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蒋介石和冯玉祥曾都是手握重兵的一方军阀,二人义结金兰一事可谓轰动一时,可谁也没想到,不久之后二人为了利益撕破脸,反目成仇。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蒋介石和冯玉祥在北伐战争期间的一张合影。
左边高大的男子就是冯玉祥。都说冯玉祥是“布衣将军”,这么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他虽然穿的军装灰扑扑的,皱巴巴的,穿得倒是挺合身,气质不错。
右边身穿新军装,站得笔挺的人就是蒋介石。单看蒋介石身子瘦个子高,但是和站在一旁的冯玉祥相比,就矮了半个头了,气势上被压了一截。
那个时期,蒋介石和冯玉祥还是把酒言欢的好兄弟,那么为何之后就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了呢?
事实上,蒋冯二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在郑州冯玉祥的司令部举行了结拜仪式,二人成为异姓兄弟。冯玉祥1882年出生,时年46岁,蒋介石比他小了五岁,按照辈分,蒋介石应尊称冯玉祥一声大哥。
蒋介石与冯玉祥的结盟,各怀鬼胎,虽然表面上称兄道弟,可实际上却是同床异梦,这点从两人互换的兰谱中可以看出。
蒋介石的兰谱上面看着写了洋洋洒洒,实则内容空阔,毫无实际性可言。而冯玉祥的兰谱则是目的明确,有头有尾,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北伐大战期间,蒋冯二人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还是一条心的。可北伐战争结束,各方瓜分利益时,两人却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北伐军声势浩大,张作霖避其锋芒,率部撤离北京时,各方军阀都对华北这块“肥肉”虎视眈眈。蒋介石为了减少对自己的威胁,为了限制冯玉祥势力的扩张,拉拢阎锡山,将华北交给他管理了。
蒋介石此举,令冯玉祥极度不满,损失这么多人,没捞到实际好处,于是。逢人就说:“我可真是认识到蒋某人了,我们打仗死人,人家捡现成的做官,真不是东西”
蒋介石打败李宗仁之后,就形成了蒋、冯、阎锡山三方势力。蒋介石为削弱冯玉祥的势力,不仅用重金收买了他的部下将领,更是拉拢阎锡山,一起对付冯玉祥。在蒋介石的诱惑下,冯玉祥不少老下属纷纷倒戈,这也就注定他失败的结局。
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在抗日大局下,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放下各自恩怨,共同为抗日出力。
蒋介石发报给冯玉祥,一起商量抗日大计。冯玉祥表示:抗日是大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致对敌,往日的事情先暂且不提。二人达成共识,自此,蒋介石和冯玉祥又开始了新的合作。
闹僵多年后,蒋介石再次见到冯玉祥时,握着他的手,声泪俱下的说:过去的一切都是我的错,以后有什么不对的地步,大哥应该当面指出,现在是国难当头,感谢大哥不计前嫌,与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面对蒋介石的“真诚”,冯玉祥非常感动,觉得他可能真的改变了,可以合作一把。
没想到,蒋介石没有变,在抗日工作中架空冯玉祥,不给他实权。经历了种种事情后,让冯玉祥意识到蒋介石是一个独裁者,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专制,抗日不积极,用非中央嫡系部队对日作战,自己却保存实力。
蒋介石的种种行为,让冯玉祥大为不满,不愿与他为伍。
尽管冯玉祥曾多次“倒戈”,但民族大义不含糊,积极对日作战。全面抗战时期,冯玉祥高举抗日大旗,号召爱国人士成立抗日同盟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与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一面暗中积极筹备内战。冯玉祥眼看多年国共合作的大好成果毁于一旦,坚决反对内战,不惜再次站在蒋介石的对立面。
在蒋介石的施压下,冯玉祥被迫离开军界,提出去美国考察水利。临行前,冯玉祥再次以赠言的形式,上书蒋介石:今日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国内都要和,和了一切都有办法,打了必将惨痛之结局。
遗憾的是,蒋介石选择一意孤行,站在全国人民的对立面。冯玉祥对蒋失望至极,在美期间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位美国记者提问:你公开反蒋,不害怕他暗杀你吗?冯玉祥微微一笑道:我如果怕死,就不会这么说这么做了。
1948年7月,在我党的邀请下,冯玉祥自美国乘“胜利”轮回国,途中船只失火,不幸遇难了,终年66岁。
关于冯玉祥的死因,有人说是一场意外,也有人怀疑是一场谋杀,只不过没有直接证据,成了一个谜了。
蒋介石和冯玉祥从“义结金兰”到反目成仇,这样的转变过程是复杂的,既有利益斗争,也有民族大义,总是不是一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