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跟随毛主席走长征的战马,半夜突然嘶吼撞墙!毛主席下令:快撤退
创始人
2025-08-16 22:04:08
0

引言:

跟随毛主席走长征的战马,半夜突然嘶吼撞墙!毛主席下令:快撤退

世人皆知毛主席是一代伟人,却不知他还是一位爱马之人。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毛主席身边有一匹忠诚的战马陪伴左右。这匹马不仅是毛主席的坐骑,更是一位无言的战友。它曾在长征途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甚至在一个危急的夜晚,以一己之力拯救了毛主席和数千红军将士的性命。

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为何这匹马会突然嘶吼撞墙?毛主席为何会下令快撤退?这匹马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够在关键时刻预知危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开这匹神奇战马的神秘面纱。

1929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面对敌军的强大火力,毛主席果断下令部分红军战士撤退,主力部队则继续与敌军周旋。红军战士们依照命令,向赣南方向挺进。

在这段艰难的行军途中,红军战士们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利用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一路攻城略地。他们一路突破敌军防线,终于在1929年12月抵达了福建省长汀县附近。

长汀县当时由一位名叫郭凤鸣的军阀把持。郭凤鸣是个狡猾的角色,平日里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当他得知红军即将抵达长汀时,顿时慌了神。他连忙骑上自己心爱的坐骑——一匹黄色的骏马,准备逃往邻县搬救兵。

然而,命运弄人。当郭凤鸣骑着这匹小黄马来到城门口时,诡异的一幕发生了。这匹平日里温顺听话的马儿突然停下脚步,一动不动。郭凤鸣心急如焚,又是哄又是打,可小黄马就是纹丝不动。无奈之下,郭凤鸣只得弃马而逃,独自逃往邻县。

红军很快就攻入了长汀城。在城内,红军与郭凤鸣的残余部队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经过三天两夜的浴血奋战,红军终于彻底消灭了郭凤鸣的部队,解放了长汀县。

这场胜利不仅解放了长汀人民,还为红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郭凤鸣那匹被遗弃的小黄马。在当时的红军部队中,一匹好马可是稀罕物。许多红军战士都跃跃欲试,想要骑上这匹英俊的坐骑。

然而,小黄马的脾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只要有人试图骑上它,它就会变得异常躁动,甚至会将人甩下马来。就连威望极高的朱德元帅亲自尝试,也没能驯服这匹倔强的马儿。

朱德元帅被摔了个狼狈,颇为恼火。他对身边的战士说:"不训了,不训了,这匹马一点都不通人性,把它炖了咱们吃马肉!"

就在这时,毛主席闻讯赶来。他听到朱德元帅要吃马肉,笑着说:"朱德同志,刀下留马!这匹马我看着挺好的嘛。"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刚才还躁动不安的小黄马,一见到毛主席就安静了下来。它慢悠悠地走到毛主席身边,亲昵地用头蹭着毛主席的身体。周围的红军战士们目瞪口呆,仿佛眼前的小黄马与方才判若两马。

朱德元帅见状,不禁莞尔:"看来这匹马与毛委员很有缘分呐。"

毛主席笑了笑,决定亲自试骑一番。尽管周围的战士们还想再训练训练马儿,但毛主席却不以为然。他一个翻身,稳稳地坐到了马鞍上。小黄马感受到毛主席坐稳后,竟然自觉地在院子里缓缓走了起来,步伐平稳,毫无躁动之意。

这一幕让在场的红军战士们羡慕不已。朱德元帅欣喜地说:"这匹马以后就是毛委员的了,看来它只有在毛委员身边才会变得温顺。"

就这样,小黄马成为了毛主席的专属坐骑。它的到来为毛主席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小黄马似乎天生就懂得毛主席的心意,只听从毛主席一人的指令。即便是在复杂的山路上,它也能稳稳当当地驮着毛主席前行,丝毫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这匹与毛主席有着奇妙缘分的小黄马,就这样开始了它陪伴毛主席的革命征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它将见证红军的艰难跋涉,经历无数次生死考验,成为毛主席最忠诚的战友之一。

随着红军长征的号角吹响,小黄马也踏上了这段艰苦卓绝的征程。在这段漫长而艰难的旅途中,小黄马展现出了远超普通坐骑的非凡表现,成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最可靠的伙伴之一。

长征伊始,小黄马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力和适应能力。无论是崎岖的山路、湍急的河流,还是茫茫的草原,它都能稳健地驮着毛主席前进。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如强渡大渡河时,小黄马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当时,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猛烈炮火,但小黄马却毫不畏惧,带着毛主席安全渡过了汹涌的河水。

在行军途中,小黄马不仅是毛主席的坐骑,更成为了红军的得力助手。当遇到伤员需要转移时,小黄马总是表现得异常温顺。它会主动降低身体,方便伤员上马,并在行进中保持平稳的步伐,尽量减少颠簸给伤员带来的痛苦。有一次,在翻越雪山时,一名重伤员需要紧急转移。在其他马匹都无法在湿滑的雪地上稳定行走的情况下,小黄马却成功地将伤员安全送到了后方的医疗点。

小黄马的智慧也给红军带来了不少惊喜。在一次穿越沼泽地带时,前方的道路难以辨认,许多战士和马匹都陷入了泥潭。然而,小黄马却仿佛有着特殊的感应,总能找到相对坚实的路径。它不仅带领毛主席安全通过,还为后续的红军部队指明了方向,避免了更多人陷入危险。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常需要在夜间行军以躲避敌人的追击。在这种情况下,小黄马的夜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在漆黑的夜晚中准确辨认道路,避开危险的悬崖和陡坡。有一次,红军部队在夜间穿越一片密林时,突然遭遇了敌军的伏击。在枪林弹雨中,小黄马镇定自若,带着毛主席迅速脱离了危险区域,并为其他红军战士指明了安全撤退的路线。

小黄马不仅关心毛主席的安全,对其他红军战士也十分友善。在行军休息时,它常常主动为疲惫的战士们让出休息的空间。有时,它还会用嘴轻轻拉扯一些走得太慢的战士的衣袖,仿佛在鼓励他们继续前进。这种行为不仅让战士们感动,也大大提升了部队的士气。

在长征后期,红军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短缺。食物和药品都十分匮乏,连马匹的草料也常常不够。然而,小黄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它能忍受饥饿,将有限的草料让给其他更需要体力的马匹。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它也从未有过怠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来完成任务。

有一次,红军部队被敌军围困在一个山谷中,补给线被切断。在其他马匹都因饥饿和疲劳而无法继续前进时,小黄马却主动承担起了运送重要物资的任务。它连续奔波了三天三夜,终于突破重围,为被围困的部队带来了急需的补给,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小黄马的这些非凡表现,不仅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赏,也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红军战士。它的勇气、智慧和忠诚,成为了激励全军的精神力量。在最艰难的时刻,战士们常常会想起小黄马的坚韧,从而找到继续前进的勇气。

随着长征的推进,小黄马与红军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不再只是一匹马,而是成为了红军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每当行军途中遇到困难,小黄马总是冲在最前面,为大家探路。它的存在,给予了红军战士们无穷的力量和希望,成为了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

1935年9月,红军长征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这一年来,红军战士们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跋山涉水,历经磨难。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征程中,小黄马一直忠实地陪伴在毛主席身边,成为了红军最可靠的伙伴之一。

然而,就在红军即将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前夕,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危机悄然降临。那是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红军主力部队正在甘肃省的一个小山村休整。这个山村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四周群山环绕,地形复杂。

当晚,毛主席和其他红军高级将领们正在村子中央的一座土坯房里召开会议,讨论接下来的行军路线。会议进行到深夜,村子里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哨兵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就在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直安静地栓在院子里的小黄马突然变得异常焦躁不安。它开始不停地嘶鸣,用力地用蹄子刨着地面,甚至试图挣脱缰绳。守夜的红军战士们从未见过小黄马如此失态,纷纷围了上来,试图安抚它。

然而,小黄马的情绪却越来越激动。它开始用力地撞击院墙,发出的声响惊动了正在开会的毛主席和其他将领。毛主席闻声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查看情况。

当毛主席来到小黄马身边时,小黄马的举动更加奇怪了。它不停地用头蹭着毛主席,似乎在催促他离开这个地方。毛主席仔细观察了小黄马的反常行为,又环顾四周,突然意识到可能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就在这时,远处的山峰上突然亮起了一串微弱的光点。这些光点虽然细小,但在漆黑的夜色中却异常醒目。毛主席立即意识到,这很可能是敌军在用手电筒传递信号,准备发动突袭。

毛主席当机立断,下令全军立即撤离。他高声喊道:"同志们,敌人就在附近,我们必须立即转移!"

红军将士们迅速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收拾行装,准备撤离。然而,就在此时,村子外围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原来,国民党军队早已悄悄包围了这个山村,只等一声令下就要发动总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黄马再次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它主动走到毛主席身边,示意他骑上自己。毛主席会意,迅速跃上马背。小黄马载着毛主席,带头冲出了村子,为其他红军战士开辟出一条突围的道路。

黑暗中,枪林弹雨四处飞射。小黄马凭借着敏锐的感官和对地形的熟悉,在崎岖的山路上灵活穿梭。它带领着毛主席和一支红军小分队,沿着一条隐蔽的山间小道,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包围圈。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小黄马不知疲倦地奔跑着,带领红军战士们穿越了数十公里的崎岖山路。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他们才终于甩开了追兵,到达了一个安全的地点。

这次惊险的突围,不仅保护了毛主席的安全,也为红军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转移时间。当其他红军部队陆续赶到集合地点时,大家都惊讶地发现,尽管经历了一夜的奔波,小黄马却丝毫不显疲态,仍然精神抖擞地站在毛主席身边。

这次事件之后,小黄马在红军中的地位更加超然。许多红军战士都亲切地称它为"神马",认为它拥有预知危险的特殊能力。毛主席也多次在会议上提到这次经历,称赞小黄马的机智和勇敢挽救了整个红军的命运。

从那以后,每当红军行军或宿营,都会特别注意观察小黄马的反应。它成为了红军的一个重要的"预警系统",为红军的安全提供了额外的保障。

这个危险的夜晚,不仅成为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传奇故事,也成为了小黄马忠诚与智慧的最好证明。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伙伴,成为了红军精神的一个生动象征。

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终于胜利结束,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然而,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远征中,小黄马却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与红军主力部队失散了。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敌军的炮火将红军部队冲散,小黄马在混乱中被迫脱离了队伍。

失去了小黄马的陪伴,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都感到一阵失落。这匹忠诚的坐骑不仅是毛主席的好伙伴,更是整个红军的精神象征。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并不允许他们停下脚步去寻找一匹马,红军不得不继续前进,完成他们的使命。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是1936年的深秋。这一年,红军在陕北地区站稳了脚跟,开始了休整和发展。毛主席和其他红军领导人把指挥部设在了延安的宝塔山下。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了红军的重要据点。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延安——有人在城外看到了一匹与小黄马极为相似的马。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毛主席对小黄马的印象仍然深刻。他决定亲自去城外一探究竟。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毛主席带领几名警卫员来到了延安城外的一片开阔地。远远地,他们就看到了一匹黄色的马儿正在悠闲地吃草。当毛主席走近时,那匹马突然抬起头来,朝着他们的方向看了过来。

就在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毛主席和那匹马都愣在了原地,彼此凝视着。突然,那匹马发出一声长长的嘶鸣,朝着毛主席飞奔而来。毛主席也认出了这就是他们失散已久的小黄马,激动地大步向前迎去。

当小黄马来到毛主席面前时,它亲昵地用头蹭着毛主席的手,就像是在诉说这一年多来的思念之情。毛主席轻抚着小黄马的鬃毛,仔细打量着这位老朋友。小黄马虽然比以前瘦了一些,但精神状态却很好,毛发依旧光亮。

这场重逢很快传遍了整个延安。许多红军战士闻讯赶来,都想一睹小黄马的风采。当他们看到小黄马安然无恙地站在毛主席身边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小黄马的回归不仅让红军上下欢欣鼓舞,更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事件。它的归来仿佛预示着红军事业的蒸蒸日上,给所有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为了庆祝小黄马的归来,延安的红军战士们举行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欢迎仪式。他们在宝塔山下搭建了一个临时的马厩,用新鲜的稻草铺满地面,还特意为小黄马准备了上好的草料。

在欢迎仪式上,一位年长的红军战士讲述了他亲眼目睹小黄马回归的经过。原来,在与红军失散后,小黄马一直在陕北地区游荡。它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方向感,一路向西北方向前进,仿佛知道红军的终点就在那里。在这段时间里,它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但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红军的脚步。

更令人惊讶的是,小黄马在流浪期间还帮助了不少当地百姓。有老乡称,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暴风雪夜,小黄马救了一个迷路的孩子,将他带回了村子。还有人说,在今年春天的一场山洪中,小黄马协助村民们转移了大量的粮食,避免了一场灾难。

这些故事在延安广为流传,小黄马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变得越发高大。它不再只是一匹普通的马,而成为了革命精神和坚韧品格的化身。

重逢后的小黄马很快就适应了在延安的新生活。它依旧是毛主席最信赖的坐骑,经常陪伴毛主席外出视察。有时,它还会参与一些轻松的活动,比如拉车运送物资,或者在农田里帮助耕种。

在宝塔山下,小黄马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当它驮着毛主席从山下经过时,总会引来群众的欢呼和注目。它的存在,成为了连接领导者与群众的一座桥梁,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小黄马的重逢故事很快传遍了整个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鼓舞人心的佳话。它的归来不仅让红军上下欢欣鼓舞,更成为了革命必胜的生动象征。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小黄马继续陪伴着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见证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黄马在延安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它不仅是毛主席的坐骑,更成为了整个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象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延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在这个关键时期,小黄马也发挥出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那年秋天,日军开始对陕北地区进行侦察和骚扰。为了保护根据地的安全,红军需要在周边山区设立多个观察哨,以便及时发现敌情。然而,这些观察哨大多位于险要的山地,普通马匹难以到达。小黄马凭借其出色的爬坡能力和稳健的步伐,成为了运送物资和传递情报的最佳选择。

在一次关键的侦察任务中,小黄马载着一名红军侦察员穿越了数十公里的崎岖山路,成功发现了日军的一处秘密据点。这个情报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帮助红军挫败了日军的进攻计划。

1938年,延安掀起了大生产运动。为了解决根据地的粮食问题,大批军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小黄马也积极参与其中,它不仅帮助拉犁耕地,还协助运送粮食和农具。在一次运粮途中,小黄马遇到了一处陡峭的山坡,普通马匹都望而却步。但小黄马凭借其过人的力气和灵活的身手,成功地将满载粮食的车子拉上了山顶,保证了粮食的及时运输。

1939年,延安开始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小黄马再次成为了主力。它不仅参与了开荒种地,还在修建水利设施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南泥湾地区需要修建一条长达十几公里的灌溉渠。在工程最艰难的山区段,小黄马凭借其敏捷的身手,多次穿梭于险要的悬崖峭壁之间,运送重要的建筑材料,为工程的顺利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0年,延安迎来了大批知识青年。这些满怀热情的年轻人给延安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小黄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它经常被安排给这些年轻人做骑术训练的"教具"。小黄马温顺的性格和稳健的步伐,让许多初次骑马的知识青年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技巧。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在这场思想革命中,小黄马虽然不能直接参与,但它仍然以自己的方式为运动做出了贡献。每当毛主席需要到各个单位进行调研和指导时,小黄马总是尽职尽责地担任"座驾"。它稳健的步伐和对地形的熟悉,让毛主席能够安全快速地在各个单位之间穿梭,确保了整风运动的顺利进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小黄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当时,国共两党代表在重庆进行谈判,毛主席需要从延安前往重庆。考虑到路途遥远,毛主席决定乘坐飞机。然而,从延安到机场的路程却是一段崎岖的山路。为了确保毛主席的安全,工作人员特意安排小黄马护送毛主席到机场。

在这段路程中,小黄马表现得格外稳重。它小心翼翼地选择着最平稳的路线,确保毛主席能够舒适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当到达机场时,毛主席特意下马,轻抚小黄马的鬃毛,仿佛在无声地道别和感谢。

随后的三年里,中国大地上战火纷飞。小黄马虽然因年事已高没有再随军出征,但它在延安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成为了延安儿童团的"明星成员",经常参与儿童们的活动,给战火中的孩子们带来欢乐和希望。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延安作为后方基地,承担着为前线提供物资支持的重要任务。尽管年纪大了,小黄马仍然坚持参与运送物资的工作。它那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激励全体后方工作人员的生动教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延安的人们通过广播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大家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庆祝。年迈的小黄马也被工作人员带到了庆祝现场。当它出现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纷纷上前抚摸它,仿佛在向这位见证了中国革命历程的老战士致敬。

建国后,小黄马的晚年生活变得安逸起来。它被安置在延安的一处专门牧场,受到精心照顾。每逢重大节日,它都会被邀请参加庆祝活动,成为革命历史的活见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小黄马始终保持着它那标志性的昂首挺胸的姿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相关内容

原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
2025-08-17 08:33:55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揉搓陶泥、挑选模具、按压模具、脱模修整……经...
2025-08-17 08:33:52
原创 ...
这位开国少将,唯一特批享受中将待遇,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手术 55年...
2025-08-17 08:33:37
原创 ...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三个社会时期的演进,分别是原始社会的开...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日本人的名字多以四字者为多,三字者或五字者也为数不少,但以两个字为...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
2025-08-17 08:33:26
原创 ...
吴吉清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地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可惜在长...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开国上将洪学智一生都在和贪腐作斗争,晚年担任过军委副秘书长,他这辈...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
2025-08-17 08:33:16

热门资讯

档案中的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 本网12月20日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李存霞 实习生 李文宁)12月18日,档案中的内蒙古—...
原创 他... 紧跟毛主席,就有信心,就有希望,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毛主席当年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中,从黄埔军校毕业的...
原创 统...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史,是北方游牧民族...
原创 明... 谈到沐王府,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大明英烈》中的金锤殿下朱沐英。然而,这个称号并非来自于他的父母为救朱元...
原创 诸... 标题: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不趁机灭了蜀国?只因有些事比灭蜀更重要 XXXXXXXX年XX月XX日...
原创 李... 李世民玄武门亲手射杀太子,李渊并非是袖手旁观,而是无能为力 《贞观政要》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长...
原创 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 但对于滞留在中国东北的12万日本女人来说,噩...
北魏舍利塔顶回归五台山 “ 12月22日,五台山寿宁寺迎回寺内丢失多年的 “释迦佛舍利塔”塔顶。此次回归文物是寿宁寺1500...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考古实证 山西... 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5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
李将仕分享:首博青铜器掠影2 首博青铜器掠影2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 李将仕分享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以反映燕国青铜器文化面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