日两国的人民的友好往来,我们也不能拒绝嘛。溥杰和嵯峨浩已经结婚几十年了,她是日本人,也是中国人,是你们的家里人,我们不但要欢迎她来,来了以后你们还要好好相处,可不许疏远她啊!”
这一席话说下来,大家都笑了,在座的人明确了总理的态度,纷纷转变立场,表示同意。周总理转向溥杰道:“既然大家没有意见,你就写封信吧,把妻子和女儿叫回身边来!”溥杰眼含热泪,激动不已,他们一家人终于能够团聚了!
看着溥仪还有些不情愿,周总理笑道:“你还没结婚吧?”他用很风趣的话语向溥仪建议道,
“你还得结婚啊!这事你七叔得给张罗张罗吧!”
听了总理的话,载涛大笑:
“还是让他婚姻自由吧!”
1957年,溥仪与“福贵人”离婚后,就一直没有再婚,甚至毛主席在接见溥仪时,也幽默地说:“皇上怎么能没有皇后娘娘呢?”
在文史专员周振强的撮合下,溥仪认识了女护士李淑贤。他一听对方是医务人员,就产生了好感。经过四个多月的恋爱后,溥仪与李淑贤结为夫妻,从此,溥仪的生命中有了一束光。
在李淑贤的陪伴下,
溥仪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家的温暖。
但是夫妻生活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些矛盾。李淑贤比溥仪小将近20岁,他一心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己晚年的时候有个依靠。然而,溥仪的身体有缺陷,她的这个愿望注定无法实现。周总理听说他们不能有孩子的事,在接见他俩时说:
“只要你们夫妻互敬互爱就好了,有没有小孩都可以嘛,我不是也没有小孩吗?”
和李淑贤结婚后,溥仪真正把自己当成一名丈夫。他十分珍爱自己的妻子,一有时间就和妻子出去逛街。两人每天都要共进晚餐,如果李淑贤在医院加班,溥仪都要去公交站接她回家,然后再一起吃饭。
李淑贤也不得不承认,溥仪对他的确非常好,这也让她慢慢放下了没有孩子的遗憾。
1967年10月,溥仪病重住院。因为身份的特殊,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事,直到被特赦后,他才真正得到自由。溥仪的后半生过得十分忙碌,可是他忙得很愉快、很舒心。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溥仪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好想再见周总理一面啊!
由此可见,他心里有多么感激和爱戴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