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兴亡更迭,来来去去匆匆。1644年,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登上煤山,自缢而死。李自成入承天门,穿午门,登上皇极殿,然而龙座还没坐热,便退出北京。睿王多尔衮占领北京后,便上书皇帝,奏请迁都北京。顺治帝接纳多尔衮的建议,走进北京城。
清朝定都北京后,曾计划仿照元朝另建大都城之举,在京东另筑新城,即所谓“摄政王多尔衮以京城水苦,人多疾病,欲于京东神木厂创建新城移居”。后因估计工程费用浩繁,清初国库空虚,无法支撑,才放弃了另筑新城的计划。
清朝北京城,一切沿用明朝原有城池和宫殿。清初对都城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局部的维修和扩建上。但在顺治帝进北京时,承天门只剩下光秃秃的5个门洞,上半部已荡然无存。于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下令重修承天门,改建后的承天门,正式命名为天安门。从此,天安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按《北京历史纪年》一书记载,天安门命名的确切时间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9月18日。此名一直沿称至今
“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但在清代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宫廷内外并不安定。可见,这种以更改城门名称来祈求长期统治的做法,只是封建统治者一种聊以自慰的愿望而已
顺治帝以天花死于养心殿后,帝位传给玄烨。玄烨继位,改年号为康熙。康熙帝8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他一生勤奋治国,“示明求衣,辨色视朝”,可谓殚精竭虑。
康熙帝在位时,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64年-1707年)的24年间南巡六次。他六次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视察治理黄河的情况。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结束后。诏集天下名工绘制巨幅手卷《康熙南巡图》。此图共12长卷,历时3年才完成,将康熙帝南巡从京师出发,途经的州县城池、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等入画,极为壮观,画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巨作《康熙南巡图》,它的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王晕。王晕(1632年-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称乌目山人、剑门樵客;因画《南巡图》称旨,康熙帝玄烨赐书“山水清晖”四字,所以又称“清晖主人”。
王翠出生于风景清幽秀丽的江南常熟一户绘画世家,从小喜欢绘画。他早先亲得太仓“二王”(王时敏、王鉴)的指授与推许,经常博览大江南北的秘本精藏,对于古人作品,下苦功临摹,力追董源、巨然,醉心范宽,对王蒙、黄公望的山水取法尤多,对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的山水也多有会意。
他的传世作品很多,如《千岩万壑图》、《溪山红树图》、《断崖云气图》、《石泉试茗图》、《夏木垂荫图》,以及《唐人诗意图》等,深得各家的奥秘,具有古朴清丽的特色。因此,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称赞他:“石谷于画道研深入微,凡唐宋元名迹,已悉其精蕴,集以大成,声名惊爆海内。”
周亮工在《读画录》里说他“仿临宋元无微不肖,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为伪,以愚好古者。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余所见摹古者赵雪江与石谷两人耳,雪江太拘绳墨,无自得之趣,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
这些都说明王翠学习古人的专心与临摹古人的特长,当时的清初六大画家之一恽寿平对王犟,也表示了极度的尊崇和赞美,写下了“高云都入王郎卷,乱覆清溪八九峰”,“看君画石如云手,落纸精华已百年”。
《康熙南巡图》在绘制前,先由王翠执笔画了草图12卷,呈玄烨过目。草图为纸本淡设色,内容与正本大致相仿,小有差异,尺寸比正本略小些。陈祖范《王耕烟先生墓表》记述王翠在绘画过程中的动作:“当绘《南巡图》也,天下高才妙手,咸集都中,和墨濡毫,铺绢素,相顾缩,莫敢笔。惟觇候王先生发口。先生曳草衣,占上座,瞪目凝神,良久,乃授以意匠。”全图构思设计和树石的绘制当出自王晕之手,人物、动物、屋宇等则由杨晋和其他画家合绘。12卷巨制的《康熙南巡图》,经过王翠、杨晋等众多画家的努力,历时三年才告完成。图成之后,玄烨看了非常满意,给予王翠很多的赏赐,还要给他官做,王翠婉言辞去,便和杨晋一起回到常熟。当他离京的时候,宫廷画家扬州禹之鼎作《石谷先生还山图》赠别,诗人王士祺等以诗题之。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图卷,共有十二卷。每卷画中均有康熙的形象,画面都是以皇帝为中心逐步展开的。其中第十二卷,绢本设色。这一卷描绘康熙一行结束南巡,回到京师的情景。从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门开始,向南过金水桥,出午门。
午门外两边各列大象五头,仪仗卤簿严整,一直排列到端门。端门五个城门洞大开,门外即是康熙出巡归来的先行侍卫。他们跨马排成两行,拉开距离,穿越正阳门、大清门缓缓而来,天安门外有车轿和象,分列左右。在正阳门外大街牌楼南,康熙皇帝乘坐在八个人拾的肩舆上以华盖为前导,武装骑士护卫,缓步返回皇宫。
康熙后面,是大群的人马和货物,大街上闲杂人等一律回避,店铺、住家门窗紧闭,街口的栅栏门也都关闭,并有禁军把守,轰赶人群。队伍的末尾,有士、农、工、商各界人士组成的“天子万年”四个大字。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