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主席在彭老总彻底歼灭马家军的时候,挥毫写下赠给彭老总的诗句。
而彭老总对此却十分谦虚,收到这首诗后,将末尾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后,还给了毛主席。
这句诗将彭老总骁勇善战、立马横刀的勇武形象描绘得十分生动,几乎跃然纸上,而让毛主席赠诗的这场重要战役,就是歼灭马家军。
兰州之战
1949年8月20日,在解放军第一兵团的攻击之下,临夏被成功占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当时马家军的首脑之地——西宁。
眼看马步芳的老窝就处于人民解放军的枪口之下,彭老总完全掌握了围歼马家军的主动权。
至此,西北战场上最后一次大决战,也是解放大西北最大的一次攻坚战正式拉开了序幕,西北国民党军心里都在暗暗叫苦,兰州和银川,可能要不保了!
8月的天气还十分火热,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西北的大片土地都成了共产党的囊中之物,眼下兰州和银川也陷入了被我军夺回的局势里,蒋介石和国民党都感到十分的惊恐和不安。
于是他们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上任命马步芳、马鸿逵领导的马家军守住兰州,吸引我军到兰州城下,此时胡宗南就开始对我军实行包围之势,最终完成兰州决战。
马步芳也立下了军令状,表示一定会在兰州城下打败共产党军,还放出狠话:“大西北就是马家的天下!谁也别想夺走!”
此时的彭老总,还在观察马家军的阵地,他发现兰州是一个攻不破的铁桶。
兰州北面是黄河,其余三面被东岗坡和沈家岭紧紧环绕包围起来,地势十分严峻,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
国民党还在山上修了永久性的国防工事,主要的阵地里又有钢筋水泥碉堡群,阵地之前还有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和地雷群,马家军正想依托这些坚固的外壳,既可以强攻火力,又可以方便组织反攻。
这对我军实在是不利啊,彭老总不禁皱起了眉头,兰州的地形如此特别,对手又是号称国民党军里战斗力最强的马家军,这该从哪里下手呢?
彭老总想来想去,最终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南山阵地和北方的黄河铁桥,原因是,彭老总认为南山阵地是掌握制高点的关键,而掐住黄河铁桥就断了他们的后路。
好,就这么打,这是一场硬仗。彭老总心想,这一次,一定要啃下马家军这块硬骨头。
马家军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什么被称为国民党军最强悍的军队呢?
马家军的来历
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有一支长期控制我国西北地区的军阀,他们控制大西北地区将近整整80年,到民国时期,这支军阀的实力达到了顶峰状态,而他们的存在,也为我国的治安、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这就是鼎鼎有名的“马家军”,而马家军的起源,就是马占鳌。
1830年,马占鳌出生在甘肃,长大后的马占鳌成为了伊斯兰教中小有名气的首领,很受当地回族人的尊敬,当时山西和甘肃地区都爆发了回族的动乱,马占鳌也趁机举兵起义,很快就占领了河州地区。
马占鳌骁勇善战,屡屡战胜清军,渐渐地,在回族动乱中占据了核心领导地位,随后左宗棠出兵剿匪,但马占鳌却立刻表示自己可以归顺国家,如果国家有难,自己一定会挺身而出。
不论马占鳌当时心里到底是什么想法,从此以后,马家军在西北地区站稳了脚跟,也开启了长期的统治管理。
1911年,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清政府的统治政权已经危在旦夕,此时马家军的副指挥马麟奉命出兵镇压了革命军起义,但即便如此,中华民国还是顺应时势成立了。
民国成立以后,马麟转而带兵加入了中华民国,马家军也被冯玉祥将军编为“第二十六师”,下有三个旅,队伍的规模还算庞大,士兵有6000多人,马匹有1500多匹。
1931年,马麟的儿子马步芳成为了马家军新一任的掌门人,马步芳的野心比父亲大得多,他不仅打算以西宁为据点向外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也十分重视军队的经济发展,在他的苦心经营之下,马家军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在青海范围逐渐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1934年以后,马步芳更是大肆扩军,不仅先后担任了保安处处长,还有省政府带主席和总长官等职务,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里,权势之大,甚至有自立门户的倾向。
在担任青海省的保安处处长之后,马步芳将青海省划分了十五个保安区,每个区都有一个他亲信带领的地方民团,在当时,民团一共超过了100个,总人数多达十几万人。
与此同时,民团中还有一种骑兵民团,马匹多大70000匹,还有枪和刀剑武器数不胜数,由于马家军是回族出身,他们其中的大部分民团成员几乎都是善骑射的青年,战斗力不容小觑。
随着马家军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的行为也越来越像土匪流氓,而不像一支军阀。
所到之处,马家军烧杀抢掠,而只要他们的队伍有人死亡,就会立刻招新的民兵补上,战斗力一直处于饱满充足的状态。
马步芳对于骑兵部队的训练也是十分严格的额,他的每个骑兵团都配有专门的骑兵教练,每一个士兵都进行了专业的骑兵训练,可以说在马家军内,没有一个人不会射击、骑射、甚至精通刀剑战术,光是一个人作战的战斗力就可以十分强悍。
后来,马步芳加入了国民党,而马步芳利用历史遗留下的民族矛盾,在马家军内部进行洗脑式教育——马家军是保护伊斯兰教的,而红军则是要消灭伊斯兰教最大的敌人。
马家军的上上下下都收到了马步芳的蛊惑,再加上马步芳给他们的报酬也很多,这就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
和红军的纠葛
从红军时期以来,马家军就是我军最强劲的对手,也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1936年,红军进驻古浪县城,当时这片区域还被马步芳占领着,要想通过这块地盘,必须和马步芳一决高下。
没想到第二天,马步芳就带领了将近2万人对我军展开了围剿,当时我军仅仅只有对方人数的一半,更何况马家军还有飞机、大炮,无论是人数还是兵力,我们都远远比不上他们。
但马家军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看见红军就像杀红了眼一样,对我们狠下杀手,经过不停歇的进攻了三天两夜,重创我们红军,甚至参谋长和二十五师师长在这次战役之中不幸牺牲。
不仅如此,马家军对待从我军掠去的俘虏也毫无人性,用各种酷刑和毒打,让我们红军很多将士在屈辱中死去。
而在接下来的高台县城之战和临泽县城之战中,马家军更是集中兵力,对我军进行多方面的包围和攻击,当时,我军的人数几乎被打得只剩下马家军的十分之一。
当时我军在当地驻扎了很久,早就已经弹尽粮绝,已经被逼上了绝路,再加上没有充足的兵源补给和后勤支援,这就导致红军陷入了绝境。
我们很渴望一场胜利,来彻底结束和马家军之间的纠缠,在1949年的5月,在彭老总的带领下,王震、杨得志兵团将这个愿望最终实现了。
歼灭马家军
“解放兰州是解放大西北的最后一步,兰州战役的胜利,对彻底消灭西北国民党军的兵力有重大意义。”彭老总在会上提出:“我听说马步芳要死守兰州,这正合我意,我还怕他跑了,如果他真的不跑,那我们就把他消灭在兰州。”
随后,彭老总开始部署兵力,并且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马步芳还憋着一股劲,困兽犹斗,千万不可轻敌,千万不能小瞧这个马步芳!”
而随着我军包围了兰州,马步芳就开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既要操心兰州战役的部署大事,还要挂念西宁地区的安危,这些事让他焦头烂额。
马步芳在会上安排完战略部署,看了一眼手下的将领,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马继援满脸不在乎的样子。
马步芳对自己唯一的这个儿子十分器重,准备将马家军全权交给他,希望他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然而马继援是一个极其狂妄的人,他口口声声说要和彭老总分个高下,还要把共产党赶尽杀绝。
马步芳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他私下里告诉过儿子,兰州大战事关重大,千万不能轻敌,然而马继援对父亲的忠告毫不在乎。
8月21日,彭老总决定先以九个团的兵力对国民党的兰州守军进行试探,他想看看国民党军是否下定决心死守兰州,他很了解马步芳儿子的性格,知道马继援夜郎自大,这就是性格弱点。
果不其然,马继援对于自己的部署十分满意,认为兰州已经固若金汤,完全不可能被攻破。
拂晓时分,第一野战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对国民党军发起了试攻,从不同方向对敌军的阵地展开了攻击,战斗刚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和焦灼的状态,已经是难解难分的局面,从西边沈家岭的狗娃山到东边的马架山,进攻异常地辛苦和激烈。
由于地形原因,有的分队因为兵力不足,遭到敌军的火力封锁,被迫撤出阵地,我军不得不暂停攻击,兰州的外围,几乎没有一个阵地被攻下。
毛主席对战局很关注,他看了前线发回来的战报,脸色不禁变得阴沉起来,他心里知道马家军的实力不容小觑,思索了一阵子,他写了一封信给彭老总:“马步芳既然决心守住兰州,我们必须集中三个兵团全力攻击,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必须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马家军,必须全部歼灭,如果他们要投降,一律不准接受。”
试攻失败,这让大家的情绪都比较低落,彭老总告诉大家,一定要沉住气,我们通过试攻了解了对方的实力,再次进攻的时候,一定可以总结经验,打一场漂亮仗。
而另一边的马继援,因为成功守住了就内心狂喜,还放出豪言壮语声称活捉彭老总的人就可以获得黄金1000两。
8月25日,兰州战役正式打响,果然总结了经验之后,我军从上到下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冲锋陷阵,阵地被我军一一突破,马继援见状大惊,但此时胡宗南的部队已经被红军歼灭,期盼别的军队来支持,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坚守兰州的信心已经丧失了,马家军准备撤出兰州,退守黄河,但他们的企图很快就被我军发现,快速展开了追击,马家军节节败退。
8月26日12时,兰州城内的所有国民党残军已经被清理干净,兰州成功被解放。
追击进行了20多天,前进将近1000里,歼灭敌人将近12000人,分割敌人,歼灭敌人,令人头痛的马家军,终于支离破碎。
彭老总巧妙地利用了军阀之间的矛盾和精准的战略决策,为兰州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而我军在此次战役中,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我军在兰州一战中共伤亡8700人,特别是团级别以上的干部,伤亡数字达到了13人,这些数字,仅仅发生在一天半之内,这也算是彭老总从军生涯中最为残酷凶险的战役之一。
在今天看来,集中兵力、揪住要害攻击的战法,和顽强拼搏、奋勇杀敌的精神,是打败凶残马家军的制胜法宝。
8月30日,解放军举行了入兰州城的仪式,而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为解放中国付出生命的战士们,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