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国民党高官摇篮,老蒋嫡系的天堂,黄埔军校还与我党关系匪浅?
创始人
2025-08-17 05:05:09
0

前言

1954年10月,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回忆往昔不禁感慨万千。

“我还曾在上海为黄埔军校招收过一期学生,地址还是在上海环龙路44号!”原来,当年声名赫赫的黄埔军校,首位招生办主任便是主席。

一直以来,大家眼中的黄埔军校都是国民党培养高官的地方,还是老蒋扶植嫡系的好去处,殊不知,这所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家军事政治学校与我党还有着不解之缘。

正如朱德总司令说的那样:“国民党在我党的支持下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改造了旧军队,因此,我们在研究党的军史时,应当从这个老根上开始!”

曾经,孙中山先生高喊着“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大批热血青年来到黄埔军校,也铸就了“爱国革命、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奋斗牺牲”这般振聋发聩的黄埔精神,直到延安抗大乃至我军当下建设依旧在延续和发展着。

我党与黄埔军校的渊源到底有多深厚,不妨了解一下。

一、主席与黄埔军校的不解之缘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席在这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会议结束后,他又被委派到上海执行部,对当地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

2月中旬,当主席来到上海后,除了设立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旧党员登记、代理文书科主任以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进行招生。

3月底,主席对上海地区的考生进行复试,录取者可以拿到旅费以及证书,并赶赴广州参加全国总复试。

曾经的国民革命军中将郭一予参与过此次复试,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来到上海之后,由陈作为、赵自选两位同志将我们来自湖南党的考生公函和名单交给了毛委员,希望他多加照顾,毛委员当时就告诉我们,这次复试的人很多,要凭考试成绩录取,要我们赶快准备复试!”

其实,主席当年对于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极为重视,如开篇提到的那样,多年后他依旧对于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除了负责招生工作之外,主席还积极推荐自己的同乡进入黄埔军校深造,有着“黄埔三杰”之称的蒋先云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都在“入校介绍人”一栏中写着主席的名字。

当年能够进入黄埔军校深造的考生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试,这样的安排保证了每一位考生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还为军校保证了优质的生源,这也是为何黄埔军校起初能够为国共两党培养大批优秀党政骨干以及卓越的领导人。

在建国后首次大授衔仪式上,10位元帅中,居然有5位曾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这也难怪主席每每见到这些高级将领都会想起曾经的黄埔军校,对那段往事感慨万千。

5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孙中山先生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还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苏联军官担任顾问和教官。

6月16日,参加开学典礼的主席发表了重要演讲,对于国民党建立的“三大政策”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正如他说的那样:“源于‘三大政策’才创建了黄埔军校和党军,才能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这些不但体现了国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发展,也展现了三民主义的发展!”

虽说主席并没有在黄埔军校任职,可他当年还是会常常来到军校做演讲,黄埔军校的教育模式也给他日后的革命理念提供了诸多灵感和启发。

黄埔军校对于主席最大的触动便是,将政治教育提升到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不同于先前所有的旧式军校,而这样的改革也被主席沿用到我军的建设方面。

毫不夸张地讲,主席一直对于从黄埔军校中走出来的革命军人都是极为看重的,尤其在国民党背叛革命之后,在“九一八事变”以及华北事变的危难关头,他依旧不遗余力地争取着出自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军官。

1931年9月,主席在领导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为了培养红军干部,我党创办了红军干部学校,主席就曾对何长工以及邓萍说过:“北伐时有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培养红军干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向部队源源不断输送经过培养的优质红色指挥员,为了战胜反动派,我们也要学会办校、治军,培养我们自己的建军人才!”

在主席看来,当年黄埔军校建立的民主传统尤为重要,也是中国红军得以迅速壮大的根本,为何当年的黄埔军校人才辈出,正是源于他们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的宵小之徒,深知奋进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利益,全心全意为国人服务才是最高宗旨。

1939年5月26日,主席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会上将黄埔军校与我党领导的抗大办学理念相提并论:“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竟美的!”

主席心中的革命理想与黄埔精神如出一辙,那里曾是象征中国革命希望的一片净土,事实上,我党当年还有诸多领袖出自于黄埔军校,他们同样对这所军校有着深厚的情愫。

二、黄埔军校走来的我党领袖

黄埔军校初建之时,源于我党的大力推动,才引来诸多知识精英的投奔,尤其在政治军事活动中,一股黄埔“红色潜流”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便是当年从黄埔军校走来的我党领袖。

1、政治工作核心领导——周恩来

回看往昔,倘若没有周总理的加入,就注定没有黄埔军校的辉煌,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恰恰是总理当年作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核心领导人的身份,是他为这所军校注入了灵魂。

1921年,总理加入我党,1924年11月,他来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

初来乍到之际,政治部仅仅是个空架子,对于当时的总理而言,这项工作也是全新的挑战,而这也给了总理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才华。

在捋顺政治部工作秩序之后,总理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政治教育方面,尤其要帮学生弄清楚两个问题:

其一,为什么要革命?是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和贪官污吏。

其二,搞清楚军民关系,要救国卫民,还要严守纪律。

为了让学生尽快建立政治觉悟,总理要求政治部每周都要举行两次学生政治演讲,还要进行政治讨论和政治问答。

与此同时,总理当年还亲自指导新成立的军校教导团进行政治工作,并一手创办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提起联合会,当时的广州除了黄埔军校之外,还有粤军讲武学校、桂军军官学校、滇军军官学校等等,而总理将来自这些军校的青年军人集结到一处,也是为了宣扬新的革命理念,尽最大可能争取到全国顶尖的青年才俊。

一番整顿之后,总理带领的黄埔军校政治部快速走向正轨,有如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指导股主任的王逸回忆:“周恩来同志每日都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找人谈话以及落实工作方面,他思维缜密、处事敏捷,还能灵活把握原则,经手的事情大多水到渠成!”

积极投身政治工作的总理,还不忘在学员中为我党争取有识之士,短短一年时间,总理就在军校为我党发展了党员43人,党支部则由总理代表的广东区委直接领导。

1925年初,受到北洋军阀支持的陈炯明打着粤军总司令的旗号进犯广州,这一时机也成为了检验总理军校政治工作成果的好时候。

1月15日,广州革命政府发表《东征宣言》,决定出兵讨伐陈炯明,黄埔军校也将学生们组成校军加入战斗,总理作为政治部主任随军出征。

别看当时的黄埔校军组建时间仓促,总理制定的详尽政治工作制度却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来,东征开始前,政治部就印发了《敬告士兵同志们》宣传单,还对战时政治工作制度有了详细安排,每个团、营、连设有党代表,不少还是我党人员。

二来,出征前,政治部就明确了严格的军队纪律,校军不但要系红领巾、军服整齐,沿途不可以拉夫役,购物不可赊欠,露营不住民房,物资由政治部统一安排等等。

三来,沿途向民众展开政治宣传,总理还细心挑选出20位会讲广州话等地方方言的学生组成宣传队,东征军到达前边开始沿途为百姓做宣传,甚至派飞机在敌阵地上空散发宣传单。

在东征军攻占东莞、海丰之后的庆功大会上,总理曾亲自发表演说:“此次军校出发,是为人民解除病痛而来,可我们毕竟力量太小,离不开人民的援助,本校希望和人民通力合作,赢得革命成功!”

最后,军校所到之处还会帮助当地民众建立工会、农民协会、学生会、教职员联合会等等,正如他说的那样:“人民如有强固之组织,则军队不敢强行,请各界注意此点!”

经此一战,不单是总理先前付出的努力得到验证和认可,外界也终于看到了中国第一支有着良好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军队,这正是我党在领导军队政治工作方面进行的最早尝试。

所以说,总理成就了最初的黄埔军校,军校也给了他一次黄金机会来历练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才能,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他都受到了国共两党以及黄埔师生的尊敬和推崇。

2、黄埔军校首位共产党人——张申府

前面提到了总理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卓越成就,而要说能够为我党打开如此局面的第一人还要属张申府,也被后人称为“被遗忘的中共创始人”。

1920年10月,张申府与李大钊、张国焘在北京组建“共产党小组”,随后,他便以蔡元培秘书的身份前往法国深造,当年总理能够加入我党也是经由张申府介绍的。

1924年2月,张申府被任命为蒋介石的翻译,5月12日,他又被任命为招生考试考官以及政治部副主任。

在当时17位蒋介石提名的教官中,张申府是唯一一位我党人员,别看当时的他已经32岁且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可他依旧成为了我党在黄埔军校的第一人。

进入黄埔军校后,全校的各项工作都极不完善,政治部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就连基本的政治课都没有,此时的张申府通过廖仲恺等人的关系将多名我党党员引进黄埔,而在他列出的15位推荐名单中,总理恰恰在第一位。

当时的总理还在法国,张申府为他寄去了回国路费并催促他尽快回国,如此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总理辉煌战绩。

3、胡宗南死对头——陈赓

众所周知,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当年还是“哭”进黄埔军校的,原因恰恰是他不足一米六的身高,后来凭借廖仲恺的特批才得以参加考试并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也成为了国民党最出名的战将之一。

正所谓“既生瑜,何生亮”,在军校的胡宗南一直有位“死对头”,两人日后还在战场上过招无数次,此人便是陈赓。

作为开国大将,陈赓也是从黄埔军校走来的我党领袖,与前面提到的总理和张申府不同,他则是我党在黄埔军校的学员代表之一。

进入黄埔军校后,陈赓也成为了青年军人联合会成员,而胡宗南则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两派常常发生冲突,打架斗殴也是常有的时。

曾有一次军校集会上,两派又闹成一团,陈赓与李仙洲对阵之际,胡宗南跑来帮忙,盛怒之下的陈赓操起板凳开始追赶对方,二人狼狈逃窜。

这样的趣事在当年还有很多,而要说让陈赓名扬天下的还要数他“黄埔三杰”的称号,正如当年的一首打油诗:“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

原来,在第二次东征之际,陈赓还救过蒋介石一命。

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开始了第二次东征历程,身为总指挥的蒋介石在华阳镇一役中遇险,恰恰是陈赓及时背起蒋介石冒着枪林弹雨过河脱险。

要说没能将陈赓这员猛将纳入麾下,一定是蒋介石当年的一大遗憾,而陈赓的真性情也深深打动着蒋介石。

1933年春天,因为叛徒的高密,陈赓在上海被国民党抓获,随即被送往南昌,与蒋介石见面。

见到陈赓后,蒋介石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陈赓,你瘦了!”只见陈赓回答道:“瘦吾而肥天下,校长也瘦了!”

当蒋介石回应“国际如此,生灵涂炭,寝食难安哪!”陈赓义正严词地说道:“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

一时间,蒋介石无言以对,身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他却没有做到一位军校学员心怀天下的气度,这一点足以见得陈赓的政治觉悟与胸怀,他才是黄埔军校往昔学员的骄傲!

事实上,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三位,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我党领袖还有很多,可以这样说,黄埔军校的存在不但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决定了我党在解放事业中的成败,这些都得益于当年的黄埔精神,不过,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共产党人才是这一精神真正的缔造者。

三、共产党人才是黄埔精神的缔造者

在大革命时期,我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便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也恰恰是黄埔精神的奠基之魂。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前夕,党中央发布了《农民士兵之间的工作问题决议案》,其中提到了要在军队建立党组织,尤其要以黄埔军校作为工作重点,从那之后,经过各省党组织选送到黄埔军校的党员占到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黄埔军校还引进了苏共的先进制度和军事教育,并得到苏联在军政专业教育人才以及物资方面的援助,由此,我党在黄埔军校建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深度发挥我党政治核心作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制度移植下的本土化创新”。

曾经,身为军校政治教官的我党党员恽代英、萧楚女等人一同编辑了多达10万字的《政治问答集》,任职政治部主任的我党党员熊雄还主持制定了《政治教育大纲草案》。

如此深刻的政治学习,让军校成员懂得自己当兵的使命,也明白当下为何要打仗,也都渐渐摒弃了雇佣军队的思想。

1926年,一位经过政治训练的黄埔学员写下了《革命军人的精神》一文。

“升官发财不是我们进入军校的目的,养家糊口也不是我们当兵的原因!作为革命军人,我们都要具备五种精神:爱国、爱民、服从党令、为主义牺牲、服从国家命令!有了这五种精神,才算是一位合格的革命军人!”

其实,这位学员口中的五种精神正是黄埔精神的基本内涵,正是在无数我党人员的努力下,当年的黄埔精神才会呼之欲出。

1926年8月19日,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典礼上,任职政治部主任的恽代英明确提出了“黄埔精神”这一概念。

就在此后,经历了东征、北伐等战事以及军校生活的沉淀和凝练,黄埔精神越发深入人心,正如我党创建人安体诚说的那样:“总结黄埔军校自身的历史和客观性质,黄埔精神就是坚定实行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

在我党组建军队初期,无论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各个部队中都有一批往日的黄埔军校师生,他们都曾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政治训练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大多也都经受过东征、北伐的炮火洗礼。

据统计,当年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黄埔军校师生多达148人,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黄埔军校师生也有41人。

所以说,黄埔精神在我党卓越党员的不断践行下得到了深度凝练,便是:爱国、牺牲、团结、责任,这一点影响着左权、赵一曼、赵尚志等英烈的慷慨赴死,还指导了延安抗大的兴办,还有主席、总理等我党领袖后来关于黄埔、红埔的理念论述。

1955年大授衔仪式上,我军5位元帅、3位大将、9位上将、9位中将、11位少将都曾在黄埔军校任职或学习。

1989年,经由党中央评定的“中国36位军事家”中,有多达17人曾是黄埔军校师生。

种种史实表明,黄埔精神的缔造者是共产党人,在此之后,共产党人还将这一精神延续至今,这才是黄埔军校璀璨于历史长河的重要意义。

结语

主席曾说过:“我们党虽然在1921年到1924年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以及组织军队的重要性,可当参与黄埔军事学校之后,党迎来了新阶段,也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性了!”

曾亲手缔造黄埔精神的总理,对于黄埔军校的建立也有着独到见解:“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军事方面不断遭到失败的结果,得到教训的他在苏联和我党的帮助下,渐渐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

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的横空出世,才是中国历史改写的风向标,无数民族英雄因此成就,其深远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虽说1927年之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黄埔军校也跟着沦为他壮大国民党的“私产”,可黄埔精神依旧没有被泯灭,除去政治立场不同,诸多从这里走出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在黄埔军校学习后建立的爱国立场是极为端正的。

由此可见,后人口中的“国民党高官的摇篮、蒋介石嫡系的天堂”,黄埔军校始终与我党关系匪浅,时至今日,响彻历史天空的黄埔精神依旧被我党延续着……

相关内容

敦煌市政协召开十届18次常...
8月5日,敦煌市政协召开十届18次常委会议,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乌...
2025-08-07 06:02:31
2025年中秋国庆连休8天...
2025年的中秋节与国庆节罕见连休,从10月1日至10月8日共放假...
2025-08-07 06:01:48
夜色赶海
8月5日晚8时许,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沙滩上热闹非凡。不少市民趁着晚...
2025-08-07 05:59:20
原创 ...
顺治皇帝的陵墓得以保存至今,确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
2025-08-07 05:34:03
原创 ...
1967年的一天,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从北京参加完国庆典礼,如期回到...
2025-08-07 05:33:59
原创 ...
他是国军起义走出的将领,险些被遣散回家,55年成为开国上将 李达上...
2025-08-07 05:33:49
原创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的舞台上,权力更迭如同潮汐...
2025-08-07 05:33:38
原创 ...
晋朝在短暂实现天下大一统后,再次爆发战乱,这一次是整个汉人的浩劫。...
2025-08-07 05:33:32
原创 ...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了中国古老的城墙,京城在战火中被掠夺...
2025-08-07 05:33:04

热门资讯

铭记历史,砥砺教育初心——观《... 近期,我观看了纪录片《血战湘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幅幅惨烈的战争画面,一个个英勇无畏的革命先辈...
原创 清... 所谓文字狱,就是因文字的缘故而引发的罪案。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专制政策的一部分,文字狱在历史上各个朝代都...
原创 纣... 三界开启封神榜,多是因为世间的一个人,殷商第31代皇帝——殷纣王。 原本位列三皇,身为上古福德正神的...
兵马俑到底有多少件?为啥出土的... 本文转自【央视一套】; 近日,考古人员在陕西秦兵马俑 二号坑的考古发掘保护现场发现了 两处战车遗迹 ...
荆轲刺秦王之所以没有成功,这个... 荆轲是战国后期的卫国人,祖籍在齐国,后来才移居卫国。到了燕国后,人称荆卿,和高渐离是好朋友。同时,他...
原创 女... 葛健豪,蔡和森与蔡畅兄妹俩的母亲。她不仅是一位革命的母亲,而且自身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是中国早期女权...
原创 9...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说,曾有个日本91岁老兵站在人群中,信誓旦旦的说还要对中国开战。而且言辞激烈,引起了...
钟振振|北宋词人贺铸评传(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
原创 2... 民国时期,蒋介石和冯玉祥曾都是手握重兵的一方军阀,二人义结金兰一事可谓轰动一时,可谁也没想到,不久之...
原创 古... “白银国放黄金色,宫锦袍添紫绮裘。”这句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描述了古代白银的盛景。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