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曾经说:“任何集体的利益都必须允许有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作为宋氏三姐妹之一,宋庆龄一直是民国时期的一个传奇。众人皆认为宋庆龄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才女。然而在那个动荡的革命年代,宋庆龄化身为一名坚定的民主斗士,拥有男子可望而不可即的勇气。
1949年,宋庆龄在回家的时候被战士挡在门口。气愤的她调转车头,直冲共产党的三野司令部,找陈毅告状。战士们为什么要挡住宋庆龄的去路?宋庆龄又为什么如此无所顾忌?
临危不惧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解放意义重大。彼时宋庆龄位于上海,接到消息之后,她十分兴奋,“感谢上苍,我们现在总算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正如宋庆龄认为的那样,解放战争完全胜利已经近在咫尺,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区上海的表现也让人们十分欣慰。
三野政治部的人曾经回忆,在渡江战役之前,第三野战军制定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严格规范战士们进入上海之后的行为。中共中央在收到陈毅提交的入城草案之后十分满意,上呈毛主席,毛主席在来电上回复了八个大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为了不影响上海的市场供应以及金融秩序,军队规定解放军在进入上海之后不能参与当地的消费。就连士兵们集体吃饭,都是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郊区先准备好,之后送到市区。进入上海之后的解放军一直严格遵守纪律,甚至因此与宋庆龄发生了误会。
5月27日上海解放之后,解放军一个团的兵力进驻淮海中路,连长指着武康大楼对面的一所巨大的房子对着战士们说,排长带着人进去宿营。
那时没有人知道这所房子究竟属于谁,他们上前敲门,与房子里面的人沟通。门房拒绝了战士们的宿营要求,却并没有说出真实的原因,只是告诉他们这间房子部队不能进来。
战士们坚持争取,门房绝不退让,双方竟然起了争执。听到下面嘈杂的训斥之声,宋庆龄从楼上走下来,对着士兵们说:“我是宋庆龄,这里是我的公寓,你们的部队不能随便住。如果非要入住,就让陈司令给我打电话。”
战士们这才知道,原来这所神秘的房子就是宋庆龄的寓所。陈毅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十分生气,他严肃批评了团干部,并且亲自打电话向宋庆龄道歉,不久之后,他亲自来到了宋庆龄的寓所当面道歉。
陈毅和宋庆龄畅聊已久,询问了久居上海的宋庆龄关于接管城市之后的具体意见。陈赓与孙中山、宋庆龄夫妇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为了表示歉意,陈毅甚至找到了陈赓当说客。
5月31日,在陈毅等人的陪同下,邓小平也亲自登门向宋庆龄致歉。宋庆龄和邓小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知道彼此的存在,而今第一次正式见面却在这样的场合,两个人也感叹不已。
冲冠一怒
一切误会解除之后,我党立刻从27军中抽调兵力组成警卫部队,他们被派到了宋庆龄的住所。
中共中央作出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上海刚刚解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危机的解除。国民党的间谍以及眼线依旧隐藏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他们盯着民主爱国人士蠢蠢欲动,宋庆龄也时刻暴露在危机之中。
另一方面,宋庆龄的身份十分特殊,一旦发生危险,必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不论是社会的舆论环境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胜利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综合各方面考虑,保护宋庆龄已经刻不容缓。
彼时中央的出发点是保护宋庆龄的安危,却没想到我方士兵再次闹出来笑话。接到任务之后,27军严肃对待,保护民主斗士宋庆龄是莫大的荣耀,同时他们的肩上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防止居心叵测之人混进了宋庆龄的寓所,士兵们确立了一条规矩,宋庆龄的寓所只能出,不能进。某天宋庆龄外出办事之后乘车回家,却被战士们拦在了门外。原来负责守卫寓所的士兵换岗,新来的警卫员并不认识宋庆龄,不论如何也不让她回家。
起初宋庆龄的手下耐心地向警卫员解释,然而警卫员并不相信,依旧不允许宋庆龄进入。战士说,我不认识宋庆龄,所以你们不能进入,我需要向上级请示。
宋庆龄看到沟通无果十分气愤,立即掉转车头向着三野司令部驶去,想要讨要一个说法。在此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与宋庆龄发生了一次误会,如今双方再次产生冲突,新账旧账一并处理,宋庆龄十分无奈。
兵团政委郭化若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陪同宋庆龄回到宋宅,试图解决问题。然后在宋庆龄的寓所前,他们却看到陈毅和27军军长聂凤智早在门前迎候。
原来,陈毅忙完了自己的工作之后回到三野司令部,手下已经向他通报了消息。了解到事情的经过之后,陈毅也是十分无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这一切似乎找不到真正应该为此负责的人。
见到宋庆龄,陈毅毕恭毕敬地行了个军礼,认真地说:“孙夫人,为难您了。我刚开完会,在车上听说这件事,便和老聂特地赶来向您赔礼道歉。”宋庆龄看到陈毅态度诚恳,连忙说没事、没事。三野司令部领导亲自登门道歉,宋庆龄就算怨气冲天也无话可说。
陈毅随后说,这件事情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就让我们俩给您站一班岗,也好教育一下警卫战士……”光是警卫员道歉还不够,陈毅和老聂还亲自为宋庆龄站岗。在陈毅的要求下,负责守卫宋庆龄寓所的27军当面道歉,此时宋庆龄的怨气也已经尽数消除。
民主斗士宋庆龄耿直刚烈,意外因为解放军的严格纪律而与他们发生了争执,如此行为也让人忍俊不禁。事实上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联系十分密切,虽然发生误会却并不计较,这也是宋庆龄大度、宽容的体现。
民主斗士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宋庆龄的两次冲突中人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宋庆龄足够重视。在此之前,宋庆龄一直是一个坚定的国民党支持者,然而中国共产党的诚意最终打动她,她也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道路。
事实上,宋庆龄对于中国共产党态度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产生的,她对共产党的好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宋庆龄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包括宋庆龄在内的众多人对我军的误解。普通民众并不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真实行事风格,因此进城来的第一印象就决定了他们对我军的总体看法。
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极不愉快的背景下,如此宋庆龄大动肝火便也无可厚非。
“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打的不仅是一个军事仗,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仗,不仅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全城市,还要争取人心。”上海解放的时候,毛主席的这番话曾经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了争夺最终的胜利开展,但是不论如何人,人民群众都是无辜的。
听到中国共产党的话语,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宋庆龄的观念也悄然改变。在人们看来,同其他的大家闺秀不同,宋庆龄虽然出身名门,却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方面,宋庆龄是鲜活的。在其他的名家小姐尚且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抱怨不已的时候,宋庆龄已经跟随着孙中山的脚步奋战在革命的一线,这便是她的高尚。
其他的名媛十指不沾阳春水,宋庆龄却将烹饪当成自己的而兴趣爱好,之后竟然发展成了事业,成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稳定外交关系的催化剂。宋庆龄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前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后亦然。
另一方面,宋庆龄是刚强的。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之后,虽然有着严格的纪律,普通百姓的心中不免有些害怕。然而宋庆龄绝不退让,甚至直接来到了三野司令部当场对峙,这便是她身为民主人士的气魄。误会解除之后,宋庆龄并不计较,这也是她的宽容品质的体现。
即使在晚年受尽磨难,宋庆龄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那时候的她已经在很多方面力不从心,却始终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身边之人。宋庆龄从来都是为自己而活,也为他人而活。她是革命的勇士,也是生活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