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上,康熙和光绪是一对极其相似的帝王,都是幼年登基,面临满清权贵的压制。同样的遭遇,两个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康熙皇帝在十六岁那年成功擒获权臣鳌拜,开启独掌朝政,缔造清朝的鼎盛时期。光绪皇帝,尽管同样怀揣着对恢复中兴与改革的志向,始终未能摆脱慈禧太后的阴影,最终含恨而终。
同样的人生起点,康熙年幼能够智擒鳌拜,光绪为什么不能复制这一幕,“智擒”慈禧,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呢?
①局势不同
康熙与光绪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
鳌拜是顺治皇帝临终点名的辅政大臣之一,权倾朝野,但还有索尼等大臣的制约,权力没有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康熙六年,十四岁的康熙皇帝亲政,索尼已经去世,鳌拜表面上似乎一手遮天,但“索尼党”的力量仍然存在,想要完全掌控朝政仍然存在一定距离。这是康熙能够擒拿鳌拜的关键一环。
光绪皇帝没有那么幸运,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太多太多。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的遗孀,拥有深厚的政治根基,特别是在咸丰死后迅速联合贵族,将八大顾命大臣绞杀,整个朝政都在她这一伙人手里。
光绪皇帝亲政时,慈禧执掌大清40年多年,权力相当稳固、根基相当深厚。鳌拜比起来,几乎是“小卡拉米”一枚。更重要的一点,光绪不是咸丰皇帝的亲生儿子,皇位是慈禧太后赐予的。帝位来的不正,在朝堂的号召力自然要大打折扣。
②天赋不同
人,绝对存在天赋的差异。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与领导才能。平时装傻充愣,沉溺于摔跤娱乐,以此麻痹鳌拜的警觉性。背地里敏锐地洞察政治形势,然后及时出手,抓住机会,采取行动,一番操作行云流水。这可不是一般小孩能够拥有的魄力。
光绪皇帝性格相对软弱,缺乏关键的决断力。他从小进宫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下,慈禧带来的畏惧感,已经从精神层面彻底碾压光绪。这种心理状态使得光绪在面对慈禧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勇气与决心。当然,往深里分析,光绪在政治上显得相对稚嫩与不成熟。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与智慧来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面对慈禧这一强劲对手,光绪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对。
③缺乏支持
上文提到过,康熙有支持者,那就是鳌拜以外的索尼等团伙的实力支持。这帮人单个实力拼不过鳌拜,但架不住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康熙皇帝从小有人给他出主意,教他一些应对鳌拜的权谋术。在智擒的过程中,给予来自外部力量强有力的支持。
光绪皇帝,真是一个光杆司令。整个朝堂上,没有一个人敢跟他走得近,更别提跟他说心里话。根本没有人愿意成为他的政治盟友,活着提供外部支持来对抗慈禧。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即使不遗余力地支持光绪,顶多是在舆论宣传上、口头上支持一下,连光绪的面都很难见到,拿什么支持光绪。结果,慈禧太后稍微发力,戊戌变法立刻失败。光绪也因此被软禁起来,含恨而终。
当然,还有一个政治以外的道德因素。慈禧好歹是光绪名义上的妈,在封建社会,弑母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天理难容的罪行。尽管光绪对慈禧心怀不满与怨恨,但在孝道束缚与道德困境的束缚下,他始终难以做出除掉慈禧的决定。这是光绪难以突破的心理压力与道德困境。
权衡利弊后,可怜巴巴的光绪,只能可怜巴巴地选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难以像圣祖爷那样,留名青史。