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早上6点30分,当城市还在沉睡时,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张婕已经起床,开始整理自己的着装。8点,她就要和同事一起坐上去纪念馆的班车,开始一天的讲解工作,她要确保自己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位参观者。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张婕身着整洁的工装,脚踏光亮的皮鞋,穿梭在纪念馆的“一碑一馆一址一园”之间,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张婕,一个生长在红色家庭的孩子,她的血脉中流淌着祖辈们为国家和民族英勇斗争的血液。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她的太姥姥巧妙地利用土炕作为藏身之处,成功掩护了八路军战士。张婕的姥舅曾经参加过平型关战役、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并且在抗战中立下了两次二等功。然而,战争的残酷也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一次重伤让他的脑部受到了严重损伤,导致他记忆力减退。尽管如此,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军人身份。
正是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张婕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支撑着她走上了传承红色文化的道路。
2005年,张婕凭借着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家族的责任感,成为了百团大战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初入职场,面对的是厚重的历史资料和每天重复无数遍的讲解词,张婕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她深知,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和对先辈们的缅怀。于是,她开始了自己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将那些冰冷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感,让历史在听众的心中重新焕发生机。
背诵讲解词,是张婕的基本功。为了将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铭记于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准备重要讲解任务时,她常常熬夜至凌晨,一遍遍地背诵、复盘,直到讲解词自然流畅。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让她在讲解台上总能游刃有余,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
然而,张婕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她深知,作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不仅要熟悉讲解词,更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受众分析能力。因此,她利用业余时间,精研细读了大量关于百团大战的书籍和资料,从4名元帅、3名大将、24名上将、68名中将到105个团的团长和政委,她都能倒背如流。同时,她还注重研究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不同团队的特点,调整讲解内容和方式,使讲解更加贴近听众,引发共鸣。
张婕的讲解总是充满情感。她善于捕捉听众的情绪变化,适时地运用“钓胃口”“造悬念”等技巧,引导听众一步步深入了解历史。有一次,她为一个来自北京的团队讲解。当讲到左权将军舍小家为大家,最终牺牲在太行山麓的悲壮故事时,她注意到两位烈士家属静静地听着,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那一刻,张婕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强大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她传承红色文化的决心。
除了日常的讲解工作,张婕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为纪念馆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她参加了多次馆际交流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分享经验,互学互鉴。她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一员。此外,她积极参加各类诗词诵读比赛和论坛活动,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传递着红色文化的温度和力量。
张婕的付出和努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她多次被评为优秀讲解员、优秀共产党员,但她从不因此而自满。她深知,作为一名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她的使命远未结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开创未来。她说:“我是一名普通的讲解员,但我的工作并不普通。我要用炽热情怀讲述历史,讲好家乡阳泉的故事,做好一名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这是我的神圣使命和价值体现。”顾 超文/图
来源 | 阳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