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许多人把坟和墓混为一谈。事实上,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从形状上来看,墓是平的。坟上是高出地平面的土堆。
从埋葬人的身份来看。
墓中埋葬的都是一些有身份的人。而坟里埋葬的都是一些下层人。墓的起源
说起墓,还要从原始社会说起。早在2万多年以前,在北京山顶洞就有了死者的安葬方式。这种方式也就是墓的雏形。
那时候的山顶洞人对逝者的处理方式不再是最初的“弃尸”。而是把尸体用泥土的方式掩埋于地下。并在墓中埋葬了大量的陪葬品。秦始皇陵的诞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夏周时期,墓已经变得非常常见。而在这个时期,我国的丧葬文化也开始发展了起来。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他统治后期,逐渐产生了长生不老的想法。于是,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这才有了徐福东渡日本的这段历史。
秦始皇在寻找丹药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为自己建造气势宏伟的陵墓。秦始皇陵就是这样诞生的。
秦始皇陵建在骊山北麓的山丘下。骊山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除了女娲传说和骊山老母之外,还有很多帝王故事发生的地方。比方说,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唐玄宗秀恩爱的华清池。当然了,秦始皇陵更是空前绝后。秦始皇陵被发现
1974年,陕西骊山北麓的一个农民在挖井的时候。突然挖出了一处空穴,接着他在空穴中又挖出了陶俑的头。
70年代,那时候农村的农民仍然比较迷信。对于陶瓷等做出的人像,还相信一些鬼神之说。所以当村民发现这些陶俑的头时,立即停止挖掘。并祈祷神灵的庇佑,希望自己的误打误撞能够得到神灵的原谅。
后来这位村民在封建思想的驱使下,还想着把陶俑的头放回空穴中,并希望把空穴填满,从而弥补自己的过错。这件事被其他的村民得知后,在他们的劝说下,几个村民才把这件事上报到了当地文物管理局。
这位村民因为这个举动还发了一笔小财。因为上报有功,当地的文物管理局还奖励了他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作为生活中的一个大件,村民相当于中了一次头奖。
发掘秦始皇陵
后来专家们开始挖掘墓地。一开始专家们认为空穴也就是一个小墓地而已。即使是往大了想,也只不过是几十平方米的墓地。然而,他们都想错了,随着墓的发掘,专家心慌了。
墓地发掘的面积越来越大,好像没有尽头一样。而挖出来的东西更是冲击了专家的认识。在墓地中出土的文物更是国宝级的。
就这样,在众多专家的发掘下,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展示于世人的面前。发掘缓慢原因
那么疑问来了,自从秦始皇陵被发掘以来,已经有数十载。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也不会用这么长的时间。那么皇陵坟发掘进程为什么如此缓慢呢?
其实皇陵发掘如此的缓慢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自2000年以前,我国文物考古勘探主要采用“洛阳铲法”。这种发放在地质勘探活动中比较常见。不过,这种方法有利也有弊。首先这种方法在发掘文物的时候误差小。但是效率低,文物很容易受损。而且这种方法对于未知墓穴的深度和内部结构了解有限,这样就加大了发掘的难度。
其二,还和国家规定有关。在技术条件完全不成熟的情况下,国家规定是不可以随意发掘任何古代皇陵的。历史的教训
国家之所以做出如此的规定,主要和1955年的一次发掘陵墓有关。
1955年国庆节刚过,一封特别的“请求报告”被送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
这份报告是由6人共同签署提交的,其中两人我们非常熟悉,一人是中国著名作家兼考古学家郭沫若,另一人是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除副市长职务外,吴晗还是明朝历史研究专家。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请求中央发掘北京的明代长陵。
长陵是北京“十三陵”中最著名的陵墓,有“十三陵第一”的称呼,是明成祖朱熹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1955年12月初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1956年春天,考古队进入十三陵地区进行调查,随后进行了发掘。经过两年多的发掘,长陵出土的文物共有3000多件,不仅有皇帝各式各样的金银日用品,还有王冠、凤冠、玉带、龙袍、珍珠。
例如,金丝翼善冠、四顶凤冠,还有万历皇帝戴的乌纱翼善冠。
其他出土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各个被视为国宝。按理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发掘。大家应该高兴才是。但是长陵发掘出来的文化要比损失的多得多。
在发掘长陵中,损失了无数个珍贵的宝物。比方说,出土的一些丝织品和衣袍几天后氧化变黑,腐烂,最后成为了一块破布。而最让人遗憾的还是三具保存完整的尸骨。
据当时考古队员称,在陵墓中发掘到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骨。由于防腐措施比较好,300多年来,遗骨保存得相当完好。但是,由于当时的发掘技术不成熟导致了这三具遗骨并没有保存下来。
这件事给我国考古工作敲响了警钟,从此国家下达了死命令,在技术条件完全未成熟之前,不得开采任何古代皇陵。于是,在以上两大条件的影响下,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一直停滞不前。核磁共振法
一直到了2002年6月,专家们采用了最先进的发掘技术——核磁共振法。这才正式揭开了秦始皇陵的面纱。
核磁共振法是20世纪初的尖端技术。这种技术是在地下质子的刺激下产生共振,测量地下墓穴的整体面貌。
专家用这项技术,从2002年9月到2003年9月进行了一年,终于取得了预期成果。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位于海拔440 ~ 480米深处。
地宫之上有个封土堆。封土堆有四个勘探点,下面有两个含水层。通过核磁共振法,专家发现地宫中并没有任何的水。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地宫被一个厚厚的防渗墙包围着。其次,地宫内部有复杂的排水系统。
到目前为止,与秦始皇陵有关的开采工作仍在进行中。秦始皇陵下还有很多的秘密。关于这些秘密,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