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战国策》中秦策五的第五篇《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主要内容是讲吕不韦的故事,从他发现秦国质子异人,认为可以通过投资对方获益,到为异人游说王后解决问题,再到异人改名子楚确定继承的位置。最后子楚继位秦王,吕不韦也为自己的眼光与投资获得了最大收益。将此篇策文分为两篇解读,此为上篇。
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大部分人都熟悉,就如同羡慕成功人士一样,羡慕吕不韦的投资成功,让他能够获得超额的收益,甚至也会试想自己有这样眼光和运气,可以获得极大的收益。
而且,吕不韦身上发生故事的传奇性,让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都忍不住探究其中的细节,进而使得吕不韦的故事更为大众所知。
只是,在众多的故事中,吕不韦多处于反面角色,也就让人容易忽略吕不韦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眼光和运气,其本身的能力与魄力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哪怕吕不韦并未像历史上的那样投身政治,也能在其他方面成就一番伟业。
这篇策文的内容,讲述的便是吕不韦的发家史,将吕不韦做决定、面对问题并解决的过程描写了出来,让后人得以窥视吕不韦的人生。
原文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
濮阳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见到秦国人质公子异人,回去对他的父亲说:“种田的利益有几倍?”父亲回答:“十倍。”问:“做珠宝生意的可获利几倍?”父亲回答:“百倍。”问:“拥立国君,可获利几倍?”父亲回答:“无数。”吕不韦说道:“如今努力耕种,还是穿不暖,吃不饱;如果拥立君主,利益可以留传后世。我想前往事奉他。”
解析
一开始便交代的故事背景,吕不韦在邯郸见到在赵国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只是这里并没有详细展开描述异人的情况。
《史记》中对此则是有详细描述,因为秦赵两国的矛盾,赵国并未善待异人,“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讲述异人在赵国的状况相当糟糕,这才让吕不韦捕捉到了投资的机会。
假设异人在赵国的日子过得十分舒服,恐怕吕不韦也就没有机会与对方接触,也就没有了投资的机会。
这件事情其实也透露出了吕不韦的性格,异人在赵国的处境难道其他人不清楚么?为什么就只有吕不韦认为这是个机会?
很多人都明白异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处境,本质上是秦赵两国的政治博弈,异人只不过是属于牺牲品而已,一旦卷入其中,其实就是卷入了两国的政治博弈当中,稍不注意就同样会成为牺牲品——身死。
吕不韦的冒险精神,让他主动去接近异人,决定通过异人来谋求更大的收益。
后面与父亲的对话,一个是表露他的心态,另外一个则是告知家中人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毕竟沾染政治的话,就不是赚钱与亏本这样简单,一着不慎,很可能便是全家遭殃。
吕不韦在这里将关注点转向了获益,隐藏了获益背后的风险,种田的十倍利,只要不出现恶劣的天气就能稳定获得,珠宝的百倍利就需要看各地的需求情况以及要冒路途上的困难与风险,但立国的无数利,就如同高空中走钢丝,稍不注意便是身死。
拥有无数利的道路,自然是能够吸引不少人去走,但同样在这条道路下躺着无数人的骸骨,只是大家喜欢将目光放在成功者的身上。
原文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扅(yí)城。故往说之曰:“子傒(xī)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译文
秦国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住在扅城。吕不韦就去对异人说:“子傒有继承君位的基础,又有母亲在宫中支持。现在您宫内没有支持您的母亲,又寄居在态度不定的赵国,一旦背弃盟约,您就完蛋了。现在您听从我的安排,要求回去,可以拥有秦国。我为您到秦国活动,一定让他们来迎接您。”
解析
吕不韦想要达成自己拥立国君的目的,便是首先要说服异人相信自己,愿意同他进行合作,否则他在前面努力,异人在后面拆台,绝对是做不成事的。
而吕不韦说服的手法十分简单,那就是——画大饼。
先讲述了异人此时的境遇,竞争对手有人支持而且处在稳定的环境,自身却是处在危险的环境,随时会因为秦赵两国之间的政治变故被牺牲掉。
如果按照正常的事情发展,异人基本不可能继位,但是吕不韦对异人许诺,只要相信他、支持他就能让他拥有秦国,这个目标宏大的令人难以相信,反而使得异人愿意尝试去相信。
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是一般的小事情,大家不会在意,有点困难的事情,会有些将信将疑,但是发现是一件正常情况下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反而会产生某种幻想,希望它实现。
如果吕不韦仅仅是说帮助异人回到秦国,那么异人会相信,但态度不会那么坚定。只有一个超出预期的结果,才能让异人全力相信并支持他。
最终实现目标之后,异人对吕不韦的感激也是远超常人的。
原文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
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译文
于是游说王后的弟弟阳泉君说:“您犯有死罪,您知道吗?您的手下都占据高官尊位,太子门下却没有有地位的人。您的仓库储藏了许多珍珠宝玉,马棚充满了骏马,后宫充满了美女。秦王的年事已高,一旦死去,太子继位,您就非常危险,性命将会不保。有一种办法可以让您富贵千万年,比泰山还安稳,必然没有危亡的祸患。”
阳泉君离开座位说,愿听听高见。吕不韦说:“秦王年事已高,王后没有儿子。子傒有继承王位的条件,又有杜仓辅佐。秦王一旦死去,子傒继位,杜仓掌权,王后的门庭必然冷落。公子异人是贤能的人,被遗弃在赵国,在宫内没有支持他的母亲,伸长脖子向西边遥望,希望有机会回来。王后真能请求立他为太子,那么公子异人就是无国而有国,王后就是无子而有子了。”阳泉君说:“是这样。”就进宫告诉王后,王后就向赵国提出请求,让公子异人返秦。
解析
这一段便是吕不韦开始解决第一个问题,让异人有资格参与到继承王位的竞争。
一般情况下,异人的没有母系支持,也没有朝中的大臣支持是出于劣势,而吕不韦在这里将其劣势转为优势。
如今的王后一系并没有继承者,那么在新王上位之后,必然是会被新王牺牲掉利益满足支持自身的人,阳泉君作为王后一系的人物也就是被牺牲的人。
特别是吕不韦在语句中强调阳泉君日常享受与太子待遇之间的对比,暗含了阳泉君的存在是得罪了子傒,让阳泉君明白子傒上位之后,他必然无法享受如今的生活。
甚至,哪怕现在阳泉君主动去讨好子傒,在子傒看来也是属于外人,属于可以被牺牲的部分,牺牲阳泉君的利益满足自己人的利益。
阳泉君对此也是有相应的考虑,否则不会在吕不韦刚说出结果的时候便主动到他跟前进行请教。
然后,吕不韦在这里给对方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扶持自身的利益代表,如果自身的利益代表作为新王继位,那么他的利益也就能得到保障,而且因为扶持之功,说不定会进一步扩大自身利益。
阳泉君未必是没有想到扶持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只是他一直身处朝局当中,看到的也是留在咸阳中有继承资格的秦国公子,完全没有想过那些在其他诸侯国为质的“弃子”。
而这些能留在秦国的公子,无不是背后有相应的人支持,他去进行支持,只不过是锦上添花。
吕不韦的提议,恰恰是让他看到了另外的一种可能,便是支持完全没有人支持的公子进行“雪中送炭”,这种思维的改变反而是让他愿意支持异人的最原始动机。
在这里,吕不韦的表现完全不输于任何纵横家,甚至可以说他将商人捕捉利益点的能力应用在了政治上,让阳泉君看到了“合则两利”的机会。
秦国派到其他诸侯国,没有势力支持的质子,不仅仅是异人,也有其他公子,阳泉君并没有因此而选择另外的质子,本质上是看中了异人背后有吕不韦的支持,吕不韦能够带来的利益让他愿意高看异人一眼,决定支持异人。
而吕不韦同样是通过阳泉君,介入了秦国的继承人选择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